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郑重承诺:绝不首先使用张潮!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4315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中国青年作家访日代表团」的成员是在恍恍惚惚中各自拎着行李来到自己的房间的。
葛亮是这次代表团中唯一来自香港文坛的代表——虽然他来自大陆,但是创作生涯起步于香港,通常被视为香港作家。
这次房间他和张嘉佳一个房间,两人年龄相近,又都是江苏人,有不少共同语言,简单寒暄后就熟络起来。
不过他们在房间里短暂交流的焦点,却还是张潮。
葛亮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对着呈现“大”字躺在床上的张嘉佳道:“你对张潮怎么看?”
张嘉佳良久无语,就在葛亮以为他睡着了时候,他才突然开口道:“你不觉得挺悲哀的吗?”
葛亮微微意外:“悲哀?”
张嘉佳叹了口气道:“你不觉得有了张潮以后,可能一代中国作家——其实就我们这个年龄的作家——都要活在他的阴影下吗?”
葛亮诧异道:“这么严重吗?”
张嘉佳从床上坐了起来,双目无神,又是一阵沉默,然后对葛亮道:“你生活在香港,所以感受不深吧。
我们在大陆,简直是每天被张潮的新闻揉搓来、揉搓去,他要是一两个月没上新闻,肯定在憋个大的。
我原本以为韩涵、小四就已经够‘勇猛’的了……”
葛亮仍然有些难以置信,毕竟他主要生活在香港,虽然张潮两次访问香港都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但是在全世界媒体最发达的地区,很快就被其他新闻替代了。
张嘉佳瞅了他一眼,竟然有些羡慕起来,旋即想到自己第一部长篇《几乎成了英雄》出版时的情形。
那时候他也算踌躇满志,毕竟首印10万册对于文坛新人来说是难得的佳绩。
但是恰好撞上了张潮的新书发布和一连串新闻,结果毫无反响。
今年他在xx上连载《小夫妻天天恶战》,本来也颇受好评。但是张潮几件事情一搞,眼球又都被吸引走了。
加上去年在电视台参与策划的一个节目,也被张潮的《三晋风流》给打得落花流水,难免心里憋闷。
虽然他的作品和张潮不是一个赛道的,但是张潮对于整个青年、少年阅读市场的影响太大了,他这算池鱼之殃。
张嘉佳掰着指头数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最后总结道:“在国内混出版市场,一定避开张潮的新书发布,还有他搞事的时间段,不然都是炮灰。”
葛亮听完也只能深表同情了。但是他和张嘉佳不同,创作更倾向于纯文学,倒是不太依赖营销,所以也无须“避其锋芒”。
对文学,他还是有野心的。张潮的出现,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但也让他隐隐产生了联想:
张潮当初如果接过了岭大中文系递过来的橄榄枝,那现在被他阴影笼罩的会不会就是自己了?
那张潮为什么不来岭大呢?
葛亮转身望向酒店房间的窗外。这时天已经黑了,但是东京的璀璨灯火让外面的一切依然有纤毫毕现的幻觉,比香港的夜景更像一个令人不愿意醒过来的梦。
他想起自己2000年从南大中文系毕业以后,选择去往港大攻读硕士。当时认为留在那里,可能写不出自己想要的。
现在看看张潮,自己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对还是错?无论答案如何,都已经无法回头了。
张嘉佳没有葛亮的惆怅,问道:“要不要出去逛逛?”
葛亮回过神,道:“不是说晚餐统一安排吗?”
张嘉佳大咧咧地道:“没事,集合时间是七点,现在才6点多点,我们就在旁边走走,一会儿回来。这里可是千代田区,有不少名胜,东京火车站、秋叶原、古书街都在这附近。”
葛亮犹豫了一下,禁不住张嘉佳撺掇,穿上外套就准备下楼。
而在另一个房间里,讨论的焦点依旧是张潮。
“诶,听说你和张潮的关系不错?前两年他和白烨闹翻,就是因为给你出头?”鲁敏满心地问道。
虽然她在这一批作家里,年龄算得上“长辈”,但是仍然忍不住自己的八卦之心,开始询问起同住的李娟。
李娟虽然已经和鲁敏算“认识过了”,但神色仍然有些拘谨。如果不是张潮特意打电话给她,她其实不会在这个代表团里。
听到鲁敏的询问,李娟坦然道:“其实还是对散文该怎么写的见解不同。我实在不知道后来会闹得那么大……”
鲁敏作为圈里人,其实对前因后果早就了解得很清楚了,这就是个话头,见李娟开口,顿时话题一转,问道:“你和张潮有接触,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也算读过不少书了,但是像他一样的作家,翻遍文学史也找不到第二个。”
李娟闻言露出思索的神色,似乎想把和张潮接触、对话的点点滴滴都想起来,过了好一阵才道:“是个好人!”
