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马亲王的定位(求月票)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5536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很快办公室就剩下张潮和许蕊雅、马伯慵三人。
张潮开门见山地道:“差不多两个星期后我要去美国,参加《大医》第二部的宣传,你们两个也一起去。”
马伯慵疑道:“为什么是我们两个?”
张潮道:“带上Rheya,是因为这次我可能有比较重要的场合需要进行专业的文学阐述,英语上我日常聊天还行,专业性的词汇量远远不够,因此需要一个翻译。
带上你,是因为我想让你去好莱坞看看,另外和好莱坞的编剧们做一些交流。你是‘潮汐文化’中,作品风格最适合走系列剧集开发的。”
张潮一边说,一边脑子里回想起马亲王功力大成后,那爆款电视剧原著一部接一部出的盛况。他可以说是青年一代作家当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
网文改编当中并不是没有出过爆款剧,但属于它的时代还没有到来。现在的导演、编剧们看着动辄百万字起步的篇幅,就像“耗子拉龟,无从下嘴”。
马伯慵就不一样了,从2005年开始,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故事型”作家了,有非常完整的写作逻辑和内核支撑,只要张潮再稍微启发,提前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写出来不是问题。
带他去好莱坞,就是让他近距离接触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尤其是增长一点美剧制作方面的见识。
许蕊雅高兴极了,她还挺长时间没有回美国了,这次顺便可以回一趟家,所以同意了,并且问道:“专业性词汇我也要提前准备,你到时候要讲哪方面的内容?”
张潮想了想,道:“你先把去年布克奖获奖作品《继承失落之人》翻译几个章节给我看看,国内现在还没有中文版。挑些比较重要的吧,不用翻译得太精细,有个大概就行,翻一点就给我发一点。
专业词汇方面……多查一些关于这部作品的文学评论,还有民族文学的相关内容。”
马伯慵则有点犹豫,先看了看许蕊雅,又看看张潮,问道:“你是想让我转型当编剧吗?”
张潮笑道:“如果你愿意,当然很好。不过这次让你去好莱坞,主要还是因为我觉得你需要接触一下世界上最成熟地把‘故事’变成影视剧的体系,懂得人家是怎么运作的。”
马伯慵有些意外,没有想到张潮对他期望这么高,不过这总归是件好事,也就答应了,不过似乎仍有一些犹豫,只是当着许蕊雅的面,不好直接提出来。
张潮也看出来了,但既然马伯慵不愿意说,那自己也不便现在就点破,而是提醒道:“你的签证晚上就上网预约吧,别到时候赶不上了。”
许蕊雅现在还是美国身份,回去当然很方便;马伯慵之前就在新西兰留学,所以过签一般也不难。顺利的话,三人可以一架航班飞美国。
既然商议完,就该下楼去火锅店了。这是一家传统的铜锅涮肉,也是“潮汐文化”常来的聚餐地。
4月初的燕京,白天已经暖和了,但晚上的气温还只有个位数,春寒料峭中吃点羊肉也是极好的。
此时黄杰夫等人已经找了一张大桌,刨好的羊肉卷摆了一圈,每个人面前还放了一块芝麻烧饼,掰开来热腾腾地冒着白气,一看就是刚刚出炉的。
张潮、马伯慵和许蕊雅刚坐下,铜锅的汤底也沸腾起来了。
在升腾的水蒸气中,张潮看着眼前欢笑、聊天的诸人,内心感慨万千。3年前,“潮汐文化”刚刚成立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会走到今天的规模。
更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要离开“潮汐文化”——当然,不是“创始人被逼离开”那种。
恍惚中,张潮似乎看到自己当年孑然一身,只带着100多万版税,千里迢迢来燕京求学的情形……
第二天,张潮刚刚起床,就看到了手机上马伯慵发来的短信,问他有没有空,想单独聊一次。
这倒在张潮的意料之内,他很快回了信息,让马伯慵到朝阳公园这边来,两个人刚好可以一边散步一边聊。
张潮简单给自己煮了把面条、煎了个鸡蛋,就算是早饭了,穿上一身休闲服,再蹬上一双运动鞋,就到隔壁的朝阳公园溜达去了。
现在是周六早上9点,公园里晨练的人不少,张潮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不过跑了两三公里以后,就接到马伯慵的电话,说他到公园了。
两人约了在公园的“生态水溪”见面,这里是山丘之间自然形成的一处溪谷,种满了水杉、垂柳,水上还建有木栈桥和凉亭,环境十分不错。
张潮走到“生态水溪”的入口,就看到马伯慵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两人打过招呼,就沿着岸边,边走边聊。
马伯慵没有客气,开门见山地问道:“我的创作是不是出了问题?”
