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巧妙的构陷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4704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你知道我这次带你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吗?”饭塚荣教授坐在自己独立办公室的椅子上,用中文对面前的王震旭严肃地问道。

    其他两个研究生,大谷川彰也和石黑纯子也陪着站在王震旭旁边。

    王震旭脸色苍白,眼神里有不甘也有恐惧,过了一会儿给自己的老师深深鞠了一个躬,却用日语道歉道:“十分抱歉,让您费心了!”

    饭塚荣教授仍然用中文道:“我再给你说一次吧——首先你要做好他们两位的翻译;其次你要和这里的大学生交朋友,多了解中国当下年轻人的想法。

    最好的就是,你能和中国的年轻作家们多做接触,像在鹭岛就有好几个——须一瓜、龚婉莹、蔡伟璇……我希望两国用文学搭建起来的友谊,你也能延续下去。

    但是你来了以后都做了什么呢?不是追求中国的女孩子,就是耀武扬威,大肆宣扬日本文学先进论。我今天听到同学和老师反映你的作为,十分吃惊!”

    王震旭依然低着头,大声地道:“嗨!”

    他知道自己的老师用中文训话还是给自己留了面子,不想让另外两个同学具体听到自己为什么挨训。

    饭塚荣教授仔细上下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这个学生,叹了口气道:“你知道当初选择你做我的研究生时,其他教授怎么评价的吗?”

    王震旭没有说话。

    饭塚荣教授顿了顿,道:“他们说我收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无根者’。”

    王震旭闻言,肩膀微微颤抖,不知道是愤怒,还是痛苦,又或者是恐惧。

    饭塚荣教授接着说道:“你的天赋很高,拥有在30岁以前就成为职业作家或者研究者的资质和机会,但是这也让你的性格变得过于骄傲了啊。

    同时汲取中国、日本两国文化的营养,却又因为家庭和性格的缘故,情感上疏离于两国,有成为‘世界公民’的野心。

    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你的作品呈现出异常克制、冷静的迷人特征,但同时也让你的内心难以安定下来。所以你要用高傲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核。

    我也是因为你的这种特质,才让你成为我的研究生。但如果你只想用自己的高傲,去伤害其他人,我想已经违背了我的理念了。”

    听到这里,王震旭再也忍不住的,狠狠地……在饭塚荣教授面前来了个标准的“土下座”,近乎于声泪俱下地道:“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很抱歉!”

    日本的「研究生」相当于预科,要跟着导师做一段时间的研究以后,再参加考试,考上以后才能修读「修士」(相当于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在读期间则是「大学院生」。

    王震旭之所以着力要跟随饭塚荣,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借助饭塚教授在日本文学界的声望,给自己的创作道路增添人脉。

    日本文艺界每年都要出版一本分量很重的专著《文艺年鉴》,除了收录本国文艺作品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栏目就是「中国文学的现况和翻译研究」,专门介绍中国文学的动向。

    另外日本还有一本由中国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年鉴》,它是对中国进行全方位介绍的权威性年鉴,其中也设有介绍中国文化、艺术、文学的专栏。

    能主持任意一本「年鉴」不同板块编辑工作的,都是业内备受推崇的学者。而饭塚荣在2000年以后,陆续担任过这两本年鉴的关于中国文学的介绍,可见其地位。

    王震旭那本推理能得奖,一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评委不敢轻忽这位大学者的弟子的缘故。

    现在听到饭塚荣教授隐隐有把自己驱逐出门墙的意思,王震旭怎能不怕?

    饭塚荣教授终究是心软之人,看到王震旭跪在那里抖成了筛子,终究不忍,让另外两个学生把他拉了起来,然后道:“不要让中国的老师、同学看到你这样!”

    王震旭连连点头,知道自己过关了,连连感激地点头。

    饭塚荣看他情绪稳定了,又问道:“听说,前天晚上你和中国的青年作家张潮见面了?还探讨了一些文学问题?”这句话又用回日语说的。

    王震旭懂得老师这是进入正常的教学交流了,所以要让另外两位同学也听懂,于是连忙道:“是,见到了。主要和他讨论了轻……中日两国年轻作家的话题。”

    饭塚荣教授点点头,没有细问讨论细节,而是转问道:“你对张潮这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王震旭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既是关注张潮,也是想看看自己的表现,所以用尽量客观的语气道:“我和他意见有冲突,不过可以看出他是非常特殊的作家。”

