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不真实的销量(月初求保底月票)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4164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陶国栋今年40岁,在小县城经营一家「学友书店」。书店位置很好,就在几个学校的学生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上,所以生意不错。

    和所有学校附近的书店一样,「学友书店」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于教辅、文具和饮料、零食,至于那些“文学书籍”,陶国栋虽然也会进一些货,但通常只放在最角落的位置里。

    毕竟这些书价格又贵,家长看见还会老大不乐意,没几个学生会买。要不是每次渠道配货都要搭几本所谓的“畅销书”,他连瞅都不会瞅一眼。

    ,不就是瞎编的玩意儿吗?有什么好看的?想看去看《故事会》多好!

    就像这次,渠道给他配了8本叫做《原乡》的,听说是个经常上电视的年轻人写的,可好卖了。

    但陶国栋只觉得肉疼!这8本书花了他100多块钱的成本。100多块干点什么不好?买下酒的猪头肉能吃到明年去!

    关键是渠道的人还说了,这本书今天无论如何都不能卖,一定要等明天开门了再上架,要是提前开卖算违反什么什么协议,到时候可能要罚款。

    “事忒多!”陶国栋想到那个工作人员郑重其事的样子,不满地嘟囔了一声。

    熬到晚上10点,街上一个下晚自习的学生也看不见了,陶国栋把摆在外面的烤肠机、卡牌、玩具、零食都收了回来,又扫了下自家店面前的地面,接着就准备打烊。

    这时一个20多年的姑娘在他拉下卷帘门前的一刹那,闪进了店了,倒把陶国栋吓了一跳。他有些生气地道:“诶诶诶,小心点啊,砸着你怎么办?我可没钱赔你。”

    姑娘连声道歉才让他消了气,问道:“这么晚了,你要买点什么啊?”陶国栋估摸着不是来买水的,就是给孩子买作业本的。

    谁知道姑娘什么都不买,只问道:“老板,你这儿有《原乡》吗?”

    “啥玩意儿?”陶国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大脑一片空白。

    “《原乡》,一部新出的《原乡》!”姑娘又强调了一遍,然后用扑闪扑闪的大眼睛盯着他看。

    陶国栋被盯得心里直发毛,但也想起来《原乡》是什么了。他转身钻进柜台里,然后掏出一本塑料封膜还没有撕开的,问道:“是这本吗?”

    姑娘眼中顿时爆发出光芒,急不可待地问道:“是这本是这本!多少钱,我买!”说着就掏出钱包。

    陶国栋“嗖”一下把书收了回来,连忙道:“这书,不卖。”

    姑娘手里已经拈着一张嘎嘎红的“毛爷爷”,闻言愣住了:“您这里不是书店吗?书店不卖书?”

    陶国栋连忙解释了一下规定,谁知道姑娘豪爽地道:“这样,你把这本书提前卖给我,我这一百元都给你,你也不用找了。”

    陶国栋瞪大了眼睛,问道:“姑娘,你没事吧?这部书明天一早去哪儿就都能买到了,你早这几小时干嘛呢?印出来的书还能再改不成,不都一样吗?”

    姑娘急了,跺着脚道:“不一样,不一样!明天人人都能买到,发「微博」有谁看啊?”

    陶国栋没听懂这姑娘说的是什么,但却更加谨慎了,直接把书又搁回柜台里,说道:“姑娘,真不能卖。被发现了我可就倒霉了!”

    姑娘可怜巴巴地看着眼前的中年男人,哀求道:“老板,就这一次,一次。我绝对不和别人说是你卖给我的。”

    陶国栋可不管这些。开书店求的就是个稳当,尤其是他这种卖教辅为主的学生书店,对渠道还挺依赖的,所以不会轻易冒险——谁知道人家有没有什么追查手段呢?最后还是狠心拒绝了眼前的姑娘。

    姑娘见哀求无果,眼睛滴溜溜一转,问道:“老板,这本书确实只能明天卖是吗?”

    陶国栋点点头道:“姑娘,我不是都说过了嘛,明天卖。我开店早,七点就开门,你也可以早点过来嘛!”

    谁知姑娘一指墙上的时钟道:“明天早上七点是明天,明天凌晨零点零一分也是明天,对吧?”

