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就这样被你征服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5384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就在王震旭心觉不妙时,他的老师已经和张潮热络地寒暄起来。

    饭塚荣教授此刻满脸是笑,问张潮道:“那你也替我向他问好。——他最近怎么样?我们很多年没有见了。”

    张潮道:“于老师一切都好。他说您是第一个将他的作品介绍给世界的翻译家,让我这段时间好好跟您学习。”

    饭塚荣教授闻言,眼睛中流露出怀念的神色,说道:“我记得翻译《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在1990年,转眼已经17年过去了。”

    张潮道:“于老师说那时候他在中国国内都还‘名不见经传’,您却注意到了他的作品,还专门写信给他,希望获得他的授权。让他受宠若惊。”

    饭塚荣教授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就被其中的‘零度叙述’和‘时空交错叙述’给吸引了。在当时中国的年轻作家身上,这些都是很罕见的特质。”

    张潮道:“于老师说他在日本的读者群体,基本都是靠您的翻译获得的。让我这次一定要在鹭岛好好请您吃顿饭!”

    饭塚容教授“哈哈”大笑说道:“好!”

    王震旭在一旁都听懵了,怎么感觉短短几分钟,张潮和导师的关系,比自己和导师都要亲近了,导师也完全没有对张潮有任何偏见的样子,顿时局促不安起来。

    这时候张潮也注意到饭塚荣教授身边的3个学生,尤其是王震旭,不过他并不知道王震旭在饭塚荣面前说了什么,只是很平常地道:“这是您的三位研究生?”

    饭塚荣教授将三人一一介绍给张潮,介绍到王震旭的时候,特地说道:“你们应该已经见过面了。”

    张潮淡淡地道:“上周六晚上的文学沙龙,我和王先生有过一些交流,可能不算太愉快吧。”他没有刻意遮掩两人的矛盾。

    王震旭面露尴尬神色,扭捏了一会儿,最终还是不敢在导师面前放肆,说道:“感谢那天您的赐教,虽然不愉快,却受益良多。”说罢向张潮浅鞠一躬,身体微微颤抖。

    他忽然悲哀地发现,张潮可以不在乎这种人情世故,有话直说,不怕让人知道和谁有矛盾。但自己不行。

    看情况,导师恐怕早就和好友同时是张潮老师的于华通过电话了,所以才会在演讲开始前带三个学生来来后台见张潮。

    演讲后见面,叫欣赏;演讲前见面,叫支持。

    可笑自己竟然还幻想导师是带着自己几人过来给张潮施压的……

    张潮随即的一个举动,更坐实了自己的猜测,只见他从身后的一个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精心包装好的书递给了饭塚荣,并说道:“这是于华老师的《兄弟》。去年刚出了下册,今年出版社准备出上下册合订本。

    这是出版社给于华老师的样书,他听说您也在厦大访问讲课,就用最快速度寄过来让我送给您。”

    饭塚荣教授欣喜地接过书,放在手上仔细观赏、摩挲了好一会儿,才递给身后的学生,然后对张潮道:“替我谢谢于华老师。——其实,我更想收到你的书。于华他向我极力推荐你呢!”

    张潮笑道:“那演讲结束以后,我去书店买几本。”

    两人哈哈大笑,3个研究生里唯一听得懂中文的王震旭也只能陪着笑,只是笑得比哭还难看。

    王震旭此刻已经完全麻了。他非常确信导师早就从于华那里了解过张潮了,甚至可能还有其他渠道,之前自己那些“表演”,彻底就像个小丑。

    他已经无法想象,张潮的演讲结束以后,导师会怎么处置自己……

    就在王震旭胡思乱想之际,一个负责现场的老师进来对张潮道:“时间差不多了,您可以到侧台等着了。”

    闻言饭塚荣教授也起身和张潮短暂告别,带着学生到报告厅前排给他专门预留的位置坐着去了。

    待离开了后台,王震旭这才紧走两步,赶到导师身边。正当他要说什么的时候,饭塚荣教授抬了抬手,阻止了他说什么;同时停下脚步,侧过头深深看了他一眼,良久才道:“先听演讲。记得给大谷川君和纯子做好翻译!”

