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新作品的构思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4290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老师们看,这里的落日多美啊。”张潮站在福海市区东街口的天桥上,指着天边的落日,对于华、苏童、孔磬冬、曹文宣等人道。
四人望向已经醉成酡色的夕阳,又看看脚下城市主干道的车水马龙,心中疑惑张潮为什么要约他们在这里见面。
张潮拍了拍天桥的钢质扶手,又指了下环绕着这座八角形天桥的几座大楼道:“这是东百,这是大洋百货,远点那边是「三坊七巷」……
这座天桥也是全省第一座人行天桥,20年前建好的。当年它还有一个别称,叫「情人桥」,因为情侣们喜欢来这里约会。
所以一到晚上,桥上就一双双、一对对……”
几人还是不明白张潮的用意,不过孔磬冬打趣了一句道:“你父母该不会也是在这座桥上约会过吧?”
张潮摇摇头道:“那时候他们早结婚,我都出生了。其实别看我们长福县现在离市区挺近,实际上在我小时候可远了,来一趟要大半天。
其中有一段路需要把大巴车开上轮渡才能过江……现在路宽了、桥修了,不堵车只要半个多小时就能到。我有时候都恍惚,我儿时的世界,和今天的世界,完全是两个样子。”
张潮的话让众人也回忆起来。
于华感慨道:“你这么一说,还真是。之前《西游记》电视剧里有首歌唱‘五百年沧海桑田’,实际上现在别说五百年,就是五十年都旧貌新颜了。
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我每年回海盐,都觉得那里面貌与我读书的时候有些不一样。久了久了,我甚至都有些模糊了,到底哪里是以后建的,哪里是之前有的……”
苏童接过话茬道:“其实别说其他地方,就是燕京——我1984年去燕京读书的时候,觉得那里的高楼大厦多得都插不下了,哪有那么多人可以往里面塞啊?
现在你看看,以前觉得高得不得了的央视彩电中心、国贸,现在再看都是‘弟弟’。”
曹文宣则道:“你们好歹都还是县里、市里的孩子。我小时候连水泥盖的房子都没有见过……第一次去燕京,看着那么宽的马路,我眼睛都发晕。
你说的没错,变化太大了。”
张潮点点头道:“是啊。我8岁以前是没有见过电梯的——第一次看到电梯,就是在眼前的东百大厦。以前它多神气啊。来市里的人,只要有时间,一定要来东百逛逛。
不买东西,就是用眼睛看,回去以后也能当成谈资说上好几天。县里孩子稀罕的玩具车、变形金刚,东百的货架上一摆就是一整排。
那时候的售货员多威风,站在玻璃柜台后面,高高昂着头,用鼻子眼看人……”
一句话把几个老师都逗乐了。
急性子的孔磬冬问道:“你的意思是……?”
张潮回过身来,对几位老师道:“现在东百看着怎么就这么陈旧和落伍了?不要说和燕京的那些大购物中心比,就算和旁边的「大洋百货」比起来,也显得老态龙钟。
时间并没有变快,变快的是我们自己的脚步。作家总是有记录时代的冲动,无论是《红楼梦》,还是《人间喜剧》,又或者是《尤利西斯》……要么是宏伟的社会图卷,还是精微的个人心灵,其实都在做这件事。
可是我总觉得当下的时代太快了,快到中国的作家们想要下笔去捕捉某个剪影,还没有写出作品来,它就消逝在缝隙了,只留下一点点倒影或者回声。”
于华、苏童等人闻言,沉默了一会,苏童先开口道:“有些时代放一放,再回头写,不是会观照得更加清楚吗?”
于华附和道:“你的「不在场主义」,不就是要把素材沉淀一段时间,形成与自己的心理距离以后再进行创作吗?怎么突然想描摹当下了?”
