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先阉了他!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5169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多年以后,面对艾美奖喜剧类最佳男主角奖,吉姆·帕森斯将会回想起,来自古老东方国度的年轻作家,对他说要“先阉了你”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张潮见惯了被瞩目的场面,丝毫没有什么不习惯,仍旧不疾不徐地道:“这一集的‘谢尔顿’,还不够让人讨厌。”

    饰演者帕森斯若有所思,编剧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对视一眼,由查克·洛尔问道:“能详细说一说吗?”

    如果别的什么小投资人,这两个好莱坞颇有名气压根不会理,但是张潮毕竟是在美国也有名气的作家,他对人物的意见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张潮拿出手机的记录本看了两眼,才道:“谢尔顿和莱纳德都是天才的人设,但是莱纳德显然更有‘人性’,更善解人意,更渴望正常的社交,更希望与佩妮这样女生交往,并且会为太过‘nerd’的爱好、习惯感到羞耻。

    相比之下,谢尔顿就是显得不近人情,并且毒舌、刻板。我这么总结没有问题吧?”

    帕森斯和查克·洛尔等人都纷纷点头,张潮的总结并不算全面,但都说到了要点上。

    张潮接着道:“既然谢尔顿是这么一个人设,为什么还要给他留那么多‘小尾巴’吗?”

    “‘小尾巴’?”大家显然被张潮临时起意的“中式英语”给弄懵了,许蕊雅很快接过来解释道:“中文里‘小尾巴’指的是处理问题时没有完全处理干净,遗留下来的部分。”

    这些大家明白了,查克·洛尔有些明白过来了,于是问道:“你的意思是,谢尔顿的形象与莱纳德有一点重复了?”

    张潮点点头道:“是的。既然莱纳德已经表现出了‘天才’的‘人性’一面,那么谢尔顿在这一集的一些表现就显得多余了,包括——

    一开始在‘高智商米青子库’的办公室里填写表格时,莱纳德说谢尔顿是‘半职业选手’,说明谢尔顿‘自我安慰’的行为非常频繁。

    然后在初次遇到佩妮的时候,谢尔顿与莱纳德一样被佩妮的外表吸引了,表现出了明显的爱慕意味。

    随后佩妮来到他们的房间时,谢尔顿在‘白板事件’上的表现,又近乎于和莱纳德‘争风吃醋’。

    紧接着在佩妮坐了他的‘专座’以后,他虽然表现出‘不适’,但是仍然会屈从于莱纳德的抱怨。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台词和表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我感觉到你们在处理‘谢尔顿’这个人物的时候有些犹豫,既想用他来展现‘nerd’极致的那一面,但又怕观众觉得他讨厌,然后放弃追剧。

    不知道我说的对,还是不对?”

    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听完以后,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张潮说的每一点,都“扎”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对于这么一部表现“天才书呆子”的情景喜剧究竟应该怎么拍,如何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既突出特征,又不让观众们讨厌,这其中的平衡很难把控——因为没有先例。

    在《生活大爆炸》之前,表现天才的典型影视剧要么是《美丽心灵》里纳什博士那样,纯粹、极致,但人生近乎悲剧;要么是《心灵捕手》里的威尔,从叛逆、孤独走向与自己以及世界和解,最后灌观众一肚子鸡汤。

    当然,剩下的基本全是高智商犯罪分子——《猫鼠游戏》里狡黠的小弗兰克·阿巴内尔,或者《沉默的羔羊》里有优雅却凶残的汉尼拔博士。

    但这些电影在刻画“天才”方面的内核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消除美国大众对“天才=nerd(书呆子)≈weirdo(怪胎)”的刻板印象,竭力体现他们“人”或“类人”的一面。

    《生活大爆炸》的逻辑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是把刻板印象放大到极端来制造笑点,但是又要让观众不反感,甚至觉得这很“可爱”,其实是很难的。