    陶国栋:“呃……”他隐隐感觉到对方想说什么,但来不及阻止——

    “所以,只要再过1个小时40分钟,就是明天了。老板,你就先别关门,等过了零点,你把这本书卖给我再关门好吗?”

    这姑娘一边说着,一边牵着陶国栋的手轻轻地摇着,仰着小脑袋,水汪汪的大眼睛又开始扑闪扑闪。

    陶国栋被炫得差点一口答应,但是忽然家中领导横眉怒目的金刚法相突然浮现在心里,连忙把手一扯,从姑娘的玉指间挣脱出来,再次强调道:“姑娘,你还是明天早上来吧。”

    然后在对方失望的目光中,先把她请出了书店,接着关掉了电灯、拉下了卷帘门。

    陶国栋飘忽忽地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当成新鲜事说给了老婆听。结果只惹来老婆的一阵嗤笑:“我看你哦,是在店里睡着了,发了一个梦。

    还会有小姑娘为了一本要和你在店里待到12点?那书皮是金子做的,还是书页是金子做的?你这个人真是搞笑!”

    陶国栋急了,连声道:“你知道什么?那本书叫《原乡》,作者可有名了!那个小姑娘就这么摇着我的手,一直求着我,我都是想着你……”

    话没说完,就看到老婆的脸色不对劲,眼睛瞪得像铜铃,眉毛竖起来像两把钢刀。

    “你是说,那个骚娘们摇你的手了?”老婆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陶国栋后脊梁的皮都紧起来了,不过就在老婆的巴掌要扇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一个声音拯救了他——

    “爸,你说咱们家店里有张潮的《原乡》?真的假的?能不能现在就去店里拿回来,我想看!”

    陶国栋夫妻二人目瞪口呆地看着站在房间门口,眼睛扑闪扑闪看着他们的宝贝女儿……

    陶国栋不愿意为了漂亮的小姑娘把书店开到12点,但是这个孔子却有的是人钻——

    南京最大的连锁书店「世纪书城」,遍布整座城市的12家店面,今晚就是个不免之夜。

    所有店长和员工,晚上8点接到临时通知,要求今晚加班,时间不固定,看销售情况而定,目标只有一个——能在第一时间发售张潮的新书《原乡》。

    总店方面会再给各分店补充一批《原乡》的货源,务必保证每一个进店的读者都能买到。

    接到通知的「世纪书城」员工内心的OS十分统一:“疯了吧?”

    只听说过连夜排队抢春运火车票的、连夜排队抢专家号的,谁听说过连夜排队抢的?就算作者是张潮也不能这么荒谬啊!

    但是他们很快就听说,其他几家民营的大型书店、连锁书店,也都发布了“加班令”——只有国营的「新华书店」老神在在,该吃吃、该睡睡,天塌下来有教材专营顶着!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个大城市轮番上演,其中原因很简单:

    《原乡》的发布会是下午结束的,口碑是当晚爆炸的!

    就在来现场的传统媒体都觉得自己肩扛托起《原乡》销量的重担的时候,现场那些早了一天拿到书的读者,天都没黑,就开始在「微博网」上疯狂秀起了手上的新书。

    首先是炫封面的——

    陆金波这次对《原乡》的装帧设计下了苦心:封面整体的色调是深蓝色的,浮现出波浪纹样;浪尖托起一株根系裸露的榕树;树干半透明如琉璃,枝叶伸展为汉字笔画;

    根系末端化作墨色丝线垂入海浪。右下角烫银书名「原乡」二字,笔触如刀刻斧凿。

    不仅图案设计精美,而且摸上去是浮在纸面上的,如同浮雕——这用的是凹凸压印工艺,成本不低。

    再加上设计同样精美的腰封、主题书签,和专属的赠言卡片,这一波操作简直把翘首以盼许久的网友、书迷给炫码了。

    然后就有人开始炫序言——

    翻开封面,就能看到他的老师于华写的《写在你翻开这本前面》:

    【……我总以为,记忆是活人的刑具。活人不得不背着它,像背着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而在《原乡》当中,记忆是鲜活的生命……】

