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东方快车之旅(第一更)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4828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见大家都好奇地看向自己,张潮道:“Simon & Schuster为了给《大医》第二部造势,为我安排了一个活动,从旧金山搭乘列车到纽约,一共三天时间。

    期间他们会全程派人跟踪拍摄我的行程,做成特别节目播放。”

    众人还是懵圈,这不是好事吗?怎么你还一脸不情愿。

    张潮无奈道:“他们每天都会邀请一个美国作家上车,与我进行对话,拍摄、播放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个。”

    ……这也是好事啊!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的作家对谈,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多好!

    张潮把手机屏幕翻过来,朝大家一晃,道:“他们邀请的其中一个人,是基兰·德赛,印度裔女作家,得布克奖那个。”

    众人:“……”好吧,知道张潮为什么无奈了,出版社这是要搞事情!

    张潮接着解释道:“Simon & Schuster最近刚把基兰·德赛签下来,要她把下一本交给他们出版。不过大卫·米勒也是在征询我的意见,如果我不同意他也可以换人。”

    许蕊雅这一阵刚把基兰·德赛的《继承失落之人》翻译成中文,因此对基兰·德赛还比较了解,于是说道:“基兰·德赛未必有她的同胞那样的情绪。

    从和访谈来看,她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写作者。”

    张潮摆摆手道:“我不是担心和她聊聊会怎么样,我这不是怕聊完了又搞出什么风波吗?我出国前答应过……唉,算了,不说了。”

    马伯慵道:“要不然就推掉吧?”

    张潮沉思了一会儿才道:“还是聊一聊比较好。我对基兰·德赛本身也没有什么偏见,她获得布克奖的我也看了一部分,确实写得好。

    大卫·米勒能发邮件征询我的意见,说明他有把握能征得基兰·德赛的同意,我如果拒绝的话,反而显得我小气了,或者害怕了。

    而且我也有一些想法,可能在与她的对话中表达出来,会更有效果些。”

    既然张潮都这么说了,那其他人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不过许蕊雅为了张潮能应对得更从容些,特地又要了大卫·米勒发给他的对话嘉宾名单,第一时间给张潮找了这些人的资料。

    首当其冲当然是基兰·德赛,印度裔美国女作家,生于1971年,母亲安妮塔·德赛也是名家,三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可以说是文学世家了。

    还有一个旅美华人作家黎翊云,也是女性,出生于燕京,90年代燕大毕业后先到美国爱荷华大学研读了免疫专业硕士,期间参加了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工坊,并转型成为作家。

    2003年她发表了一篇内容酷烈、惊悚的后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迄今为止她的所有作品都以英文创作、发表。

    最后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恐怖大师斯蒂芬·金。他去年就曾经为张潮的《消失的爱人》站过台,双方属于“神交已久”,无缘得见。

    前两个都还好,马伯慵看到最后这个名字的时候,着实羡慕起张潮来。原因无他,马伯慵就是斯蒂芬·金的忠实拥趸,一直用斯蒂芬·金“写东西尽量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的原则指导自己创作。

    而且也不能把斯蒂芬·金单纯地看成一个恐怖家,他在2003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终身成就奖,是获得此奖的唯一一个通俗作家。

    他的获奖理由包括:高超的叙事技巧,对新秀的提携,对学校和图书馆的慷慨捐赠,以及其作品所吸引的大量读者。

    马伯慵总结道:“这个名单有意思!”

    张潮道:“看来出版社这边确实想让我聊出一点东西来。一个印度背景的跨文化作家,一个中国背景的跨文化作家,一个纯正的美国作家。

    我有点期待这次的旅程了!”

    一边说着,一边给大卫·米勒回了邮件,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这份嘉宾名单,并且同意每次对谈前再揭晓具体是三人中的哪一位受邀。

    大卫·米勒收到邮件以后大喜过望。

    他是这次宣传活动的总策划。在两周前得知张潮会先到洛杉矶处理事务,然后再来纽约参加新书发布会的时候,他就有了这个构思,并且征得了张潮的初步同意。

    之所以是作家对话的形式,大卫·米勒还是受到了张潮的启发。

    一个ID是“Ting Lan”的油管UP,最近半年在自己的账号上分享了几十个张潮采访和参加电视节目的视频,而且贴心地配上了英文字幕。

    大卫·米勒无意中看到了其中张潮毕业答辩直播的视频,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连夜看完了所有的内容。

    他这才知道张潮不仅一流,而且口才了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诘难,都能找到巧妙的反击办法,语言更是犀利、透彻,理论功底也很好。

    这样的能力,只让他在发布会上做背景板,说点应景的套话那就太可惜了!

