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三年一轮回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4534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张潮没有食言,当天晚上就搭乘航班回到了国内,只不过没有回燕京,而是回了福海。
无论邹光明和铁宁、王蒙怎么劝,他都没有多呆哪怕一天。
因为他知道,对于日本文坛,乃至整个日本文化界来说,他这次的演讲具有多巨大的冲击力。
100多年来,并不是没有人指出过类似的问题,但限于身份、方式等,都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大家都乐于做一只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的鸵鸟。
而张潮用「黑船祭」类比,直接把盖在这个问题上的那层纱给揭开了,日本的文化精英不得不直面它的荒谬:
在获得西方认同与盛赞的同时,日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一民族国家,它的本体性被置于何地?
是驱动其文学、文化发展的内核,还是仅仅是“无害东方”的符号展览?
张潮能预感到,这一次他的言论将在日本掀起比“气死”石原还要大的舆论浪潮,他没有兴趣留在那里做众矢之的,所以直接回国了。
刚好父母也结束了这小半个月的旅程,一家三口都可以好好歇歇。
张建国同志在儿子的指点下,从相机的SD卡内把在日本拍的照片都导到了家里的电脑上,一边浏览,一边啧啧称赞:
“现在相机就是方便,不用洗胶卷了;日本人搞旅游是有一套,小民宿也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想到日本也有雪山,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都管它叫「阿尔卑斯山」……”
听着父亲的念叨,张潮感受着难得的平静。
在张潮的刻意交代下,谷田对他们两人进行了信息屏蔽,所以一直不知道儿子在日本干了什么。
偶尔在报摊、电视上看到儿子,也以为是正常的媒体采访。
直到第二天早上,家里订阅的《东南早报》送过来了,二人才发现在自己游山玩水的这段时间,儿子已经把日本文坛翻了个底朝天——
《‘气死’石原,戳破泡沫——这个福海年轻人到底有多勇敢?》
报道占据了副版的整个版面,完整记录了张潮在日本的重要行程和发言,以及后续引发的各种效应。
文章最后写道:
【张潮的日本之行,绝非一场哗众取宠的“文化闹剧”,而是一次对东亚文明对话本质的深刻叩问。
他以文学为刃,剖开了日本社会潜藏的文化困境——对西方凝视的谄媚式迎合、对殖民伤疤的自我美化、对历史暴行的选择性遗忘。
张潮始终以清醒的智识与无畏的姿态,向世界证明:真正的文学勇气,不在于标榜立场,而在于刺破谎言。】
张建国夫妇看完以后对视一眼,神色都怪异——诧异、迷惑、欣慰、自豪……
最后都化为一句话:“你这死孩子,这么大事也不告诉我们一声!”
张潮嘴里正叼着半根油条,手里端着一杯豆浆,满脸惫懒地道:“你们知道了,难道还能过来给我当保镖不成?”
母亲柳眉一竖:“当保镖?我们是要去把你带回来的!多危险啊,要有日本人受刺激了打你怎么办?”
张潮更无所谓了,大咧咧地道:“现在没有3D打印,用手搓不出让人心胸开阔的神兵利器,不要担心。”
母亲无奈,一巴掌拍在张潮父亲的背上,呵道:“你看看你儿子,又说胡话了!”
张建国本来把报纸高高举起,打算做个隐形人,没想到还是被老婆揪出来了,只能放下报纸,摆出威严的模样道:“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俗话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话没说完,张潮三下五除二就把油条吃光,跳下椅子,抓起自己的背包,一溜烟就跑出门,只留下一句话:“我去趟市区。”
母亲拦都来不及,只能看着儿子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不由得埋怨道:“这孩子大了,越来越管不住了……”
父亲却很看得开,开解道:“还‘孩子’呢?去年不就说了,家里的顶梁柱是他了。
他做什么都有自己的主意,我们别拖后腿就行。”
母亲不知道该说什么,叹了口气,又把副版的报纸抽了出来,拿出剪刀就把整个版面给剪了下来,张建国急了:“其他我还没看呢!”