鲁敏一愣,这算什么回答。
李娟当然觉得张潮是个好人,不仅在散文大会上替她出了头,更是让全国读者都知道了有这么一号作家。一读文章,嘿,写得是真不错!
如果“张白之争”还有一个胜利者的话,非李娟莫属了。
当年她的散文集销量就在张潮背书的推波助澜下,卖出了超过50万册,这对于一个近乎于“文坛新人”,还是以散文为创作体裁的作家来说,完全是个奇迹。
很少有人注意到,第二年的福布斯作家排行榜,李娟以280万的版税收入缀名在末。
但是鲁敏想要的显然不是“好人”这个评价——张潮私下里的个性、爱好、聊天风格……那才是她想知道的。
李娟吭吭哧哧半天,才又憋出一句:“他讲话就……就挺幽默的,喜欢开玩笑。”
随即道歉道:“其实我和张潮私底下就聊了那么一两次天,对他的了解不比你多多少。”
鲁敏知道李娟没有撒谎,于是抱着枕头、侧着脑袋靠在上面,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李娟见鲁敏这样,不知怎么得,就觉得有些“愧疚”,又补充了两句道:“对了,张潮真人就……挺高的,有一米八吧,而且很结实。”
鲁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问道:“结实?你是怎么知道的?”
李娟红着脸把当初在西北大教学楼前偶遇张潮的经历说了出来,讲到自己不小心一头撞到张潮,张潮流鼻血的时候,鲁敏终于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
她打趣道:“你是第一个让张潮流鼻血的女作家!这可比写了什么书,卖了多少本,更让人羡慕!”
李娟的脸更红了,连忙否认道:“不是不是,不是因为我,那是西安天气太干了,他南方人不适应……”
然后忽然察觉到了什么,小声地问道:“张潮是不是很受‘欢迎’啊?”
鲁敏瞄了她一眼,笑吟吟地道:“才华、相貌、财富……张潮那可是文艺界十年难遇的优质股,我们这些写东西的女人凑在一起十次倒有八次会聊到他。”
李娟露出促狭的笑容:“那你……”
鲁敏洒然一笑道:“我要是年轻个十岁,再长成明星那样,我肯定倒追他,哪怕不成呢,也落个美好回忆!”
李娟恍然大悟道:“我还以为大部分圈里人都嫌弃张潮是个麻烦精呢!”
鲁敏露出不屑的表情道:“那是他们男人,才华、相貌、人品、财富……被张潮碾得渣都不剩,嘴里当然没好话。
我跟你说,男人看男人,都是偏见;女人看男人,才是真知灼见!”
李娟好奇地问道:“那大家是怎么看张潮的?”
鲁敏呼啦一下就从床上坐了起来,露出一副“你要聊这个我可就不困了”的表情,一脸八卦地道:“张潮之前其实还没有这么受欢迎。
今年,厦大中文系有人传说,他为了哄青梅竹马的小姑娘开心,专门给她写了本书,就是那本拍成动画电影的《你的名字》……啧啧……”
正想说下去,房间里的电话响了。
就坐在电话边的李娟接起来听了一会儿就放下了,对鲁敏道:“邹院长让我们到大堂集合。”
鲁敏抬腕看了看表,问道:“不是才6点半吗?怎么这么就要集合了?”