    “哦?说说看。”饭塚荣教授感兴趣起来:“2006年的「年鉴」最近要开始编写了,张潮是这两年中国很重要的年轻一代作家,该用什么样的篇幅和笔触去介绍他,我需要一些提前的了解。”

    王震旭克制住自己贬低张潮的冲动,对饭塚荣道:“他的言辞非常犀利,具有异乎强大的辩才,但是并没有和我在文学观念上进行探讨,而是用一种轻巧的方式击溃了我。”

    饭塚荣教授闻言,皱起了眉头。王震旭这一句句像是在夸张潮,甚至不惜说出了自己被“击溃”这种话,对于异常高傲的王震旭来说,是很罕见的认输举动。

    饭塚荣教授追问道:“张潮没有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吗?”

    王震旭道:“他先是说和角川社、小学馆的文学部编辑交流时,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和作品;然后表示我使用‘东衫彰良’这个笔名,是讨日本出版社编辑的欢心;……”

    饭塚荣教授眉头紧锁,王震旭的答案显然出乎他的意料,张潮竟然是如此刻薄之人吗?不禁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

    王震旭重重地点头:“我绝不敢在老师面前撒谎!”

    饭塚荣教授不置可否,说道:“你接着说,后来呢?”

    王震旭道:“我和张潮发生分歧,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他不应该为了商业利益去写「轻」《你的名字》。张潮则说,则说……”

    饭塚荣教授看他吞吞吐吐,催促道:“他说什么了?”

    王震旭这才说道:“他说《你的名字》这部,是为了哄一个女同学开心写的,不能用文学标准去衡量。他说完这些以后,我感到无法抵挡他的辞锋,更无法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只能先离开了。

    至于在我离开以后,他和同学们又交流了什么,那我就无从得知了。”

    饭塚荣教授听完王震旭的描述,先是认真盯着他的眼睛看了一会儿,看这个学生确实不像在撒谎,于是沉吟起来。

    王震旭的话听起来不像添油加醋的样子,甚至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狼狈、很卑微的手下败将的位置来讲述,那看来张潮确实很“特殊”。

    一个作家,不在文学作品的领域里与人交流,而“仗势欺人”——先用“名气”来贬低,再利用敏感的民族/国籍议题挑动对立,最后用近乎羞辱的方式回避了堂堂正正的作品讨论。

    刻薄、阴险、轻浮,虽然在一个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的作家身上,倒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特质,但是仍然大大出乎饭塚荣教授的意料。

    见教授久久不说话,王震旭补充了一句道:“老师可以找在场的中国学生来问,就知道是不是我说的这样了。”

    饭塚荣教授当然不会搞出找人对质这么LOW的事,只是摆摆手,让几个学生先回去。

    三个学生见状齐齐给他鞠了个躬道别之后才离开了办公室,只留下饭塚荣教授一人在办公室里久久地沉思。

    就在饭塚荣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办公室交流的时候,张潮也在厦大中文系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在厦大的教务处办好了“报到”手续,然后来到中文系主任李无为的办公室。

    李无为是个语言学家,主攻音韵、训诂、诗词格律等,对现当代文学不甚了解,也不太关心。邀请张潮是几个现当代文学教授的意见,他也是顺水推舟。

    因此张潮和他的交流也十分匆忙,大抵都是一些套话。厦大一年不知道要接待多少访问的学者、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潮并不特殊,毕竟他没有任何官方的职务。

    李无为关心了一下张潮的住宿安排,得知张潮已经自行解决之后,也就点到为止。

    张潮也不愿意多呆,知趣地说想要了解一下系里学生的情况,就起身离开了办公室。接待他的老师又带他去了中文系的大办公室。

    恰好是周一,有课却还没有到时间的教授、副教授都在,其中有几个就是这次邀请张潮来的“主力”,专门在这里等他,大多年纪较轻。

    前晚在教室里见过的林丹娅教授就在其中。由于已经提前见过面,林丹娅自然担负起了向张潮介绍其他几位老师的任务——

    “这位是肖曼寒教授,教戏剧文学。”

    “这位是杜绍辉教授,教现代文学史的。”

    “这位是程启华教授,教古典文学的。”

