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该是我离开的时候了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5121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王蒙见张潮“停杯投箸不能食”,沉默良久,连忙道:“你不要误会,我不是说你这种性格不好。”
张潮闻言,长吁一口气,道:“其实很多时候,我的心里都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对我说‘算了吧,吵赢了有什么用?是书能多卖一本两本,还是能让他们从此闭嘴?’
但是另外又有一个声音又在说‘凭什么算了?算了他们就能从此闭嘴?’
无论是哪个声音,都不会允许我左脸被人打了,再把右脸伸过去让人再打。
其实无论哪一次,我都没有‘追杀’过和我论争的人,即使很多时候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这个能力。”
王蒙听完爽朗一笑,道:“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阅读能带给人超越年龄的成熟。但是成熟也可能意味变得世故,甚至变得鸡贼。
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你不是怀着某种怨气和恨意去和人论争,这就够了。”
王蒙的话让张潮想起了3年前阿来对他说的那番话。那时候他也身处舆论的漩涡当中,并且远不如今天这样强大。
两个相差了30多岁的前辈,都担心张潮会因为频遭质疑,性情变得乖戾,所以对他的劝说也类似。
不过张潮内心很早就清楚,自己走的这条路注定是孤独而富有争议的。
从麻木地滥抄前世记忆中的作品,到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学思考,然后到《刑警荣耀》借壳再创作,再到“少年·流星”故事完全原创……
张潮刚重生时,一度以为自己不具备成为纯文学作家的洞察力和文字表现力,即使要写纯文学作品,也只能对记忆里的作品亦步亦趋。
这等于在内心种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
但是随着自己一次次陷入不同的争议当中,或被迫、或主动地一次次澄清、一次次论辩、一次次在公众面前诉述自己的文学理想……
就像两块原本被粗劣焊接到一起的铁,一次次被大火烧红,一次次被锤子敲打,于是一层层的杂质脱落下来……
两块铁重新变成一块,并且比原来任意一块都更纯粹、更坚韧、更锋利。
所以张潮又怎么会有怨气或者恨意呢?
随着自己创作能力的增强,张潮内心远比刚刚重生时更加豁达和无畏。
张潮吃下最后一个饺子,对王蒙道:“谢谢您关心我。其实再等上几年,我‘嘴上有毛’了,自然就没有这么多争议了。
时间毕竟是站在我这边的嘛!”说罢“嘿嘿”笑了两声。
王蒙也乐了,这么年轻就拿下这么多文学成就的作家,时间不站在他这边,难道还站在那些两鬓斑白,说几分钟话嘴角就积白沫子的评论家那边?
王蒙道:“要是我当年,我当年……”当年如何,终究没有说下去。
但张潮明白他的意思。王蒙成名时与自己年龄相仿,也富有争议。只不过王蒙的“争议”最终让他在边疆蹉跎了15年时光,对一个作家成长最关键的青壮年时代整个错过了。
只是时光已逝,今日回看,也只能暗中叹息而已。
张潮安慰道:“您的‘当年’已经写进了文学史教材里了,已经是多少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了。”
王蒙“哈哈”笑道:“你小子还挺会拍马屁!会拍就多拍点,别人拍的我不爱听,你拍的我爱听。”
张潮摇头晃脑地道:“多乎哉,不多也!”
两人相视一眼,又仰天大笑。
从王蒙家里出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张潮先是开着车转悠了一会儿,然后才开去了“潮汐文化”的办公室。
说起来他差不多半年没有回来了,几乎所有的工作和交流都通过网络进行,就连上次回燕京开会,他都没有来看过一眼。
所幸团队也都是年轻人,对这种方式并没有太大意见,反而觉得张潮不在,自己的才能更能发挥。
今天的张潮,对“潮汐文化”来说,更多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和最终王牌,在日常运营层面,基本不需要他再插手了。
当然,像签约潜力作家、寻找潜力作品,还有宣传发布,还是需要张潮来把控方向。
他对文化产品营销能力,国内无人能出其右。
张潮把车在小区里停好,直接去了黄杰夫他们在的主办公室。
办公室还是那个办公室,但是门口多了个前台,还装上了一面影壁与内间隔开,夏答为“潮汐文化”设计的新logo赫然其上——几股带有中国水墨画意味的浪涛,围绕着“潮汐文化”的艺术字,古典、简洁、大气。
房间也重新布置过,特别是增加了一堆射灯,整体显得明亮、大气许多,有点高大上的味道了。门口还摆了发财树和鱼缸,也不知道黄杰夫啥时候开始信风水了。
前台的妹子正在低头整理材料,忽然就见到眼前一道陌生的黑影闪过,连声叫住来人:“诶,诶,您找谁啊?要预约,预约。”
黑影闻言反身回到前台,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有点眼熟。只见他笑嘻嘻地道:“我找黄总,大概是不需要预约的。”
前台忍住翻白眼的冲动——我们黄总是什么人?国内多少大文化公司、大影视公司、大广告公司,排着队要找他谈合作,不预约就上门不乱了套了。
职业素养让她仍然用温柔的语气道:“您最好还是预约一下吧。”
小伙子爽快地道:“好,你给黄总打电话,就说张潮找他。”
前台例行公事地拿起电话按了下内呼快捷键,不一会儿电话那头黄杰夫就接了起来,前台道:“黄总,这边有个叫张……张……潮……说……说……要”
话没说完,前台惊惶地放下电话,瞪圆了眼睛看着眼前依旧笑嘻嘻的张潮,结结巴巴地道:“张……张总,我……我不知道是您来了……”
张潮无所谓地挥了挥手道:“没事,你新来的吧?我可以进去了吗?”