    查克·洛尔道:“我们去会议室聊吧。”

    福克斯电视网的高层没想到查克会这么重视张潮的意见,不禁大感意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去了。

    马伯慵和许蕊雅就更不用说了,都是一头雾水。马伯慵倒是抓到了一些要点,也开始明白张潮为什么非要把他拉来美国了。

    和刚刚看的试播集相比,他的里主人公和他一样温吞水般的性格,确实缺乏魅力。

    几人在会议室里坐定,查克·洛尔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说的我们其实考虑过,也确实担心观众的反应。”

    张潮心下浮现出上一世记忆里自己追过的《生活大爆炸》12季的一个个经典画面,只能说对一个“观测”过这部剧整个周期的资深剧迷来说,他现在比两个编剧、两个主演,更能把握人物性格和剧情走向。

    梳理了一下思路,张潮才道:“这部剧最大的卖点就是满足普通人窥探‘天才’日常生活的好奇心。他们为什么会显得那么怪异?为什么要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为什么异乎寻常地喜欢漫画和科幻剧?为什么无法与‘普通人’进行正常的社交?……”

    张潮一边说,其他人不时轻轻点头,马伯慵更是掏出了笔记本不断记录。

    张潮道:“目前剧集里出现的4个天才,谢尔顿、莱纳德、拉杰和霍华德,其实各自代表刻板印象里对‘天才’的几种解读。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谢尔顿拥有和其他人混淆的‘人性’呢?他在剧集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甚至是奠定整部剧基调的所在,怎么能如此不纯粹呢?”

    帕森斯这次抢先问道:“那应该……?”

    张潮看了他含情脉脉又充满好奇的大眼睛一眼,心里打了个寒颤,开了个玩笑道:“首先要阉了你!”

    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帕森斯更是惶恐地捂住嘴。

    张潮这才笑着解释道:“我说的是你饰演的‘谢尔顿’这个角色。这里的‘阉’,不是指生理上的,而是说要让谢尔顿‘去性化’。

    他应该是一个生理性别为男,但是对‘性’不关心、不追求、不回应的‘无性人’。

    这样,谢尔顿才能在个人形象上与其他几人完全剥离。说实话,争风吃醋上霍华德、莱纳德就够了,不必再让谢尔顿参与。

    在这方面,他应该是一个冷静、客观但是刻薄的评价者。”

    张潮这么一说,大家先松了一口气,但随即思索起来。

    尤其是两个编剧和饰演谢尔顿的帕森斯,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但是仍有疑虑,另一个编剧比尔·布拉迪道:“这样不是很多观众会讨厌他吗?

    我们往谢尔顿身上加入‘人性’,就是希望他可爱一点,不那么刻薄。”

    现在的制片方会这么想很正常,因为《生活大爆炸》的第一季,也是整整用了小半季的时间,根据大量观众的反馈,才逐渐“阉割”掉谢尔顿的‘性’征的。

    这几乎是决定《生活大爆炸》命运的最重要调整,也让“谢尔顿”这个角色彻底破圈。

    张潮道:“让他可爱有很多种方法,但不需要用‘性’。虽然‘性’是美国电视剧中,最容易编排笑料的题材。

    但谢尔顿应该是‘无性’,甚至‘反性’的。其实你们在一开头让谢尔顿反对‘卖米青子’,认为这是一种‘基因诈骗’,就展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极端洁癖。

    与其让谢尔顿也说那些烂俗的性笑话,不如让他成为旁观者,甚至审判者。彰显‘天才’的‘神性面’,才是谢尔顿在第一季当中应当展现出来的。”

    张潮说完,会议室里陷入一阵窃窃私语。张潮的建议无疑十分专业而且有参考价值,但是这样一来,前期的一些脚本就得推倒重来。

    好莱坞的情景喜剧通常是边拍边播。比如《生活大爆炸》在原时空当中,就是3-4集连拍,播出后看观众反馈,然后调整剧本,接着拍下面的内容。

    查克·洛尔问道:“如果不给谢尔顿安排‘性笑话’,那怎么展现他可爱的一面?”