张潮摇摇头道:“实际上如果以这两年为节点开始累积,任何‘当下’几乎都会迅速过时。我们正处于一个将至少持续二十年的加速时代。
我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消费方式……将会以难以置信的频率不断迭代。在这种速度下,其实没有任何记录或者记忆是可靠的。
我们虽然身处时代之中,但又会经常被时代巨大的离心力给抛出来,很快就‘过时’。”
几个作家、学者面面相觑,不知道张潮为啥会对时代有这样的判断。
虽然这几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堪称迅速,但也绝没有到张潮所说的这么夸张的地步,总体来说还是有迹可循的。
最后还是曹文宣半信半疑地道:“你为什么会这么觉得?”
张潮心想,这不是我觉得还是不觉得的问题,而是我已经亲身经历过一遍。
不过他当然不可能这么说,所以干脆从口袋里掏出一部iPhone手机——这是李万东寄给他用的测试机,就在前不久,第一代iPhone可以利用Cydia越狱了,并且能安装第三方软件。
「潮汐文化」的IT部门在张潮的提前部署下,早早就开始开发「潮汐阅读」,现在已经进入了测试阶段。
于华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道:“这个不是那个什么苹果公司出的手机吗?”
张潮道:“是啊,几位老师,这部手机会是这个时代加速发展的缩影和象征。它不仅开启了个人智能终端时代,还会让‘移动互联网’改变所有人的生活。
我们眼前看到的一切,都从这个小小的屏幕开始被颠覆。”
孔磬冬从张潮手里把iPhone接了过来,瞪着他的大小眼仔细观察了一遍,又递回给张潮:“我还是有点不相信这个小东西有这么大的威力。
说到底它也只是个手机,就是屏幕大点而已。拍照、听音乐、上网,现在诺基亚都可以做到。
不过你既然有这个判断,自然有你的道理。我觉得要是将来有一天,这个社会的发展印证了你今天的预言,那么我们不妨再来这里一趟,拍个照片。”
曹文宣大感兴趣,道:“也就是我们现在先拍一张?”
孔磬冬道:“就用这部手机拍吧?既然张潮说它开启什么时代的象征。”
于华、苏童纷纷道好,张潮当然不会扫兴——虽然他知道要不了几年,这座承载了无数人回忆的天桥就要拆除了——把手机解锁,五个人站在一起,请一位路过的大姐给他们拍一张合影。
看着3.5寸屏幕上显示出来的相片,于华道:“这玩意儿看照片真不错!而且看大小,用来阅读是不是也很方便?”
张潮露出贼笑,演示了一下自己手机里安装的「潮汐阅读」测试版APP,方便的触摸操作,一下就吸引了几人的注意。
在轮流把玩几下以后,于华道:“这个苹果手机能不能改变时代我不知道,但是你这个APP可能会改变人们读书的习惯……”
张潮道:“回头我让IT部门给几位一人送一个?正好帮我测试一下稳定性和功能,能提点意见是最好的。”
孔磬冬恍然大悟道:“原来你小子在这等着我们呢?”
眼看着天边的夕阳已经落到了大楼后面,只残留一点霞光给下班的人群一点温柔,张潮提议道:“饭点了,咱们先吃饭!”
2007年在福海聚餐,如果不是什么商务宴请,或者特意要高档餐厅,那么自然是去「桥亭活鱼小镇」。
东街口就有一家,张潮也不舍近求远,直接去了那里。四位老师当中,有三位来自江南鱼米之乡,唯一的北方人孔磬冬也是哈尔滨人,也是从小吃莫利炖鱼长大的,所以正合了几人的口味。
这里主要做的就是水煮鱼、酸菜鱼、麻辣鱼以及川湘特色菜,又照顾了不太能吃辣的福海人的口味,所以以香麻为主,辣味为辅,即使口味清淡的人也能勉强接受。
但最有特色的无疑是引入了来自广东中山的「脆肉皖」,肉质不像普通草鱼一样细嫩,反而是Q弹紧实,放在2007年,算是十分新鲜的食材,吃得几人大呼过瘾。
等到一锅鱼吃了大半,于华才笑眯眯地问道:“你开始写新作品了?”
其他三人都停下了筷子,不约而同看向张潮。
张潮也是一愣,旋即笑着答道:“什么都瞒不过于老师。确实有想法,但是还没有动笔写,只有一些粗略的场面。”
于华对其他几人道:“我就说他不会无缘无故和我们说这么一大堆伤春悲秋的时代感慨。”
苏童好奇地问道:“这次准备写什么?想写时代变迁?”