    大谷川彰也和石黑纯子虽然也学习过汉文,看书看文章勉强可以,但是听就太吃力了。

    王震旭被导师幽深又冷静的目光镇住了。这时候他才重新记起来,这个一向和蔼可亲、没有什么架子的老人,其实也是近乎于站在学术界最顶点的大学者,骨子里的骄傲与严格是不会变的。

    自己前天的行为,无疑是在愚弄他。而像他这样在文学研究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只消一句话,就足以让自己万劫不复。

    至于什么「这本推理真棒!」银奖得主——日本缺年轻的推理家吗?那简直比富士山的树都多!

    何况眼前的导师,不仅自己的大学者、大翻译家,号称“日本中文翻译第一人”;其父亲,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大教授兼翻译家,是日本最早的《红楼梦》翻译者。

    日本学界迈入近代也不过100来年,在一个领域内如果父子两代相承,那门生故旧恐怕是遍布学界,已经可以算得上门阀了……

    想到这里,王震旭浑身筛糠一样颤抖起来,但是完全不敢违逆导师的话,只能低头说了声:“嗨!”

    倒是把大谷川彰也和石黑纯子看得一脸蒙圈,不知道这个一向高傲,即使在导师面前也常常说大话的同门,为什么突然就像上了岸的河童一样怯懦。

    送走饭塚容等人的张潮,整理了一下衣服,就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来到报告厅的侧台站着。

    这时候报告厅里已经灯火通明、人声鼎沸,700个座位不仅座无虚席,甚至在走廊、过道处,也坐了凭借各种关系硬挤进来的学生。

    前两排自然是学校和中文系领导以及老师的位置,饭塚容教授作为重要的客人,也坐在第一排靠中间的座位上;王震旭等人则被安排到了第二排。

    晚上7:00,「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完善创作」讲座正式开始,观众席的灯光开始暗淡,报告厅也迅速安静下来。

    在主持人的简短介绍以后,张潮就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到了讲台后方,站到的聚光灯下。

    报告厅是大型的阶梯教室,站在灯光下,看着观众构成的“墙”在眼前渐次升高、逐渐变暗,直到视线的尽头,只能看到出入口旁的墙壁上,紧急通道的绿色灯光幽幽亮着。

    这是张潮第一次在厦大同学面前正式亮相,同时也是第一次直接面对这么多985的大学生进行演讲。此前他的公开发言经验,更多是在媒体镜头前,或者电视台的演播室,因此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张潮默默调匀了气息,待到情绪、呼吸和姿态都调整到最佳状态时,才开口道:“各位厦大的老师、同学,晚上好。我是张潮,……”

    ……

    “诶?兰婷,你怎么不去听张潮的讲座啊?”厦大芙蓉园女生宿舍里,邱念露好奇地问正在漫不经心翻着书的兰婷。

    宿舍里就剩下她们两个人,其他4个室友都去听张潮讲座了。

    兰婷没好气地道:“你不也没去?”

    邱念露笑嘻嘻地道:“我是没抢到座位,加上这两天不舒服才没去。你呢?你可别和我说你要不到一个座位。”

    兰婷板着脸道:“凭什么我就能‘要’到一个座位?我向谁要,谁会给我?”

    邱念露“啧啧”两声,心想“你就装吧”,不过嘴上偏偏说道:“学生会啊、文学社啊,都有分配的座位吧?你去要会要不到?”毕竟是舍友兼闺蜜,她还是不忍心用张潮来打趣兰婷。

    兰婷道:“让他们想听的去听吧,反正讲座完了肯定有录音和文字整理,到时候再听一样。”

    邱念露问道:“你今晚真的不想听?”