前台点头也不是,摇头更不是。
不过很快她的尴尬就被里面迎出来的黄杰夫等人化解了。
看到许久未见的张潮,黄杰夫激动极了,上来就是一个美式拥抱,抱怨道:“来了提前说一声嘛,我好把下午的安排给推了。”
张潮笑道:“我就是不想影响你们正常工作。你也和老马他们几个说一下,不用特意过来,忙完了再说。”
去年《你的名字》票房大卖以后,“潮汐文化”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四合院一时还没有买下来,不过办公布局做了调整,黄杰夫这里专门就是日常运营、商业拓展、投资合作。
马伯慵、双学涛、夏答……甚至许蕊雅都分到了独立的办公区,各自领着自己的一摊事在忙。
跟着黄杰夫迎出来是几个陌生人,张潮只是大概在邮件里知道有不少新人入职,但是人和名字还对不上号。
黄杰夫说道:“这个是曾建宏,燕大毕业的,比你大几届,现在负责国内商业IP的开发,你那本《放逐流星的孩子》的童书开发,就是他给谈了一个好价钱;
这个是蒋姿,哥大毕业回国的,负责国外的投资管理,现在《消失的爱人》电影,就是她负责在盯;
还有这个……”
黄杰夫一边引着张潮往里走,一边给他介绍这些新人。张潮热情而客气地一一打了招呼;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也是第一次见到张潮,不免有些好奇与紧张。
毕竟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太多了,以至于有些看不清楚真面目。
他们也许对张潮作品的文学性不感兴趣,但是都知道“潮汐文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世界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是眼前这个年轻人的读者。
可以说,这间前途无量的文学代理公司,就是张潮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何况张潮这两三年来在书籍、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营销手法,已经成为了商界的经典案例,被人反复研究。尤其是去年《你的名字》出乎意料的大卖,正面击穿了有华宜、英煌两个影视巨头保驾护航的《Baby计划》,甚至连接下来的《墨攻》票房都大受影响。
华宜在此后就一蹶不振,不仅公司屡屡被调查,所有影视项目被冻结,甚至王家兄弟里的弟弟都销声匿迹,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可以说,华宜基本在国内影视圈除名了。什么民营影视第一巨头、华人电影领航者……都成梦幻泡影。
“潮汐文化”手里不仅握着张潮多本书的版权,还有权勇先、刘慈欣、马伯慵、夏答等人,书都是一等一的畅销,他们要么是“潮汐文化”的签约作者,要么干脆就是高管。
2007年处于国内文化产业井喷期的前夜,对于优质内容的渴望之情弥漫在整个行业。大家蓦然回首,却发现竟然是张潮这个嘴上没毛的小伙子,第一个完成了资源整合和链条贯通。
看着“潮汐文化”手里的那些牌,大家哈喇子都流干了。
而除了《你的名字》,张潮去年策划的「三晋风流」系列专题片,也破了CCTV10纪录片的收视记录,顺带配套的《风流人物看三晋》&《三晋人物数风流》两本书也大卖超过100万册。
专题片里作家们去过的山西名胜、古建,随之迎来了一波旅游潮,有些地方猝不及防之下,甚至只能采取限量售票的方式,才控制住热情的观众。
这样的效应谁不眼红?