    【……我年轻时总想写刺痛人,让人“呐喊”的东西,后来才发现,真正的疼痛是发不出声音的。……】

    【……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在想:这在写乡愁吗?看完以后,我知道不是。乡愁太轻,像一片落在水面的柳絮。而《原乡》里的人,是被连根拔起的树。他们的根须上沾着血和土,血是活人流的,土是死人化的。……】

    【……好的从不提供答案,它只负责剖开伤口,让读者看清里面的蛆虫和嫩芽。放下这本,我又一次听见那些沉默的呐喊。……】

    于华的序言整整写了3000多字,完全不见敷衍,简直是一篇专门写给《原乡》读者的阅读指南,其中的真知灼见和个人感悟,也颇让读者触动。

    这哪里是读书?压根是一场自发的大规模新书「开箱」——虽然在2007年,这个词还没有流行起来。

    接着就是炫正文——

    《原乡》中那些令读者感到新鲜、感到兴奋、感到迷惘、感到震惊、感到失落……的片段,也都被至少上百名读者用照片或者文字分享到「微博」上,然后配上自己的感受——

    【“读《原乡》哭到窒息,尤其是顾峰在唐人街寻找林荣生那段,真是把所有迷思都写出来了。我们带着「故乡」出走,又因它撕裂。科幻外壳下的痛,太真实了。”】

    【冲着张潮第一部科幻来的,结果被文学性暴击!记忆碎片化叙事+三代人时间线,烧脑但过瘾。就是林小海的精神分裂设定有点致郁,后劲太大……】

    【林小海搜索父亲踪迹无果那段,完全是我的家庭缩影。原来“失根感”不是孤独的……但结尾短诗“乡是躁动的根须”治愈我了。】

    【迷惘!叙事跳跃到需要边读边画关系图……但顾峰与记忆空间震颤的隐喻太绝了!用理性裁剪乡土的混沌?张潮这是在挑战读者认知边界。】

    【求影视化!唐人街烟雾中交织各时代华人的画面,镜头感拉满。但多重维度叙事怕是要让导演秃头……(张导考虑下?)】

    ……

    而这些封面照片、内容碎片和读者评价,又以惊人的速度被复制到门户网站和论坛之上。虽然不少人都疑惑他们读得有这么快吗?

    但这些信息还是如同病毒一般传播开来,并且让越来越多的读者希望能尽快看到这部。

    当天晚上几个电视台对《原乡》新书发布会现场实况的剪辑播出,也有点“火上浇油”的意思。一时间,谁能先人一步看到这部新,竟然成为互联网上年轻人“攀比”的一项活动。

    可是再怎么说,《原乡》也得等到第二天才能开售。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就有人想到了熬到12点再买这一招——可哪家书店会开门到午夜?

    最终架不住问的人多,最终促使许多大书店临时决定加班,并且都向上级渠道要求增加《原乡》的货源

    当天晚上11点,中国图书销售史上从未发生的一幕,在这些民营书店的门口上演了——

    一个又一个的读者,主要是年轻人,顶着午夜秋寒,排着长队,就等着一本新书的开售!

    其中最长的一支队伍,更是排出两三百米,在书店外的马路上折了几折。

    这让所有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懵了:中国人什么时候这么热爱文学了?

    “中国人大概没有这么热爱文学;”张潮坐在陆金波的对面,抿了一口茶,继续道:“但我很确定的是,全世界人民都爱凑热闹——中国人也不例外。”

    陆金波此刻已经麻木了,压根不想说话,一脸“对对对,你说的都对”的表情。

    就在1个小时前,他的手机就被各地经销商打来的电话给冲烂了,此刻处于电量耗尽的关机状态,还被张潮嘲笑:“让你追时髦,这iPhone的电量那是开玩笑的?”

    不过在关机前,他从员工那里得到了最重要的一条信息:“根据各地汇总的数据,我们准备的150万册首印,应该会在1天之内销售完毕,最迟也不会超过2天。

    现在各地都要求加印,老板,我们还要加印多少?”

    150万册,一天销售完毕,这都什么魔幻现实主义?路金波表情复杂地看着张潮问道:“这……都是你计算好的?”

    张潮耸耸肩,答道:“一半一半吧。不过,你觉得这就是《原乡》的极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