张潮笑着反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马伯慵道:“我觉得你让我去好莱坞,不是让我长长见识这么简单。即使让我学习做编剧,团队里不是有秦文和她的同学吗?我再怎么学,也不太可能比这些科班出身的强。
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李碧华写得那么好,《霸王别姬》的剧本最后还是得芦苇来定稿。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的创作出问题了,你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点醒我。”
张潮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马伯慵的问题,而是道:“老马,你知道吗,你一度是我的‘偶像’。”
马伯慵略有点意外地看了张潮一眼,旋即道:“是文学论坛那会儿吧?黄金狮子旗,榕树下,天涯。”
张潮点点头,道:“《从「机器猫」看阶级斗争的残酷本质》《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我当年可是奉为神作的……现在这些论坛都没落了,我看你也很少上了。”
马伯慵比张潮年长5岁,他写这这些作品的时候20出头,张潮那时才15、16岁,还远不是今天名满天下的青年作家,所以那时候张潮崇拜马伯慵再正常不过了。
相比于同年龄段的韩涵、小四,马伯慵作品的文学素养还是要高上很多的。
马伯慵自嘲地笑笑道:“现在一天少的时候要看几十篇散文、,多的时候要看上百篇,加上还要自己写,确实没空泡论坛了。”
张潮道:“你的文学品味、鉴赏水平和创作能力,其实完全可以支撑你做一个纯文学作家,只是你自己内心抗拒那么去写,我说的对吗?”
马伯慵错愕地看着张潮,不知道为什么他能看出这点来。
从在论坛上闯荡出名声开始,直到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两部颇为畅销的《风起陇西》《她死在QQ上》,几乎所有人都把他视为一个通俗家,而且具有成为畅销书量产机的潜力。
最近他又在写幻想《笔冢随录》,一部分章节张潮已经看过了,同样十分敬爱。
这无论如何,都与“纯文学”不相干。就连马伯慵自己都没有想过这一点。
张潮却一下点中了要害,让马伯慵戏谑、幽默的表层下,那颗死寂了很久的“纯文学”作家的心,重新“怦怦”跳了两下。
原本的时空中,马伯慵曾经在2018年参加了一个名为「匿名作家计划」的写作比赛,以“匿名”方式将作品交给同样“匿名”的评委,然后最终决出奖项。
参加「匿名作家计划」既有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实力新秀(如郑执),也有成名几十年的老作家(如阎连科)。
参赛的作家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本事,“双匿名”犹如医药界的“双盲”测试,几乎去除了所有人情上的主观因素,也避免了“投其所好”的机巧。
结果颇为“残酷”,50后的陈雪、60后的骆以军、80后的七堇年,都止步首轮。路内、笛安这样的年轻实力派,也仅仅入围了长名单,没有进入最后决选的短名单。
而马伯慵则以一篇《卜马尾》,与阎连科等人一起“杀入”了最后的决选。虽然最后没有夺得大奖,但是也展示了他在纯文学创作方面扎实的功底。
《卜马尾》一反他以往偏于叙述干练、细节饱满的风格,呈现了出了一种近乎于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诗意与节奏感,让人完全想不到会是他的作品。
马伯慵沉默了一会儿,才道:“相比于展现文学的纯粹性,我更喜欢把故事讲得有趣一些。”
张潮点点头道:“这点倒没有错,一个有趣的故事首先对写故事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你之前的作品,优点基本都在‘混搭’‘错位’。
包括风格与内容的错位,历史与想象的错位,小人物与大事件的错位……这种错位,能营造出很惊艳的阅读感受,喜欢的人就很喜欢。
哦,还有你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也很让人迷恋。”
马伯慵“嘿嘿”一笑,道:“这就纯属个人爱好了,我确实比较喜欢在一些细节上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对,你这是‘欲抑先扬’,先表扬我的优点,接下来该是缺点了吧?”