虽然张潮此后消失了几个月,但是一出面又是惊人手笔,不说“流星与少年”一个故事变成三本书,每本书都轻松登上了分类销量冠军,至今三月还没走下宝座。
就说他发起的「我们上学的路」计划,已经成为近期国内最引人瞩目的教育慈善项目。
随着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的上传,「我们上学的路」网站的访问量越来越大,不得不不断扩充服务器来承载人们对孩子的鼓励与关怀。
“潮汐文化”的网络服务部门,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独立出来,负责人正是3年前帮着张潮买下第一间房子的李万东。
他正式从燕大计算机学院辞职,加入了“潮汐文化”,「我们上学的路」最早就是张潮拜托他做的。
今年3月初,「我们上学的路」网站的浏览量超过东方兴的「博客中华」,成为国内排名前十的博客类门户,只不过「我们上学的路」比较聚焦而已。
随着越来越多边远地区的「上学路」得到了基本的修缮,“潮汐文化”的品牌声誉之佳,也达到了高峰。
「我们上学的路」虽然是个要倒贴钱的项目,但是贴给它的钱,在其他方面被百倍甚至千倍地赚回来了。自从网站的影响力发酵以后,“潮汐文化”出去谈项目那叫一个顺利。
尤其是涉及到需要政府部门配合的,更是丝滑无比。许多人看到“潮汐文化”的人出来谈事,都喜欢先说一通自己关注了哪一条「上学的路」,捐了多少钱给孩子们修路。
事后大家一分析这个计划为什么会这么成功,才发现除了借了张潮与孙云霄论争的东风,更是因为张潮切中了国人最传统、最朴素的对慈善的认知——修桥、铺路,功德无量。
一桩桩、一件件,让张潮几乎成了公司里的传说。尤其是去年10月份以后入职,还没有见过张潮的员工,只能在老员工的口口相传下,以及互联网的只鳞片爪来了解他。
现在,终于见到活的了!
前台的小姑娘,直到张潮的背影消失在黄杰夫办公室的门后,还舍不得收回恋恋不舍的目光:“他就是张潮啊?他怎么就是张潮呢?他就是张潮啊!”
自己设想了无数种与这种年轻老板的相遇情形,没想到竟然是这么经典的“误会-冒犯”开局。这不是巧了吗?
小姑娘偷偷从抽屉里抽出一本新出的——《盛世独宠:倾城皇妃太高冷》——这本开头,女主角不就是误会之下冒犯了微服私访的少年天子,然后被强娶回皇宫封了皇妃吗?
小姑娘想到张潮离开时那温和一笑,心就怦怦直跳:要是他,要是他……
张潮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出现让多少人心潮澎湃,只是跟着黄杰夫转了一圈,和所有人打过招呼以后,就跟着他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还坐着两个人,看到黄杰夫带着张潮进来,也有点激动。他们这次来找黄杰夫谈合作,没想到竟然碰上了向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潮,算是意外之喜了。
黄杰夫介绍道:“这两位是贵州文化部门的同志,这次来,是想和我们谈谈电视专题片的策划和实施。这位是王处长,这位是李主任。”
两人连忙上前和张潮握了手,李主任还道:“我和您是缘悭一面,想不到过了4个月,在燕京见到了。”
张潮错愕道:“这从何说起?”
李主任解释道:“您在什雷村的消息一传出来,我们文宣部门的人连夜就赶去什雷村了,想不到最后还是没和您遇上。这是我们工作没做到位啊!要检讨!”
这倒让张潮不好意思了,道:“我去什雷村就是躲清静去的,你们人一多,我就怕,所以先走了。”
李主任连声道:“理解,理解。是我们没有考虑周全!要检讨!”
这客气地让张潮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只能道:“你们接着谈,我在旁边听着。商务上的事我不插手。”
然后就拉了一张办公椅到角落呆着去了。
黄杰夫等三人一看,也就重新坐到沙发上开始谈合作的事。不过李、王两个领导,总是谈着谈着,眼睛就往张潮这边瞟,似乎特别渴望张潮说点什么。
但是张潮仿佛看不见也听不见他们在谈什么,拿着手机在那里噼里啪啦地按着,也不知道是在发短信还是在回邮件。
还是在搞创作?听说张潮特别会利用碎片时间写作,所以才能年纪轻轻、著作等膝。
想到这里,李主任、王处长不禁肃然起敬!
其实张潮是在专心致志地打游戏——在鹭岛期间,他专门把手机换成了水货的黑莓8800,刷完系统以后可以安装盖房子、贪吃蛇等经典游戏。
他就在玩盖房子游戏,已经一路迭到80多层了……
在这种气氛的驱使下,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依旧是“潮汐文化”和“CCTV10”这个黄金组合出马,在今年7月份前,完成至少8集的贵州文化行旅专题片制作。
这样可以赶上暑假这波旅游热潮。
算起来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但是有「三晋风流」的成功经验,大家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
等婉拒了两人的晚饭邀约,送走二人后,时间也已经来到了傍晚。
张潮对黄杰夫道:“把大家都叫来吧,我有话说。”
黄杰夫知道张潮这种时候说的肯定不是小事,连忙就把马伯慵、双学涛、夏答等人叫了过来,并且让其他人提早下班了。
张潮看着聚集在客厅里,最早和他一起创业的年轻人,都已经有了截然不同于当年青涩气质的成熟与稳重,心中感慨万分。
就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张潮说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话:“现在,该是我离开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