    于是就有了这次“列车上的文学对话”的活动。人选方面,斯蒂芬·金和黎翊云是早就定好的,基兰·德赛则是在签约以后临时“加塞”进来的。

    想到前段时间的论战,大卫·米勒就浑身颤抖——多好的宣传机会啊,早知道说什么也要把张潮拽来美国领奖,《大医》第一部说不定能再多卖个十几二十万册。

    所以这次无论如何不能“放过”张潮,一定要把他的宣传价值榨干!

    两天后,张潮和担任翻译的许蕊雅一起来到了旧金山的埃默里维尔站,他们将要在这里搭乘“加州和风号”列车,一路横穿美国,直达芝加哥联合火车站;然后换乘“湖滨特快列车”,抵达纽约的宾夕法尼亚车站。

    整个行程历经75个小时,将会经过11个洲,能见识到美国绝大部分的地形地貌,山地、盆地、沙漠、森林、高原、草原……应有尽有。

    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为他们专门包下了一节车厢,作为这次节目录制的场地。

    张潮两人一到候车室,就工作人员被引到车站站台上,这里早有出版社的人员在等候,包括大卫·米勒在内,还有一名摄影师,和一名记者,一共3人。

    而记者也不是陌生人,正是之前要对自己施展美人计、但后来却成了不错的朋友的苏珊。凭借《纽约客》上那篇记录张潮从纽约前往爱荷华大学旅程的报道《一路向西》,她已经站稳了脚跟,可以凭借报道来养活自己了。

    本着用生不如用熟的原则,张潮直接点名让苏珊负责这次旅程的文字报道,出版社方面当然无有不可,苏珊更是兴奋地推掉了其他行程,提前两天来到旧金山做准备。

    不知不觉间,张潮在美国也有了较为稳固的“朋友圈”了,不再是第一次来“卖版权”时,碰一鼻子灰的无名小卒。

    张潮注意到他们身后的车厢已经涂上了活动的英文——「Conversations on the Orient Express」。

    不禁笑道:“这是准备在车上谋杀我吗?”「Orient Express」翻译过来就是「东方快车」,「Conversations」则是「交谈」的意思——出版社把这次宣传活动命名为「东方快车上的交谈」

    Simon & Schuster出版社显然在这里玩了一个梗——阿加莎·克里斯蒂不朽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英文名称就是《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而他们这趟旅途乘坐的列车,就是从北美大陆的西头,一路横穿到北美大陆的东头,称为「Orient Express」一点问题也没有。

    大卫·米勒也开了一句玩笑道:“如果我们有谁死在这趟列车上了,你的也会像《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畅销上100年。”

    张潮:“……”美国人果然生冷不忌。他实在接不上这话,于是转头对苏珊道:“这次报道就可不能用「一路向东」了!”

    苏珊自信满满地道:“这次的标题我想好了,就叫做「星星照耀东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你都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之星。而中国是世界的‘东方’,纽约是美国的‘东部’——

    而你从‘东方’来,这次又要前往‘东部’。这个标题一语双关,你看合不……”

    张潮连忙道:“不合适!《一路向东》挺好的,就用这个了!”

    苏珊一脸纳闷地看着张潮,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不过这事张潮说了算,她也只能郁闷地接受了。

    几人在车厢面前合了影,就拎着行李上车了。

    “加州和风号”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有1个行李间、2个盥洗室和1个淋浴间,此外还有4个小包间、1个家庭套房。

    二层则是多个小包间,和5个带有独立卫浴的大包间组成。Simon & Schuster出版社为他们包下的就是二层连在一起的5个大包间。

    其中张潮一人一个包间,同公司的大卫·米勒和摄影师一个包间,许蕊雅和苏珊两个女士一个包间。剩下的2个包间,一个给嘉宾休整用,另一个则作为采访间使用。

    大、小包间之间有公用卫生间和楼梯间形成的自然隔断,避免了张潮与其他作家对话时被好奇的游客打扰。

    这样的安排无疑也是精心策划过,尤其是房间的安排,既尊重了张潮的地位和价值,又不会太刻意。

    此外列车还设有普通的坐票车厢,和专门观景车厢。其中观景车厢的座椅可以调整到面对车窗;餐车上的食物也十分丰富。

    可以说一趟不折不扣的观光列车。

    张潮放好自己的行李,把洗漱用品在自己包厢的小卫浴室里摆好,就感觉列车顿了一下,随即一个沉重的“起步”,他的这趟横穿北美大陆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这时候包厢的门被敲响了,打开来露出了苏珊和许蕊雅的笑脸,许蕊雅问道:“我和苏珊要去观景车厢看风景,你要不要一起去。”

