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4153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来的人正是潘要明,明窗社社长,同时也是港岛作家联会执行会长。
他和徐子东也熟识,打过招呼以后,潘要明道:“还是子东面子大,张潮给记者宣布完大事以后,第一个就来找你。”
徐子东自然不知道早上的事情,诧异地问张潮道:“你宣布了什么大事?”
潘要明帮着张潮把他想给鲁迅建设一个馆苑的事说了,徐子东惊讶道:“还真是大事!港岛这个地方,你要建馆,可不止要花钱——不过这个设想好!鲁迅先生启迪了港岛的新文学,应当有一标志。”
张潮道:“也是在来港岛的途中,查资料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目前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完善。”
徐子东略有些激动地说道:“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作为大陆来的文学教授,徐子东对鲁迅的感情,自然比港岛本地的研究者要更深厚,也更复杂。
潘要明道:“也算我的一份!这件事情如果能办成,也算是港岛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这时张潮才和潘要明道:“潘社长,我还想下午再去找您,没想到您这么快就找上门了。”
此时潘要明见这里只有张潮、徐子东两人,显然轻松不少,于是道:“我是‘新理念作文大赛’港岛的负责人,当然着急啦。”
徐子东这时起身道:“我要回去了,你们聊。”
潘要明用手指点了点手表道:“中午了,一起吃饭啦,别急着走嘛。”
徐子东笑着婉拒道:“家里老婆煲了汤,不回去喝要挨骂!”
潘要明也顺水推舟地道:“天大地大,老婆最大!那我就不留你了!”
两人送徐子东到书店门口,早上接张潮的小伙子已经把车开过来了,徐子东说了声“再见”就上车远去了。
潘要明松了口气,回身对张潮道:“咱们边吃边聊?”
张潮点点头,潘要明挥了挥手,一辆丰田皇冠就开了过来,两人上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家酒楼楼下。
潘要明显然是熟客,一下车就有迎宾热情地打招呼,并且把两人带到了一个小包厢当中。
两人虽然年龄差了30多岁,文学界辈分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潘要明为人随和爽朗,更兼得长袖善舞,所以并不拘束于这些。
两人的心思也不在饭菜上,简单吃过一些后,张潮就直入主题地问道:“潘社长,复赛选手可能不来大陆参赛,这件事情怎么到现在才爆发?”
潘要明叹道:“如果我说还是因为你,你会不会生气?”
张潮:“嗯?”
潘要明解释道:“其实港岛学生到大陆参加个什么比赛,不是什么大事。回归以来,已经是常态了。但是呢,你前两个月的风头实在太劲了,港岛报纸也都放头条报,还上了TVB。
连带着你举办的这个比赛,也格外引人注目。好多人就借此机会斗一斗法。说实在,比赛是池鱼之殃,根源还在港岛文坛内部的分裂。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告诉你,也是想尽力先在内部做好调停,让学生可以参赛。我也惊你一来,又变成斗争题材了。”
张潮没有追问分裂的具体内容,而是问道:“我听说大赛在不同学校的宣传投入很不一样,确实是这样吗?”
潘要明一点没有扭扭捏捏,很爽快地承认道:“没错。我们差不多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好学校里去了,这次港岛产生的12个复赛选手,除了1个高中生,2个大学生以外,全都来自我们重点投入的这些好学校。”
张潮没想到对方如此坦率,反而迟疑了一会儿才问道:“我能问问原因吗?”
潘要明道:“百闻不如一见。要不然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原因?”
张潮点点头,把茶水一饮而尽,就跟着潘要明下楼了。坐着车,在港岛狭窄的街道里七扭八拐,半个小时后,就来到一处老旧的大楼下。
张潮抬头一看,大楼名为“新蒲岗工业大厦”,不禁疑惑道:“这是哪里?”
潘要明道:“跟我来。”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张潮乘坐需要自己拉栅栏的电梯,到了5楼。
走出电梯,再拐个弯,就看到一个大房间里密密麻麻排了许多工位,还有些用玻璃墙分割出来的小办公室。潘要明领着张潮来到其中一间办公室门口,里面坐着四五个年龄看着不过20多岁的青年男女,拥挤不堪,不过每个人都在埋头认真工作。
此外最显眼的就是随处堆放的书籍和杂志。
潘要明轻轻敲了门,这些年轻人才惊喜地放下手上的工作,纷纷站起来打招呼道:“潘叔好!”