张潮先点点头,又摇摇头,道:“是,也不是。”
“哦?说说看。”曹文宣的兴趣也上来了。他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对时代性太强的作品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作者如果是张潮,就另当别论了。
孔磬冬作为正儿八经的现当代文学学者,也催问道:“快说说看。刚治了馋虫,又被你勾起了蠹虫。”蠹(音度),是蛀书的虫子,书痴常以此自比。
张潮道:“一般描绘时代变迁的作品,都是时过境迁以后的回眸。我想做的是,站在今天的支点上,给未来勾勒轮廓。”
于华有些不能确定地问道:“科……科幻?就像你要出版的《原乡》一样吗?”《原乡》在国内虽然还有一周左右才正式发售,但是于华已经在张潮这里拿到样书,先睹为快了。
苏童不满地道:“有好书你也不给我看看。”
于华得意洋洋地道:“谁让是我写的序呢?要保密嘛!你要看去我家里看,恕不外借!”
这时候曹文宣开口道:“你们俩别打岔,听张潮说。”
张潮接着道:“不算是科幻,而是基于现在已经出现的发展趋势,写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物,站在时代的门槛上的种种选择。
他们向后看,是已成定局的人生;向前看,是不能确定的未来。黎明似乎就在眼前;黎明似乎总在眼前。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幻梦,可能就是未来几年,或者十几年,人们的日常生活。”
张潮的话让桌上的其他几人都沉默了。
无论是于华、苏童,还是曹文宣、孔磬冬,在文学上都可谓博学多识,但还是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会是什么样子。
通常来说描写「未来」的,都属于「科幻」这一类型,最大特征就是要彻底改变社会形态——无论是高科技化的赛博朋克未来,还是丧尸爆发、核战结束后的末日未来,都是对现有世界秩序的颠覆。
只有在这种几乎于彻底架空的基础上,作者对社会形态的构想才不会受到现有经验的约束,即使出现了逻辑漏洞,也能用设定与脑补自圆其说。
就像大刘在《三体》当中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和他构想的三体人到来之前,地球人经历的社会形态变化,其实都无法经受严格的社会学考察,但是在「科幻」背景下都可以默认成立。
但张潮要写的则完全不同。
他要“预言”的未来,就在短短的几年、十几年后,所以会被强大的现实生活逻辑所约束,让作者“发挥想象”的空间变得极为逼仄,简直比戴着镣铐跳舞还艰难。
因为书中所写的内容,几乎所有读者都能在不久后体验到,万一张潮的“想象”被证明是荒谬的,那不就成了笑话了?
于华皱起了眉头道:“挑战自己是好事……但这会不会太难了?”
张潮道:“正是因为难,所以才值得挑战嘛。如果是书写‘过往’,我也不觉得能与各位老师媲美。所以只能另辟蹊径咯。”
孔磬冬忽然轻拍了一下桌面,称赞道:“我同意。写作没有野心怎么行?我们当代文学恰恰缺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体创造,总是在重复外国那些大师已经探索好的套路。
如果张潮写成了,那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贡献的第一种范式。”
曹文宣有些担心地道:“你说得轻巧,要是……”
孔磬冬道:“不试就永远不会失败——但也永远不会成功。试一试无妨,张潮才23岁,属于他的日子还长着呢……”
这么一说,其他老师也放下心来了。
是啊,张潮才23岁,哪怕这一部作品没有那么成功,但在他注定十分漫长的创作生涯里,可能只是一朵再小不过的浪花,何必畏首畏尾呢?
张潮也咧嘴笑道:“谢谢各位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你们也看到了,这部真的很难写,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要把绝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这上面。
所以,无论是特聘教授,还是驻校作家,我都不能胜任。抱歉啦!”
四位老师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于华发出一声长叹:“这个理由,可太充分了。各位,这趟算是白跑啦!”
苏童却道:“怎么算白跑?听了这么精彩的构思,早值回票价了!”
几人闻言,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