“自己再买去!另外,其他报纸也买几份回来。”
张潮母亲所料不错,今天早上关于自己儿子的报道数量和报道高度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位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年轻人,用行动重新定义了“文化交锋”的意义。他拒绝被规训为西方视野中的东方符号,也拒绝将日本文学奉为不可撼动的“亚洲巅峰”。
在东京电视台的访谈中,他掷地有声地指出:“日本文学沉迷于扮演‘无害的东方情人’,而中国作家必须走自己的路。”
这番言论不仅撕碎了日本知识界长久以来的文化优越感,更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
既不沉溺于传统窠臼,也不跪拜于他者标准,而是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构建属于新时代的叙事体系。】
——《光明日报》
【张潮以“破局者”的姿态,为中日文化交流开辟了新范式。他拒绝用外交辞令粉饰分歧,而是用尖锐的真相倒逼反思。
当右翼支持者叫嚣“大和民族最优秀”时,他用《黑船祭》的殖民伤疤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当日本文坛沉迷于诺奖幻梦时,他用《广岛札记》的未尽之问揭露精神阉割。
这种不回避矛盾、不消费猎奇的对话方式,反而赢得了日本年轻世代的尊重。东京大学生松本绫子在「微博网」上写道:“张潮君的勇气,让我们这代人终于敢讨论那些被封印的话题。”】
——《中国青年报》
【希望当其他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踏上归途时,他们怀揣的不再是对“东洋美学”的仰望,而是破茧重生的底气。
因为这趟旅程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要通过矮化自我或谄媚他者来获得认同。
正如张潮这位福海年轻人,用一场充满锋芒的文化远征,让世界听见了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潮声。】
——《环球日报》
就连已经和张潮“翻脸成仇”的南国系报纸,在大舆论环境下,也不能不“低头”,给予了张潮此行极高的评价,并且以「专题增刊」的形式进行了全面报道。
报道核心是一篇评论,标题是《论剑扶桑——张潮为中国文学赢得尊严》:
【在中日关系的敏感语境下,张潮避免了两种陷阱:既没有沉溺于历史悲情,也未陷入民族主义狂欢。
他对军国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日本民众的共情,保持知识分子的清醒距离。
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舆论策略,既守护了底线,又打开了对话空间。当爱国不再需要声嘶力竭的表演,才是真正的文化成熟。】
……
而远在日本继续「中日青年作家交流活动」的代表团,则在第一现场和暴风中心,亲身感受到了张潮给日本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带来的巨大冲动。
他的演讲片段当天晚上就登上了「朝日电视台」「日本电视台」和「NHK」的新闻,尤其是把日本文学的“优秀”与「黑船祭」联系在一起,更是没有人想到过的清奇角度。
几家电视台的观众热线当天晚上就被打爆了,既有怒喷张潮一个外国人不要对日本指手画脚的,也有感谢张潮为日本文学勘破迷津的……
但最多的还是:什么时候能把完整的演讲内容给放出来?
于是几大电视台在晚间时段又播放了配字幕的演讲完整内容,加上第二天几大报纸或全文刊登,或者摘录选登了部分内容。
日本的的舆论被彻底引爆,短时间内,几乎所有挨得上边的人物——作家、时评员、文学教授、批评家……都被记者们从各个犄角旮旯“撬”了出来,接受相关的采访。
悲催的是横须贺的佩里雕像和纪念碑,夜里不知被谁泼了红油漆,还在伊藤博文手书的碑面上,写下大大的四个字:
天诛米贼!
举办「黑船祭」的民间组织「日米亲善协会」也受到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袭击,不仅窗户被砸、门口被泼漆,甚至有人往里面扔了一个制作不成功的燃烧瓶。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还是让当地警署和消防队紧张了好一阵。
「日米亲善协会」的主席野田翔不得不站出来宣布,明年的「黑船祭」将视情况再决定是否举办,同时强调了「黑船祭」不是向美国人献媚,而是一种民间友好行为。
但对此反应激烈的日本民众似乎并不准备放过他,组织了规模浩大的抗议活动,准备一举结束「黑船祭」带来的屈辱记忆。
世界上有些事就是这么奇妙——「黑船祭」已经举行了七十多年,从来没有哪个日本人反对过这一庆典,似乎都默认它是合理的存在。
可一旦有人戳破了它的可笑之处,「黑船祭」立刻就十恶不赦,人人得而诛之。
而在民间,对张潮的态度也极为分裂——
有政府职员呼吁:“那个中国作家害得政府大楼被媒体包围,根本没法工作……石原都辞职了,赶紧让这场闹剧结束吧!”
