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新小说《原乡》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4158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弄清楚“Me Too!”标语的含义以后,张潮才松了口气;不过也感叹了一下世道变幻莫测。同样的字眼,早十多年出现,内涵竟然和自己记忆里截然相反。

    应付了几句记者提问,张潮就穿过人群,跟着大卫·米勒等人径直出了站厅,乘坐上出版社派来接他们的计程车,一路直奔酒店。

    得益于张潮一路来为新书发布做出的种种“正面贡献”,Simon&Schuster出版社为他们订了纽约的希尔顿中城酒店,这里距离Simon&Schuster出版社总部只需要步行5分钟。

    张潮住的是豪华套房,酒店房间的窗口,可以直接看到著名的洛克菲勒中心,还可以瞥见时代广场的一隅,属实是黄金地段了。

    新书发布会在3天以后,地点原本定在著名的巴诺书店的纽约旗舰店,但是随着张潮在美国影响力的发酵,临时又调整为纽约公共图书馆(NYPL)的主馆。

    这里的活动场地本来极难申请,至少要提前2-3个月。但是Simon&Schuster出版社和纽约公共图书馆一向合作关系紧密,这次恰巧有个艺术展临时撤展了,空出来的场地就给了张潮的新书发布会。

    不过时间也比原定的推迟了1天,给张潮等人留出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张潮刚刚洗漱完毕,想要好好休息一下——毕竟连续几天睡在火车上,即使是豪华包厢,也让人精疲力尽。

    但是门很快就被敲响了,是许蕊雅。她给张潮送来了一张长长的清单,都是各种不同人物、机构希望和他见面、邀他晚宴,或者干脆直接请他捐款……

    有什么纽约艺术家联盟,全美平权运动委员会,还有唐人街某某华人总商会,甚至有动物保护协会请张潮跟随他们一起去海上阻挡日本的捕鲸船……

    “这不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吗?”张潮看得一个头两个大。把纸张又塞回给许蕊雅,对她道:“能推的就推掉,尤其是骗我上船这种……其他所有事情,我都授权由你来处理。

    除非是有关新书发布会的事,我不得不出面的。出版社那边开会,你能替我去的也替我去。”

    许蕊雅高兴极了,连忙应了一声:“好!”兴冲冲地离开张潮的房间。这份清单里,除了那些不太靠谱的邀请外,有不少是其他出版社以及作家相关事务。

    许蕊雅恰好可以通过这个机会,拓展「潮汐文化」在美国的业务,也为自己延展出更多的人脉。

    送走许蕊雅,张潮已经困意全无了,搬了张椅子跑到房间的阳台坐着,手里端着茶杯,看着脚下的车水马龙,望着远处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陷入了沉思当中。

    一部在旅途中酝酿,此刻终于初具雏形的新——《原乡》——正在他的脑海内反复洗炼。

    “原乡”,从字面上解释是“祖先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是一宗一姓血脉的根基所在,比“故乡”更为深邃和悠远。

    但是“原”这个字,不仅是“原本、原先”之意,它的本义是个动词,意思“探究根本”。

    所以,在张潮的构思里《原乡》这部,还有“探究何为「乡」,「乡」的根本是什么?”的意旨。

    张潮不是想写一部人们所熟知的“家族史”,例如《白鹿原》或者《百年孤独》这样。而是想从华人一百多年的异国迁徙历史当中,去寻找「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根源」;

    以及这份根源如何深刻影响了这些迁徙者和迁徙者的家人。

    这份灵感最初来源于许蕊雅、苏珊向他解说的19世纪美国华工的移民史、奋斗史,引发了他对“华人迁徙者”身份的思考——

    张潮是福海人,福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向外迁徙的大省。从明清两代举家,甚至举族“下南洋”;到近几十年坐渔船到日本福冈冲滩;再到挤在集装箱里远渡重洋去美国……

    “妈祖一拜,全球免签”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基本也如实反应了福海人超乎全国其他地区人民的那种“离家出走”的冲动心态。

