第379章 当然是原谅他啦!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4163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真不能让辣个男人出场了,上次差点没把我改死。而且这时候他还是小角色,和文学也不相干。)

    “赔偿华工,承担责任,让美国再次伟大!”上千个华人为主体组成的队伍,从唐人街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越小半个洛杉矶市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关注。

    不仅因为这个口号很新鲜,还因为这支队伍里竟然有不少黑人。他们也绑着头巾、穿着印有口号的文化衫、挥舞着大旗小旗,穿插其中。

    从办公室的电视看到这个场景,州长施瓦辛格脸都绿了。

    自从发表了给华工道歉的演讲,以及给张潮颁发「洛杉矶荣誉市民」以后,事情就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起来。

    不仅是黑人,不少其他有过被压迫历史的少数族裔,也都纷纷声援起华工向美国政府索赔。

    他们都希望通过华人打开的这个口子,也试着能不能从美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毕竟美国人在建立这个国家和建设这个国家的过程里,对少数族裔欠下的血债实在太多了。

    虽然赔偿是不可能赔偿的,但是施瓦辛格彻底成了夹心饼干:

    一方面是来自民意的压力,他既然代表加州政府道歉了,说明当年肯定做错了,既然做错了,为错误付出点代价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他那沉痛的道歉,就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绞索。

    另一方面事来自党内的压力。小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外有阿富汗战争,内有次贷危机,又即将进入新的大选周期,可以说焦头烂额。

    现在又摊上了「赔偿华工」,每个党内大佬在媒体前露面都会被媒体追问是否支持这个提议,但其实无论怎么回答对他们来说都是错的,都可能损失一部分选票,真把人活活为难死。

    作为始作俑者,又是共和党人的施瓦辛格,当然就成了所有人怨恨的对象。私下里提起他来,都从“大块头”,变成了“奥地利佬”。

    “阿诺德,怎么办?据说他们下一次聚会,是在州政府门口。”副州长约翰·加拉门迪小心翼翼地问道。

    施瓦辛格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问道:“大概是什么时候?”

    加拉门迪掏出手机看了一眼,道:“就在3天以后。规模会比在洛杉矶这次还要大,就连日本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全都要参与。”

    施瓦辛格眉头一皱:“日本人?他们凑什么热闹?”

    加拉门迪回答的声音有些恍惚:“据说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把在美国的日本人都抓进了集中营,还强迫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去欧洲打仗……”

    施瓦辛格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你们还干过这种事?你们不是盟友吗?”

    加拉门迪汗都下来了,连忙道:“二战,那是二战,美国和日本是敌对关系。”

    施瓦辛格也察觉到自己失言了,于是跳过这一话题,直接道:“那到时候你们按照程序处理好。”

    加拉门迪一愣:“你们?”

    施瓦辛格施施然道:“是的,你们。我已经请假了,我要去好莱坞拍摄《终结者4》!”

    加拉门迪:“……你不是说只是客串吗?客串的话需要很久吗?”

    施瓦辛格拍拍他的肩膀:“我和导演商量过了,我同意他的意见,我多出场几次会让影片的效果更好、票房更高,所以要提前去片场适应环境。

    我看好你,副州长先生。希望在我不在的时候,你能安抚好华人们!”

    加拉门迪:“……”

    ……

    “……作为经历过东西方文化撕扯的写作者,我尤其欣赏张潮对「移民文学」范式的大胆突破。他没有将冲突简化为东西对立,而是像细密的刺绣般,用主人公的精神分裂症状隐喻整个移民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多重性。

    这种创作理念让我很有共鸣,但《原乡》赋予了它更普世的哲学意义——当顾峰在记忆片段中遇见不同时空的自己,这不正是每个现代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精神写照吗?”

    “……哦,你说我们之前的冲突——我要声明,那不是‘冲突’,而仅仅是一些‘分歧’而已。准确点说,我们都是站在各自民族的精神十字路口写作的家。

    在某种程度上,张潮的家乡「福海」,就是中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那里曾经是全世界最繁华的港口,甚至还拥有中国第一座礼拜寺。

    所以他拥有这样的文化触觉并不奇怪。我们之间,用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来表示,那就是——

    「只有经过激烈的斗殴,两人才能成为好朋友」。”

    麦德琳看着坐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原乡》作者……的“好朋友”,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不禁感慨这个世界的荒诞。

    张潮和帕慕克,就在2个月前,还是隔着太平洋、在媒体上激情互喷的冤家对头,张潮竟然会建议自己邀请帕慕克代替他参加《原乡》的一些研讨活动。

    这本来已经够荒谬的了。

    但更荒谬的是,帕慕克竟然同意了,而且非常愉快,电话里甚至丝毫听不出任何一点抵触的意味。

    这两人什么时候“冰释前嫌”的?

    但无论如何,帕慕克能同意参加《原乡》的宣传活动,是「兰登书屋」的大喜事——虽然这位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出场费要价不菲,但是比起他引发的关注来看,这笔钱花的值得。

    何况这还巩固了「兰登书屋」与帕慕克之间的关系——帕慕克在2000年后创作的唯一一部《雪》,其美国版就是由「兰登书屋」负责出版的。

    据说他最近即将完成一部新的长篇,全世界的出版社都想得到他的版权,现在能借这个机会与帕慕克“亲密接触”,毫无疑问是天赐良机。

    而坐在台上的帕慕克,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想法。但他接到麦德琳的电话的时候,几乎是雀跃地接受了这个邀请——当然,最终开口时他仍然保持了大作家的矜持,语气淡淡的。

    他同样亟须一个机会,彻底缓和自己与张潮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

    之前张潮在日本被警方“逮捕”,帕慕克知道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发表了对张潮的声援,就已经释放了和解的信号。

    虽然最后证明那是个“乌龙”,但也足够消解张潮对他的敌意。

    果不其然,张潮随后也回应了他释放的善意,通过他的女朋友基兰·德赛转达了谢意。张潮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和帕慕克没有什么不死不休的仇恨,既然人家都服软了,那张潮的选择当然是原谅他啦!