    兰婷摇摇头道:“不想听。你想听就自己去听呗!干嘛问我。”

    邱念露“嘿嘿”笑了两声,拿出手机,点了一下,只听扩音器里赫然传出了张潮的声音:

    「……我很喜欢的一个科幻家刘慈欣,在他的作品《诗云》里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无法克隆人类“诗歌艺术”的外星高级文明,以穷举的方式演算出所有文字可能的排列组合,并耗尽太阳系的全部能量,将规模惊人的数据存储起来,形成一片状如银河系的星云。……」

    邱念露看到坐在书桌前,背对着自己的兰婷,耳朵似乎悄悄地立起来了一点,连忙促狭地又按了下手机,张潮的声音立刻就消失了。

    兰婷正听得入神,这一下中断等于把她胃口吊在那里上不上下不下的,难受极了。偏偏这时邱念露还夸张地道:“哎呀,我按错了,不好意思!明明你不想听的……”

    兰婷把书一放,霍然起身,板着脸转过身来,问道:“这哪儿来的?”

    邱念露“嘻嘻”笑道:“我是去不了,但是我让小可给我录了啊。录一段,用QQ给我发一段。哎呀,我还是戴耳机听吧,免得打扰你读书。”说罢,装模作式地就在床铺上摸索着,仿佛真要找一条耳机戴上。

    兰婷再也忍不了了,三两下就爬到了邱念露的铺位上,开始挠她的痒痒,一边挠一边道:“让你捉弄我……让你捉弄我……”

    邱念露一手拿着手机,抵抗不得,连声道:“好兰婷,饶了我吧,再也不敢了……”

    两人打闹了一阵,才靠在墙壁上歇气。

    邱念露问道:“那你还听不听?不听我可就不放了。”

    兰婷红着脸,过了一会儿才道:“听……”

    邱念露又“嘻嘻”笑了一声,“我就知道”四个字还没有出口,见到兰婷抬手又准备往自己的腋下伸去,这才不敢调笑,拿出手机点了一下,张潮的声音才又传了出来:

    「我是在高二的时候读到这篇的,当时就同时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浓烈的兴奋。悲哀的是,《诗云》指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被我们视为人类这种智慧体与计算机程序之间最为坚实、高耸的壁垒——艺术审美,可以用如此粗暴的方式摧毁。」

    「而让我兴奋的则是,人类语言的可能性竟然如此丰富,竟然需要一整个太阳系的能量才能存储完。而作家,就是人类当中探索这种可能性的一种职业。以太阳系的能量衡量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学创作,别说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我们甚至就连腿都没有抬起来,顶多算转了下眼球。」

    「这意味着文学的可能性超乎以往任何作家的想象。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说过,和计算机程序一样具有无穷的可能性——这种说法更多是一种艺术化的类比或者愿望。但《诗云》告诉我们,卡尔维诺的设想哪怕已经很夸张了,但仍然保守了点。……」

    「人是依赖经验的动物,故事的本质是经验的复述与组合。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在殖民者到来前,几乎退化到连生火都不会了,但依然保留了一种融合了歌谣和舞蹈的艺术形式,叫“歌径”,以传承部族在这片大陆上迁徙的路线、传说和历史。……」

    「作家是写故事的人,所以我们会一次又一次进入到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当中,去探求文字组合的可能性。而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也一次又一次与不同的自我相遇。……」

    张潮的语速不快也不慢,声调上也没有特别亢奋,似乎并不在意现场听众有没有被自己演讲的内容带动。但即使是不在现场,只听录音的兰婷、邱念露两人,也深深被张潮所讲的内容吸引。

    从刘慈欣的《诗云》,到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歌径”,张潮的知识库里,似乎总能掏出点让人意想不到的新鲜玩意儿,自然地过渡到自己的观点上。

    几段录音听完了,在等待下一段录音传来的间隙,邱念露好奇地问兰婷道:“张潮怎么会懂得这么多?科幻他看过也就罢了,怎么连什么‘歌径’都知道。”