    张潮想了想,现在也没什么忙的事,采访也不急于这一时,于是就答应了。大卫·米勒还正在写着什么,就没有同去;摄影师则正好需要拍几组空镜头,也要去观景车厢。

    四人一路穿行,来到了观景车厢。

    此时这里已经三三两两地坐了人,并且还有不少人正在往这边走。三人直道“幸运”,连忙挑选了连在一起的座位坐了下来,摄影师则在一旁拍了几组几人观景、聊天的镜头。

    列车已经起速了,窗外的风景正一帧帧划过眼前。往远处眺望,能看到旧金山市区的轮廓;穿过雾气缭绕的湾区,回头就是在美国大片里被摧毁了无数次的金门大桥。

    这一段旅程是向北沿着湾区崎岖的海岸线行进,穿过里士满、圣巴勃罗后,一面就是高耸的悬崖峭壁,一面是波涛汹涌的海面。列车就在这山海间劈空而行。

    不到两个小时,列车就驶入了加州的内陆地区。这里的风景又是一变,广袤的中央谷地是加州农业的心脏地带,肥沃的土地上铺展着一望无际的田野,金、红、绿……不同颜色的作物和果树,将这里装点得异常绚烂。

    张潮感慨道:“真是好地方啊!”

    许蕊雅问道:“中国不是也有这样的平原农作带吗?”

    张潮道:“有倒是有……不过像北美大陆这样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恐怕全世界都独一份。”

    许蕊雅捂嘴笑道:“那欧洲人来以前,这里怎么几乎什么农业都没有?”

    张潮好奇问道:“倒也是……你知道原因?”

    许蕊雅道:“因为北美大陆的山长错了啊!”

    张潮:“?山怎么还有长错的?”

    许蕊雅道:“北美的大型山脉都是南北走向,无法阻挡和延缓北极的冷空气南下,这在以前可是致命的——无论对人还是农作物。

    加州算暖和的,像早期殖民点纽约、波士顿这些地区,一夜之间就可以降到零下20度甚至更冷,别说印第安原住民了,有工业品优势的殖民者的死亡率都可以高到60%以上,很多殖民团一个冬天以后就全部死光了。

    一直到加拿大在北极边缘架设了第一条连通美国的电报线路,有了最早的‘天气预报’,北美的农业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张潮恍然大悟,随即联想到了什么,道:“怪不得《我的叔叔于勒》里,一家人要把败家子于勒送到这里来,原来是让他自生自灭的意思。”

    许蕊雅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五彩斑斓的田野,道:“其实……身为华人,对眼前这片土地的感情是既骄傲,又复杂的。”

    张潮在这些问题上愿意当听讲的乖宝宝,于是知趣地再问道:“为什么?”

    许蕊雅沉思了一会儿道:“我们脚下这条铁路,最早就是华工修建的。这一段铁路要穿越整个内华达山脉,工程难度极高,危险性极大,原计划是14年才能修通。

    但有了华工加入以后,只用了7年就通车了。1869年5月,由华工修建的这段铁路,和爱尔兰工人修建的另一段铁路终于普罗蒙特里尖峰相汇合,成为美国第一条贯通东西的铁路线。

    不过在贯通仪式上,楔下最后一枚铁道钉的,却不是他们。而就在13年后,美国政府就通过了《排华法案》,不仅中断了华人借修铁路来美国的机会,也剥夺了已经在美国的华人的公民权。”

    张潮听完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陷入了沉默当中。

    许蕊雅又道:“我们眼前的这片田野,之所以能像今天这样肥沃、高产,也离不开华人。中国移民改良了加州的水利灌溉技术,拯救了本来已经陷入干旱危机的加州农业,让这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从旧金山到萨克拉门托(加州首府),再到斯托克顿,华人在这里洒下了多少血汗。可……”

    许蕊雅没有讲下去,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旁边的苏珊也听得懂中文,此刻安慰许蕊雅道:“政府的那帮蠢货,会付出代价的!”

    许蕊雅轻轻擦擦眼睛,连忙道:“不好意思,我大学有修‘华人移民历史’这门课,所以感慨多了点。我们还是欣赏美景吧!”

    张潮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但是许蕊雅的话,却在他心里留下了不浅的痕迹。

    列车又开了一个多小时,到早上10点半左右,终于缓缓停下——这是“加州和风号”的第一个停靠站,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

    张潮还想在观景车厢多呆一会,这时大卫·米勒过来了:“张,我们的第一个嘉宾到了!”

    (晚上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