    但是媒体上,仍然不时有批评家、专栏作家拿这件事打趣帕慕克,让他不胜其烦。而替《原乡》站台,则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能顺便从「兰登书屋」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实属两全其美了。

    况且他还有一个隐秘的小心思:

    他的《纯真博物馆》就要写完了,但是正式出版的话,估计还要一到两年时间。

    不是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热度,有些时候它的保质期确实像张潮那句刻薄的批评所言,「只有12个月」。

    虽然每个获奖者都会宣称这个奖项不会改变自己的创作态度,但帕慕克知道这是撒谎——银行卡里多出来的长长的数字、大学停车场画着名字的专属车位、突然从身子四周长出来的高级住宅……这些才是生活的真实。

    2006年自己获奖以后,有5部作品进入了畅销榜的前30,「兰登书屋」更是加印了10万本《雪》。

    而自己接受商业访谈和出席商业活动的报价,也从区区几千美元,变成了30分钟5万美金——虽然这个价格只维持了半年,但滋味真是甜美啊!

    如果新的销量不及预期,即使是像他这样的大作家,恐怕也很难调整好心态。

    所以如何为自己一两年后要出版的新书做一些预热,就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给《原乡》站台,无疑是个好办法——张潮是全球范围内炽手可热的青年作家,制造话题、营销书本的能力也有目共睹,而且作品质量堪称上乘。

    自己看过《原乡》,同样被书中对中国人「乡土」观念的描写深深打动,所以进行赞美并不违心。

    帕慕克甚至有点羡慕张潮,「兰登书屋」为张潮举办的《原乡》首发仪式是在好莱坞的「中国戏院」,这可是位于星光大道上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举办过奥斯卡奖的颁奖典礼,还是不少大片首映礼的举办地。

    「中国戏院」门口的“手印广场”,更是好莱坞明星们身份的象征,没有一定的地位很难把自己的手印星星留在上面。

    在帕慕克的记忆里,从来没有一个“严肃文学作家”有这样的待遇。即使是他,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接受也多是一些大学、文学观、图书馆、电视台的活动邀请。

    能在「中国戏院」这样的场地举办独属于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他连想都不敢想!

    举办首发式当天,现场更是星光熠熠,数不清的大小明星都来凑了一下热闹,希望能蹭一蹭这个中国作家的热度,甚至就连在拍摄《功夫之王》的成龙、李连杰都抽空来了一下,并且在现场提出让张潮在电影里客串一个镜头。

    但是张潮竟然拒绝了!

    竟然有人会拒绝出演Jackie Chan的电影!还是个中国人!

    《原乡》首发的70万册更是两天内就销售一空,「兰登书屋」立刻宣布加印70万册以满足市场需求——要知道这可是美国不是中国,《原乡》也不是《哈利·波特》,是正儿八经的纯文学作品,短时间内能卖到140万册,简直有点天方夜谭。

    可它偏偏就这么发生了!

    据说美国的不少华人家庭,已经把《原乡》当成了家庭必备读物。这些“中国人”不仅买了英文版的《原乡》,甚至通过各种方式,从中国购买中文版的《原乡》对比阅读,要把这本当作移民二代、三代的祖国文化启蒙读物。

    这也让帕慕克羡慕得“牙痒痒”。尽管他精通英语近乎到了母语的程度,但始终坚持土耳其语写作,却几乎没有听说美国的土耳其裔会这么买他的书。

    可偏偏张潮做到了!

    帕慕克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当代文坛最重量级的作家,他可以不羡慕JK罗琳那1200万册的《哈利·波特7》首印数,因为两人不在同一个赛道。

    但说对张潮没有一点妒忌,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毕竟张潮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在“严肃文学”的范畴里,但是宣发、销量完全是商业畅销书级别的。

    这就有点让他不平衡了。

    所以帕慕克就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在纽约的「《原乡》读者见面会」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发言:“今天我坐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前辈的身份来对《原乡》指手画脚,你们也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现场响起了一篇善意的笑声,毕竟能来这里的读者,都知道他和张潮的“往事”。

    帕慕克也笑了,继续说道:“我不得不承认,张潮创造了一个文学奇迹——在如此积极地投身舆论漩涡的中心之后,他的内心依然保持了一个作家的纯粹与敏锐。

    在伊斯坦布尔,我们习惯用两种目光注视博斯普鲁斯海峡——既看到亚洲,也看到欧洲;既看到奥斯曼帝国的尖塔,也看到拜占庭帝国的残垣。

    而张潮则有一种更加特殊的能力——他既看到了这个时代最浮华、最喧嚣、最拥挤的表面,也看到了这个时代最孤独、最绝望、最顽固的灵魂;

    他既享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财富、名誉、地位与诱惑,精神却孤独而又狐疑,用一双手术刀一样的眼睛解剖着现实、历史与他自己。

    在我的文化,我们相信真正相知的宿敌会共享同一种乡愁,我从这本书里读懂了他的乡愁。

    据说他现在也只有23岁?天啊,这真是上帝赐予文学的瑰宝。或许他能走到我们所有人都不能触及的未至之境。

    到那个时候,我可能已经死了,但我依然对此感到兴奋!”

    ……

    而在帕慕克深情发言的时候,他赞美的主角已经在成田机场走下了飞机的舷梯,在他面前,是排成两排的接机队伍,盛况同样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