张潮微笑着道:“其实也不能算‘缺点’。你写的又不是网文那种大长篇,传统出版物的篇幅总是有限的。如果想呈现的错位与细节太多,想放进去的‘梗’太丰富,肯定会侵占其他内容的空间。”
马伯慵犹疑道:“你说的是……?”
张潮道:“人物,我说的是人物。你的作品中的人物,从动机到形象,都太过于单薄了。内驱力与复杂度都不够。”
马伯慵沉默下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些自嘲地笑着说道:“你接着说吧。”
张潮这才继续道:“其实你的作品我基本都看过,原来也没有感受到这一点。是后来我在不少论坛上看到关于你作品的讨论,发现了一个问题——
大家都在夸你‘脑洞大’‘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幽默’‘梗多’……但是几乎没有人讨论你的的人物如何。”
马伯慵有些吃惊,他没有想到张潮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来讲。
张潮看了他一眼,接着道:“你看我们泡论坛那几年,聊起金庸、古龙、黄易、田中芳树……这些人的,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恰恰正是人物啊!
金庸,我们会为了郭靖与乔峰谁武功高一点,杨过究竟是爱小龙女还是郭芙,小师妹岳灵珊为什么会移情别恋林平之,韦小宝的七个老婆谁最可能离开他,胡斐最后拿刀到底劈下去没有……盖上几百层楼。
我说的没错吧?”
马伯慵想都没想,就点头表示同意,还补充道:“古龙的话,我们就讨论楚留香和陆小凤谁更聪明些,西门吹雪和叶孤城谁剑法更高明;
黄易就是寇仲为什么要投降给李世民;田中芳树更不用说了,杨威利要是没那么早死,他和莱茵哈特谁会胜利是永恒的话题。
所以……”
张潮“嗯”了一声,道:“你也发现了吧?从通俗的角度讲,大家关注的‘故事有趣’,不仅仅是‘环境’——也就是你热爱的历史细节——有趣;也不仅仅是‘情节’——也就是‘脑洞’‘错位’——有趣;
还包括‘人物’要有趣。论坛上大家关于你作品中‘人物’的讨论这么少,你应该要有所察觉的。”
马伯慵再次沉默下来,不过这次很快就道:“你直接说吧,我的人物塑造问题在哪里?”