    福海本地总人口不过3500多万,而有记录的海外华侨就超过了1700万。

    看起来,似乎这里的人们对「乡土」是没有执念的,随时都会离开这片土地。

    但好玩的是,这些人去往异国他乡以后,往往又表现出极其强烈的「乡土情结」,并付之行动。

    几乎在所有有华人聚集的国家,都会形成“唐人街”“中华街”或者“小中华”这样的街区,这些街区具有高度的文化封闭性,从习俗到日常生活用品与国内几乎无异。

    有些来此的老人家,甚至可以一句当地语言都不会,只靠福海话就生活一辈子。

    同时这些人也非常热衷用在国外赚到的钱回馈乡里。从洋务运动到抗日战争,下南洋募款者源源不绝,几乎都能得到丰厚的支援;

    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南洋华侨子弟更是自带武装、钱粮,回到大陆投身战场,奋勇杀敌,将热血洒在神州大地之上。

    还有像陈嘉庚先生这样,建设祖国不惜破家舍财的华商更是比比皆是。

    即使不说这些大仁大义之辈,张潮所见到的那些普普通通在国外打工的乡亲,不论最后回不回来,赚到的第一份钱,总是要在乡里起一间大厝的——哪怕一年都住不了三五天。

    如果说中国哪个地区的人群表现出来的「乡土情结」最浓烈,也最复杂,也最矛盾,那么福海可以说当仁不让。

    紧接着,张潮又从斯蒂芬·金对题材“百无禁忌”的豁达态度,到黎翊云纠结、沉溺于祖国/母亲情结的不可自拔,再到由基兰·德赛引发对“移民题材”的深入思考……

    一路上见到的风景、聊过的历史、见过的人、遭遇的风波、思考过的问题,终于凝练成张潮对《原乡》这部作品的构思——

    他要展现福海一个普通家庭的三代人、绵延两个世纪对「故乡」的复杂纠葛。

    之前在听完许蕊雅讲述的华人淘金史以后,张潮的脑海中曾经萌生出这部的一个场景——

    「依山傍海的沿海小镇上,一个母亲独自守着儿子过活。母亲谨守着百年来的传统,对远渡重洋的丈夫不敢有半点怨怼,只能翘首盼望;

    但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则复杂得多。在他心中,父亲不是一个实在的人,而是一个虚幻的符号、一把陌生的声音、一串变幻的数字……

    学校里的同学羡慕他有美国巧克力和变形金刚玩具,但是又嘲笑他“没爸爸”“妈妈是小的”……

    终于,在儿子结婚那一天,婚礼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男人……」

    这时候的人物关系还十分简单,场景也不复杂,张潮不过想要把它写成一部中篇的规模。

    但是一路上历经沉淀,他觉得可以挖掘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并且,他决定用“科幻”这个自己从来没有触碰过的体裁进行写作。

    这是斯蒂芬·金的馈赠——不要在乎什么纯文学、通俗文学,写出自己与读者都认同的好看的最重要。

    于是张潮打开笔记本电脑,新建文档,写下了这部的开头——

    【这是顾峰第二次见到林小海。与第一次见到的那个满脸皱纹深如沟壑,眼神如污水般浑浊的林小海不同——眼前这个林小海才二十二岁,应该是青春最盛的年纪。

    但是他脸上化着煞白的浓妆,偏偏嘴唇又抹得通红,如果不是身上穿着蹩脚的白色西装,胸前还戴着一朵大红花,简直会以为他是一片纸人。

    这是林小海的婚礼。但是这个年轻人却没有半点喜悦,脸色严肃,木偶一般在长辈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完成仪式。顾峰注意到,在给双方家长磕头的时候,林小海母亲身边的座位是空,只摆着一顶老式的绅装帽。