    兰婷听到这个问题,眼神中也流露出一丝茫然。从那首《我是爸妈衰老的诸多事件之一》开始,张潮的路越走越远、越走越长,在自己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连他的背影都看不见了。

    邱念露看兰婷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摇摇头,神情怅然,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轻轻吐了下舌头。这时刚好新录音也传过来了,邱念露连忙点开,这才把兰婷的注意力转移了。

    而在报告厅里,正在“听讲”的师生,也基本是第一次现场听到张潮这样的年轻人,可以如此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地讲述观点,细细品味之下,确实颇有启发。

    李无为作为中文系主任,来听主要是出于礼貌,但是很快就被张潮的讲述内容给吸引了。他身边就坐着饭塚荣,两人也算熟识,不禁侧头和他探讨道:“张潮似乎不只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很有新意。”

    饭塚荣教授点点头道:“他刚刚举的例子和阐述的观点,其实很多出于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他对自己的创作,确实是以比较客观的心态看待,视野也比较广阔。”

    李无为点点头,“啧”了一声道:“这么好的学术苗子,怎么就写去了呢?浪费啊,浪费!暴殄天物!”

    饭塚容倒被逗笑了,说道:“他不写,我们研究什么?”

    李无为听出饭塚荣话中有话,惊奇地看了这位老友一眼,问道:“你的意思是?”

    饭塚荣坦然道:“张潮不仅作品的流行程度是现象级的,而且他的思想也大大异于中日所有同年龄的作家。他,很可能成为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的下一个焦点。”

    李无为知道,饭塚荣教授自己就算是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的半壁江山,他说张潮是“焦点”,那张潮想“嫩点”都不成了。

    但这是好事。如果厦大能成为“日本张潮研究”的起点的话,说不定可以成为名彪校史的一段佳话!

    与此同时,坐在第二排的王震旭,一边努力地向两个同学翻译着张潮的发言,另一方面内心却陷入了迷惘、彷徨当中。

    之前他认定张潮即使在创作上有一定水平,但学术方面肯定功底薄弱,尤其他大学只上了两年的“作家班”,所学都是偏创作的,怎么可能和与自己媲美?

    但是演讲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张潮嘴里蹦出来的新鲜例子、新鲜观点仍然层出不出,表面看是对他迄今为止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总结,但其高屋建瓴,更像是对或者故事艺术的全新阐述。

    这还是自己认为的那个刻薄毒辣、巧言令色的中国人吗?

    对王震旭来讲,现在在讲台上的张潮,比上周六在教室里的张潮,更让他觉得难堪与狼狈。尤其是他用余光瞥到自己的导师在第一排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与旁边的中国学者探讨的时候,更觉得如坠深渊。

    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王震旭甚至想好了,等讲座结束回去以后,自己就找个机会单独和导师见一面,提出退学,希望导师答应。

    这样至少比被导师主动逐出门墙要体面些,自己也可以对外宣称是因为要专心创作,所以放弃学术之路。

    今后虽然借不到“饭塚阀”的路了,但至少不会被排斥。

    就在不同听众的不同情绪交织下,张潮这一场「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完善创作」讲座,历经一个小时,终于结束了。

    当张潮说出“我讲完了,谢谢大家”并走下讲台,向大家鞠躬的时候,雷鸣一般的掌声,淹没了整个报告厅!

    甚至在其他看“转播”的报告厅内,也传出了喝彩声与鼓掌声!

    张潮的表现,征服了厦大每一个听他讲座的老师与同学!

    历经几次谢幕,张潮才满头大汗地回到了后台。此刻他才松了一口气——总算没有搞砸!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近乎完美地呈现给了听众。

    不过他意外地看到,饭塚荣教授竟然带着王震旭,已经在后台等着自己了,没有另外两个研究生。

    就在张潮诧异时,饭塚荣教授把王震旭推到他面前,说道:“张潮同学,我希望你同意我的一个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