张潮这次也没有客气,直接道:“你的‘好人’,总是像不同性别、穿上不同服装的某个你自己;你里的‘坏人’,既坏得不够极致,也坏得不够复杂,同样像是你自己扮演出来的坏人。”
马伯慵深深看了张潮一下,叹了口气,道:“我以为别人看不出来……”
张潮道:“如果不是和你有这么多接触,我可能还真的看不出来。”
马伯慵道:“可能和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一路的生活太平淡了。家庭环境不错,求学之路也很顺畅,出国以后也没有遇到特别的困难……”
张潮道:“所以你和现实世界总有一种疏离感。”
马伯慵没有否认,只是道:“这可能是我觉得现实不够‘有趣’,而只有在文学、历史、动漫、游戏……这些别人经历的或者营造的故事里,活得才更有意思的原因吧。”
张潮道:“所以你笔下的人物,就缺少了变化。金庸他们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迷惘甚至混乱、疯狂的时刻,寻找自我、认知自己的过程和冒险的历程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你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都太过于理性、善良,总是在一种动机的驱使下,用相似的态度去做不同的决定。
虽然你也极力要写出人物的成长,但是这种成长往往是单向度、线性的成长,是一个‘优点’不断强化与增加,缺点不断减少的过程。
真实世界的人物往往不是这样的啊!因为你和现实世界有隔膜,所以你的人物也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了隔膜。
无论你把他们写得多么有趣,但最后仍然是那个穿着人物服装的你。”
马伯慵闻言想了很久,内心经过剧烈的挣扎后,才道:“我父母都是机场的工程师,我小时候正赶上国内机场建设的高峰期。
他们到处跑着盖机场,我就跟着他们到处搬家。在哪一个地方,我都呆不久,自然也就没办法建立稳定的朋友关系。
陪着我的只有几箱子书——连《金瓶梅》都有,呵呵,我爸妈在看书这点上从来不管我。
所以从小,我就习惯和书做朋友,而不是和人做朋友。我总是幻想自己是书中的某个人物,却比较抗拒在朋友关系中充当某种角色。”
张潮道:“可惜的是,无论书中的人物有多么生动,终究不能代替现实中对人的观察。我昨天说,你的书是最有剧集化潜力的。
一部影视剧要想吸引人,人物的魅力甚至要超过情节。秦文他们虽然编剧能力很强,但是在创造有魅力的人物这点上,如果你不给他们一个抓手,单凭编剧凭空创造是很难的。”
马伯慵终于释然了,道:“所以我要去好莱坞学习一下如何放大人物的魅力,或者说增加人物的深度。”
张潮点点头道:“是。要说你自己慢慢写,肯定最后也能捅破这层窗户纸,倒也不着急。
但是好莱坞的美剧有个特点,拍了很多季以后,故事其实没有任何新鲜的了,但依靠之前建立起来的人物魅力,又可以敷衍出许多故事,观众也买单。
你要是能学到美剧编剧对人物的编织方法,说不定能早点突破。
他们的这个优点,就涉及到美剧制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编剧中心制。”
马伯慵终于显出好奇宝宝的神色:“哦?编剧中心?”
2007年,美剧在国内已经十分流行了。除了《老友记》这部“口语教材”外,《迷失》等好几部美剧都也火出圈了
马伯慵自然也追剧,但是他之前没有想过自己当编剧,甚至没有想过自己的能被改编成电视剧,所以也就没有深入了解美剧的编剧过程。
张潮解释道:“一部美剧可能有很多导演、很多编剧,演员也换来换去,但是总编剧,或者叫剧集统筹,是不会换人的。
剧集统筹不仅仅是剧集最初创意的贡献者,也是整个编剧团队的负责人。剧集统筹不仅要撰写奠定剧集基调的几集剧本,也要根据其他单集编剧提供的思路、情节,完善、补充,或者裁剪。
最后还要把剧本撰写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编剧,有人撰写大纲,有人撰写对白,最后单集编剧再汇总成脚本,交给剧集统筹审定。”
马伯慵错愕道:“你想让我学着当这个剧集统筹?”
张潮道:“在中国,编剧要想有这个地位不容易,但是我们内部可以先形成这样的机制,这样拿出的剧本也更加扎实,和别人谈的时候议价能力也更强。
而且你的思维特别适合担任‘故事发起者’这个角色。因为你善于在大历史当中找到可以巧妙切入的小缝隙,然后把这个‘小缝隙’,扩充成一个‘大时代’。
但是怎么在讲好故事的同时,立住人物,并且让人物在故事里真正变得不可替代,我觉得好莱坞的编剧们能给你更现实的启示。
我已经和20世纪福克斯打过招呼了,他们同意让你观摩,甚至参与一部福克斯出品的美剧的编剧工作。”
马伯慵惊喜地问道:“哪一部?福克斯电视网的话,难道是《越狱》?”
张潮道:“《越狱》?已经是过去时了。我想让你观摩、参与的,是一部真正靠‘人设’来打天下的剧集!”
(12月最后两天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