    ……

    照例到了新郎和新娘挨着桌子敬酒的环节。林小海的母亲和两个舅舅,一边为新人的酒杯添酒,一边为新人介绍桌上的亲朋是谁。

    林小海在他二十二岁的人生里都没有离开过小镇附近10公里的范围,母亲和舅舅认识所有他认识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同学。但是看到顾峰时,大家显然都愣住了。

    没有人认识他,但也没有人觉得他是在混吃混喝。

    因为顾峰太干净了,干净得不像这个渔港小镇的居民,甚至不属于这个时代。就像是一副18世纪的油画的一角,被悄悄画上了一个20世纪装扮的人物,乍看之下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但一旦被注意到了,就会像钉子那样扎在视线上,难以忽略。

    时间在这里定格。

    林小海的大舅舅正在往新人的杯子里倒酒,酒液就这么悬停在半空中;林小海的母亲似乎要问什么,嘴唇微掀、牙齿半露;桌子底下爬来爬去的小孩子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正要接过老人家递来的糖果……

    顾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在身前轻轻一挥,整个场景像融化的油画一样从他身边流淌、消逝,最终只剩下一片虚空。

    顾峰对着这片虚空开口道:“档案号0001,情绪判定为负面,暂时屏蔽。”……】

    ……

    顾峰,在这部里,是未来世界的一名「记忆相册整理师」,林小海的儿子,是他的客户。

    「记忆相册」是那个时代兴起的一种纪念亡者的技术——只需要提供完整的大脑,就可以提取出绝大部分的记忆。

    「记忆相册整理师」则会潜入这些记忆当中,贴近不同时期的亡者,观察他们活着的时候的生活状态与情绪反应,选择其中最有“纪念意义”的场景,将之导出。

    最终这些场景将会汇聚成一份电子相册交给亡者的亲属。亲属可以选择随时“翻阅”那些美好的记忆片段,感受亲情的温暖。

    由于涉及到亡者和家属的隐私,所以对顾峰这样「记忆相册整理师」要求很高——他们必须是具有某种强迫人格和精神洁癖的人类。

    这样才不会迷失在亡者的记忆当中,也不会透露亡者不愿意为人知晓的秘密。

    林小海,就是顾峰这一次整理记忆的对象。

    与顾峰偏执于秩序、并且高度的理性不同,林小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生前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障碍。

    林小海的记忆既不是线性的,更不是单线的。

    他的脑海里,存在着他,以及他的父亲林荣生,两代人的记忆。

    林小海的一生,几乎都在那个平平无奇的渔港小镇上度过,但是他依靠母亲和家人对他父亲的描述,父亲寄来的信件,他对父亲的想象……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林荣生的人格,并在脑海里模拟出了自己父亲林荣生一生的记忆——

    从出生时在渔船上遭受暴风雨的洗礼,到少年时代因为家庭贫穷备受歧视,再到青年时远渡重洋谋生求财,再到回乡娶妻生子,后来又一次出国,从此只有支票与信件寄来……

    在林小海的记忆里,父亲林荣生的形象既高大又模糊,既亲切又遥远。他渴望着父亲的陪伴与关爱,却又不得不面对父亲长期缺席的现实。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记忆中不断交织,形成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林小海的精神分裂症和多重人格障碍并非偶然,而是他内心深处对父亲缺失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抗争所导致的。

    林小海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以此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缺,但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却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之中。

    而支撑这一切的,几乎都是林荣生寄来的只言片语。

    成年后林小海利用互联网技术,一次次地在网络上搜索自己父亲在信中提到的那些美国地名——洛杉矶、旧金山、纽约……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拼凑出父亲在美国的生活轨迹,进而完善自己脑海中那个父亲的形象。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尽管林小海在网络上找到了许多关于这些城市的图片和视频,但他却始终无法找到父亲的踪迹。

    那些父亲在信中提到的地名,只是一个个冰冷的符号,无法给予他更多的信息。林小海的心情愈发沉重,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只是徒劳。……

    这一切,构成了《原乡》这部的第一重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