    张潮想了想,决定还是不透露太多后续内容,避免让这部剧偏离原来的轨迹太多,于是道:“谢尔顿并不是真的‘可爱’,他的可爱,更多是观众适应他的‘刻薄’以后,用自己的想象力补充出的。”

    “……”大家一时半会还消化不了张潮的解读。

    张潮进一步道:“中国有种特殊的食物,叫‘臭豆腐’,是把普通豆腐发酵以后的产物,味道极其浓烈。

    很多人接受不了,闻到就要吐。但是爱吃的人却会对它十分上瘾,说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且‘越吃越香’。”

    众人:“……”都不明白张潮怎么突然开始讲食物了。

    这时候张潮却不继续讲下去,而是突然对马伯慵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马伯慵本来坐在角落里看张潮表演,完全是个小透明,突然被张潮问到,不免有些慌乱,但是看到张潮鼓励的眼神,又镇定下来,知道这是张潮给自己的一个机会。

    他看了眼手上的笔记,思索了一下,很快就答道:“因为强烈的反差。食客在吃臭豆腐的时候,鼻子闻到的与嘴里吃到的反差越大,就越觉得嘴里的豆腐美味。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嗅觉,吃‘臭豆腐’的时候可能就未必觉得它比普通的豆腐好吃到哪里去。

    其实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美食’——比如法国的蓝纹奶酪,德国的干酪,泰国的榴莲……”

    马伯慵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睛瞟向张潮,但张潮却丝毫没有接过话再说的意思,又看见其他人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谢尔顿这个人也是一样。因为他‘毒舌’或者说‘刻薄’的这个特质太突出了,导致他身上只要出现一点正面的表现,大家都会觉得‘可爱’。

    这也是开头部分他拒绝‘基因诈骗’后,我们能对他之后的‘刻薄’格外宽容的原因。

    所以,这部剧集其实不需要额外为谢尔顿设置‘可爱’或者‘人性’的桥段,按照正常的剧情往下走,观众自己会解读出一个‘可爱’的谢尔顿来。”

    马伯慵说完,略有些局促不安,但是查克·洛尔的赞美很快为他驱散了这种不安:“说得好,小伙子。”然后又转头问张潮:“这就是你推荐来我们剧组实习的编剧?”

    张潮含笑点点头。

    查克·洛尔笑道:“对人物有这样的解读,确实可以加入我们的团队了。——好了,你继续说。”

    马伯慵又惊又喜,想不到自己就这样得到了查克·洛尔的认同,于是接着道:“相比于谢尔顿,其实从第一集来看,莱纳德更合适作为驱动剧情的核心人物。

    他身上的人物弧光实际上比谢尔顿更明显一些,作为团队里最‘正常’的一位,他更能体现‘天才’与‘世界’妥协的那一面,这可能也是这部剧集要展现的某些主题?

    另外他能忍受做谢尔顿的室友,他与拉杰、霍华德的互动更亲密,他和佩妮也更像情侣,佩妮的开朗、外向,也能弥补他的沉闷、内向。

    本质上谢尔顿和‘色情狂’霍华德、‘遇上女人就说不出话’的拉杰一样,只要确立基调和关键词,关于他们的内容就很好成型。

    但是挖掘莱纳德这个人物身上的‘常人’特性,会对其他三个‘极端’形成很好的平衡,不至于让剧集走向反面……”