有「爱国者」高呼:“张潮的‘勇气是智力产物’是错误的!我国过去在亚洲的贡献不容否定,武力亦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智慧!”
还有支持者发表公开演讲:“张潮对「黑船祭」的揭露是对日本文化的拷问!只要谄媚美国者掌权,弱者就会被抛弃。我们支持他的行动!”
更有许多青少年直言自己成为了张潮的粉丝:“张潮一个人就摧毁了「大人们的谎言」,太酷了!”
……
中国代表团的青年作家们此后的行程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愈发隆重的活动规模,不仅原定要座谈的作家、教授、出版社代表悉数到场,还额外加码了与大江健三郎见面,以及进行电视台专题访谈等行程。
这样的规格不仅年轻人们没见过,就连邹光明,以及参与组织过多次访问活动的铁宁、王蒙等人也没有见过,不得不从国内又飞了个有外事经验的副主席去协助,另外还在当地多聘请了几个翻译。
另一边则是如影随形的抗议队伍,举着大旗、打着横幅,要他们“滚回中国去”,激进者一度冲破了警方拉起的隔离带,差点与代表团成员来个“亲密接触”。
以至有酒店以无法保障安全为由,拒绝了他们的入住,不得不临时更换了安保更严密的五星级酒店。
半路才入队的韩涵、小四到达以后,即使有心理准备,见到这种情形也是懵圈了。
历经了一整天的混乱,大家才初步适应过来。
这时候还是李傻傻悠悠说了一句话,忽然让所有人都明白自己与张潮的差距:
“所以,其实张潮在日本这段时间,差不多每天面对的都是这种压力?”
哪怕在国内被媒体包围惯的韩涵、小四,也感到有些“毛骨悚然”。不过压力同时也是机遇,在接下来的座谈会上,东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米田一郎笑称:“过往一百年,除了鲁迅先生,在日本就没有比你们更出名的中国作家了。”
角川书店、小学馆、讲谈社更是抓住时机,陆续签下了多位“心仪”的中国作家,其中小四更是引起抬价哄抢——毕竟他的是最适合日本市场的。
……
于华坐在燕师大的办公室里,面前也摆着这几份报纸,还在盘算着怎么早点把张潮薅来燕京,让他给师弟师妹们做个讲座。
这时候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进来的却不是学生,而是他的老朋友,同时也是燕师大校友的苏童。
于华诧异道:“你怎么来了?”
苏童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对于华道:“亏你还是张潮的班主任,这么大事不知道?”
于华愈发一头雾水,问道:“什么大事?他现在不是刚回国,还在福海躲清静么?”
苏童道:“燕大中文系准备给张潮一个特聘教授的衔头,让他长期担任写作中心的驻校作家,给学生授课。”
于华“嚯”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难以置信地问道:“老童,你没开玩笑吧?”
苏童道:“我开什么玩笑啊,现在人家已经派人去福海找张潮了,准备面谈。”
于华质疑道:“特聘教授?那也得是博士学历,张潮,张潮只是硕士学历啊!”
苏童无奈,用手指了指于华,问道:“你现在是什么职称?”
于华答道:“教授啊。”
苏童又问道:“那你什么学历?”
于华答道:“这你还不知道,咱们燕师大88年作家班的硕士……卧槽,对啊,张潮也是!”
苏童道:“所以嘛,你都当燕师大的特聘教授,他怎么就不能当燕大的特聘教授了?特聘特聘,特事特办嘛,你觉得燕大那帮人精会找不到空子?”
于华坐不住了,起身道:“跟我走!”
这下轮到苏童莫名其妙了,问道:“什么就跟你走?”
于华道:“去福海啊!妈的,3年前我就是去福海和燕大抢张潮,现在还要去福海和燕大抢张潮。”
苏童笑呵呵地道:“看你还挺不乐意的样子?”
于华理直气壮地道:“这有什么不乐意的。这次我绝对不能再让燕大把张潮分走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