李娟摇摇头道:“不知道怎么回事,邹院长刚刚就交代了这个,没有说别的。”
鲁敏闻言也只能起身,道:“等等我,洗把脸就好。”
等李娟、鲁敏下到大堂的时候,发现基本整个代表团的人已经都在大堂等候了。就连刚刚要出去逛的葛亮、张嘉佳,都被拦在了这里。
一个身量瘦高、戴着眼镜、脑门发亮的男人正恭恭敬敬地和领队邹光明说着什么。
邹光明说一句,他就点头哈腰一下,十足的日本人做派,客气极了。
过了一会儿,邹光明才转身对大家道:“都来齐吧?今晚的晚餐本来是在酒店的自助餐厅进行,但是本地的华人商会听说我们代表团来了,坚持要给我们接风。
我和国内的领导汇报过了,领导表示不要拂了人家的好意,所以就替大家接受了邀请。不过大家要注意形象,不要贪杯哦!”
众人闻言都高兴起来。这家酒店的房间品质一般,想必自助餐也好吃不到哪里去。华人商会请客,想必是顿大餐。
反正都是吃,吃好点当然开心。
这时和邹光明说话的男人也开口对众人道:“我叫李小牧,来日本快20年了,今晚就担任大家的翻译和向导。
我们「歌舞伎町华人商会」一定会让大家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听到这个名字,代表团里有比较了解日本的年轻作家露出诧异的神色,但是看领队邹光明一脸淡定的样子,自然不会多嘴,于是随着大部分来到酒店门口,登上了来接他们的旅游大巴车。
大巴车在高峰期的东京市区行驶了近1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下车后,看到「歌舞伎町一番街」那如同五彩斑斓的火龙一般蜿蜒无尽的灯牌和霓虹,不少没有“见过世面”的年轻作家人都麻了。
尤其是李娟,48个小时之前,她还在荒凉、苍茫,如原始世界的草原上,本来以为燕京和酒店窗户望见的东京就已经够繁华了,没想到还有这等纸醉金迷之地。
邹光明显然也有些意外,不过这时候也只能强装镇定道:“带大家来这样的地方,也是为了增长见识。写作嘛,天底下光怪陆离的地方都要看一看,才知道世界有多大,人有多少种活法……”
年轻作家们显然还是爱热闹的,短暂的适应之后都兴奋起来。
李小牧在前面引着这近四十人的大团队往「歌舞伎町」里走,一边介绍起这里来——当然,都是“净化版”,主要强调了这里的吃喝玩乐,风俗产业就不提了。
而歌舞伎町的业内人士看到李小牧领着这么庞大的一支团队,还是以年轻人为主,也大为佩服这位「无料案内人」的揽客功夫。
不一会儿,众人就站在了一家名为「吟月」的餐厅门口。这间餐厅外围是一个“枯山水”庭院,并且用几丛竹子将餐厅的主体建筑给掩住了大部分,只露出一角和风屋檐和几点灯光。
李小牧介绍道:“「吟月」是一间主营‘怀石料理’的餐厅。‘怀石料理’是日本传统饮食里特别讲究精致烹饪、精致摆盘的一种。
更主要的是,‘怀石料理’的大部分菜肴都是做熟的,而且还有米饭这样的主食,比刺身、寿司更符合咱们中国人的肠胃。
今天晚上这里被商会包了下来,只接待大家!”
说罢,一个身穿和服、脚踩木屐、面敷白粉、头盘大髻的日本女人踏着小碎步走了过来,和李小牧对话几句以后,李小牧道:“这是「吟月」的女将,咱们进去吧。”
「中国青年作家代表团」的三十多位年轻作家,带着好奇和兴奋,踏入了庭院之中……
就在邹光明带着年轻人们在日本接受款待的时候,身在燕京作协办公室的铁宁,也刚从一天忙碌的工作当中脱身出来。
这次她虽然没有随队去日本,但是大大小小的事情她几乎都要参与决策,尤其是张潮在日本引发的诸多争议,作协内部一度想要取消这次代表团,或者至少取消「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这个行程。
这些压力都被她顶下来了,不仅代表团如期赴日,行程也基本按照之前的构思安排妥当了。
就在她要收拾东西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响起来了,铁宁一看是个国际号码,不敢怠慢连忙接了起来,听了一会儿以后,她对着话筒郑重说道:
“好,我可以代表中国作协向您承诺,在交流互动中,尤其是产生分歧的时候,绝不首先使用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