    ……

    张潮与诸人一一握手、问候,然后才坐到一起,大概聊了聊今后两周的工作安排。

    根据之前的邮件沟通,和张潮自己做的准备,未来两周他将会在「个人创作实践」和「青年作家文学生态观察」这两大主题上,与厦大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将由2场面对全校的公开讲座,4场中文系内部的教学大课组成,此外还有若干场小型的交流活动,以及1次到文学社进行的创作指导。

    总体来说安排得还是十分饱满的,几乎每天都有事情做,当然费用也是不菲的——对大学的公职教师来说。

    张潮做的准备也比较充分,立刻拿出了几个小专题给几位老师参考,包括:

    「写作技巧与风格发展」「社交媒体在作品推广中的作用」「创作过程中的压力管理」「文学市场与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青年作家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角色」「文学创作的商业化与艺术性平衡」等等。

    林丹娅翻着张潮已经列好纲要的这迭纸,惊讶地道:“这些专题都很好,不过跨度很大,你备课的时间够吗?”

    张潮打了个“OK”的手势,让大家放心,自己绝不会掉链子。

    张潮问道:“我第一场讲座放在什么时候?讲哪个主题比较好?”

    林丹娅几人商量了一下,最后敲定第一场讲座放在周三的晚上,是公开讲座,地点就在图书馆二楼的大报告厅,大概能容纳700名学生参加。

    主题则是「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完善创作」。名字挺高大上,但内容其实就是张潮走上文学道路以后的心路历程,比较鸡汤化,毕竟面对的听众可能大部分是非中文系学生。

    林丹娅教授见张潮聊起这些工作来有条不紊,态度平和,情绪稳定,和前晚见到的与王震旭针锋相对、咄咄逼人的风格简直判若两人,内心也是困惑不已——这是一个人吗?

    不过困惑归困惑,该有的礼貌还是要有的。聊完了工作,又请张潮在学校的小餐厅吃了个便饭,众人这才散去。

    很快,张潮讲座的信息,就上了厦大的官网和宣传栏,报名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内网,用学生证线上预约,先到先得。

    然后,厦大的官网就瘫痪了……

    2007年各个大学的网络主打一个草台班子,加上全校计算机只要是装了windows系统的,都刚刚被“熊猫烧香”病毒蹂躏过一遍,更是脆弱不堪。

    张潮讲座的消息一出,热情的报名者形成的信息洪流就冲垮了服务器,内网页面怎么刷都是“404”。

    把学校的网管都搞懵了,以往不是没有著名学者、教授、作家……来学校举行过公开讲座,从没有这么夸张的。

    但张潮与之前来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不仅有名气、有实力,关键是大家的同龄人,这点共鸣,是其他演讲者无法媲美的。

    何况,他还在演讲前,爆出了那样大的一个“瓜”!

    年轻人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起来,那力量是无穷无尽的。700个座位的讲座,极短时间内吸引了近万名学生报名,服务器不垮才怪。

    没有报上名的学生开始聒噪了,纷纷在校内论坛上抱怨为什么讲座不能放在建南大礼堂举行,那里有4000个座位。

    学校也有学校的难处,毕竟建南大礼堂一般只开放给大领导、大学者,或者学校的重大活动使用。张潮虽然名气够大,但是毕竟年纪太轻,也没有学术方面的成就,让他在大礼堂开讲,总归有些不得体。

    不过学生们的呼声,还是得到了学校的响应——张潮讲座的“主会场”仍然在图书馆的大报告厅,但是同时开放其他的小报告厅进行“实况转播”,没有报上名的同学,可以去小报告厅听,聊胜于无。

    就这样又增添了大概1500人的位置,勉强堵住了学生们的悠悠之口。

    周三,晚上6点半,厦大图书馆史无前例的热闹,大批大批的同学步履匆匆地涌向这里,等待7点张潮的报告开始。

    而张潮,早就在后台等待开场了。

    就在这时,饭塚荣教授领着自己的三个学生进入了后台,王震旭跟在身边,略带挑衅地看着张潮。

    他很确信自己在饭塚教授心目中给张潮画的“画像”很有作用——他一句谎都没有撒,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部分的事实,真的就是事实吗?

    张潮见到饭塚荣,连忙起身。饭塚荣一见到张潮,露出了诧异的神色,先他一步开口道:“你就是张潮?你就是上次我课上睡觉的那个学生?你让我找得好辛苦啊!”

    张潮笑着回应道:“饭塚教授,我的老师于华,让我替他向您问个好!”

    王震旭: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