    许蕊雅第一次看到能这么从容地在一群“大人物”当中侃侃而谈的马伯慵,顿时大感欣慰,甚至在桌子底下悄悄地向他竖了一个大拇指。

    就这样,关于试播集的讨论,在张潮发起以后,一路聊到了傍晚都没有结束。查克·洛尔大手一挥,让员工给他们买了几盒披萨来给大伙充饥。

    吃过了披萨,几人又继续“头脑风暴”,直到福克斯电视网的两个高层都开始打哈欠了,才意犹未尽地结束。

    查克·洛尔和比尔·布拉迪亲自送张潮、马伯慵等人来到公司的楼下,查克·洛尔有些感慨地说道:“没想到你对美式情景喜剧的理解这么深刻。

    如果去年就能见到你,说不定那一集试播集就不会失败了。——还有你,马,你的‘故事感’确实很强,希望你能为团队贡献更多的精彩脚本。”

    张潮心想自己不是对美式情景喜剧理解深刻,只是多看了两遍12季的《生活大爆炸》而已……

    这时查克·洛尔忽然问道:“这部剧集的名称我们还没有定下来,你有什么建议吗?”

    张潮想了想,道:“既然主要角色都是物理学家,那么剧名就用某种物理定律,或者物理假说吧?我的物理很差,其他方面就给不了建议啦。”

    查克·洛尔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张潮并没有把《The Big Bang Theory》这个名称直接给出来,因为他知道不管是作家,还是剧作家,内心都是极为骄傲的。

    你给他建议或者提示他能接受,但是直接给个名字,反而可能会促使对方往其他方向思考。张潮也不清楚“The Big Bang Theory”这个名字在剧集推广上究竟起了多少作用,所以只敢轻轻顺水推舟一下。

    几人作别后,张潮一行人坐车回到了位于帕萨迪纳的“基地”。

    走进客厅,张潮就把外套一脱、包一扔,瘫在沙发上,连声叫苦道:“累死洒家了。刚下飞机就和人高强度头脑风暴,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使唤。”

    马伯慵和许蕊雅先把各处的灯打开,让整个房间沐浴在柔和的光线里,然后才坐到沙发上。

    他们两人还处在兴奋当中,尤其是马伯慵,这是第一次和世界一流的影视编剧团队接触,在张潮的刻意让渡下,后半程“潮汐文化”方面几乎都是他在说,张潮只在关键点的插两句话。

    马伯慵感叹道:“我现在才知道,原来美剧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是这么来的?”

    窝在沙发里的张潮眼睛都不睁,懒洋洋地说道:“你之前的,太刻意要去塑造‘面面俱到’‘复杂’‘多层次’的人物形象,其实读者最关注的是人物最显著的那个特征,也就是‘长板’。

    ‘长板’够长,读者就会自动忽略,或者容忍那些‘短板’。当然,‘短板’也不必不可少。我们人,往往都是掉进自己挖的坑里。

    把自己从这些坑里往外刨的过程,既推动了情节,也让人物有成长。既然是通俗,核心人物没有‘弧光’,就是最大的问题。”

    反正现在也没有外人,张潮把话说得很直白。

    马伯慵也不以为意。其实这些道理他都懂,但是没有今天张潮的启发,以及与好莱坞一流编剧之间的碰撞,这些道理很难在短时间内转换成实际的写作经验。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黄杰夫也回来了,而且满脸通红,看着没少喝。

    他看到张潮就狠狠地扑上去拥抱住了,要不是张潮拿手推挡得及时,怕是要一口亲上来。

    黄杰夫道:“Boss,我爱你!我爱死你了!你的每一个‘预测’都是准确的,我们马上就要……”

    忽然看见马伯慵、许蕊雅还坐在对面的沙发上,连忙尴尬地闭了嘴。张潮满脸嫌弃地推开他,坐了起来,刚想要说什么,忽然间手机“叮咚”一声,是黑莓的邮件提示声。

    张潮一看是自己在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出版社Simon & Schuster的主编大卫·米勒发过来的,就点开看了一眼。

    谁知道越看到后面,眼睛瞪得越大,最后从牙缝里蹦出来一句英语:

    “What The Fu**!?”

    其他几人,都错愕地看向张潮,不知道是什么邮件才能刺激得他爆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