其中一个带着圆圆眼镜的卷发女生迎了上来,打量了一下张潮,道:“想必这位就是大作家张潮咯!”
潘要明点点头道:“小华,他就是张潮。”又对张潮道:“这是邓小华。这里是刚刚创办文学杂志《字花》的办公室,小华是主编。晓红和骊珠呢?”
邓小华答道:“她们下午都有课,来不了。”又看到张潮好奇地打量办公室,有些羞赧地道:“这里好简陋是不是?我们才刚起步,办公室是和其他公司共享的,我们下午2点到7点办公。”
接着把两人让进了办公室,其他人手忙脚乱地给张潮、潘要明腾出了座位,但是有人就不免只能站到角落里去了。
潘要明不客气地坐下来,张潮却挥挥手表示不用。
潘要明从书堆里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张潮,对他说道:“这是《字花》的创刊号,你看一看。”
张潮接过来,首先封面就吸引了他——一头满眼天真神色的幼鹿,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结着殷红的果子。
翻开杂志,匆匆看了几段文字,张潮才抬起头,惊讶地道:“很先锋的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这是本纯文学杂志?”
邓小华有些骄傲地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们比较喜欢魔幻写实主义和先锋文学,讲究文学的形式。我们希望从包装到内容,都能最快速度地抓住目标读者的心。”
潘要明也开玩笑道:“很年轻的团队,把我们这些老头子主持的《港岛文学》都给‘枪毙’了。”
张潮感慨道:“想不到这么特别的一本杂志,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办起来的。现在销量怎么样?”
邓小华脸一红,道:“创刊号大概卖了600多本,第二期卖了800多本,反响还不错,下一期预计有900本、1000本这样。我们是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张潮翻到封底,看了一眼售价“HK29”,心中默算了一下,再看看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想说什么,却没有开口。
潘要明对张潮道:“是不是觉得很惊讶?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兼职,甚至完全不领薪水。”
张潮忍不住道:“就算不领薪水,每期杂志的印刷费用,作者的稿酬,还有这里的租金……我想象不到这本杂志怎么能维持下去。”
潘要明对邓小华道:“你和张潮解释一下吧。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张潮和你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能理解。”
邓小华这才说道:“其实我们还是依靠港岛艺术发展局的补助来维持。但是艺发局每年的补助也有限,我们《字花》预计可以领到的总额是40-50万。
现在港岛文学杂志给作者的稿费大概是每个字0.25到0.3港币,也就是内地的千字250元到300元。我们《字花》每期的稿费支出大概就在3万左右。
而港岛的印刷费用比内地贵得多……加上其他杂费,还有人工、办公室租金,我们每期的实际成本是8万到9万港币。所以50万港币的补助加销量,只算勉勉强强可以维持。
要是没有补助,《字花》每期要卖到100港币才可以打平成本。但100元一期的文学杂志谁买?”
潘要明道:“艺发局的补助不是那么好拿的。每年都要审核账目,还要看你杂志的销量情况,以及在推动市民文化质素提高上有没有实际行动。
全港每年只有5本文学杂志可以拿到补助,但每一本都很微薄。讲实话,全港岛没有一家文学杂志可以靠销量和广告自给自足。”
邓小华接着道:“为了明年还有补助,我们除了要提高杂志销量,就要尽力多参加或者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包括进入校园做文学宣讲以及写作辅导。
这些都是要写进明年的补助申请里的。”
张潮恍然大悟道:“这就是那个钟伟明说的……”
潘要明点点头道:“钟伟明一个人赤条条无所谓。他已经是个成名作家,现时又做宝石、古董生意,不需要对港岛的文学存续担任何责任。
他把领补助说得那么难听,好像小华他们个个都吃得脑满肠肥。实际上就算领了补助,像《字花》这样的杂志也是艰难求生。你知不知道这里薪水最高的全职行政总监多少钱一个月?1万港币,包含全部。
1万港币在香港够做什么?洗碗工一个月也得2万港币了。如果不是对文学热爱,每晚去便利店上4个小时的班,一个月都不止这个数了。
他来《字花》之前还是其他报纸的资深编辑,硕士学位。今天他不在这里,应该又去跑市场了。”
听到这里张潮还是小震惊了一下。1万港币,在现在的港岛,连一个地段好点带独立卫浴的单身公寓都租不到,却已经是这本杂志固定收入最高的职位了。
原来以为港岛的文学环境再恶劣,至少也有本地这么发达的经济托底,从业人员的收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结果真是突破他的想象了。
张潮相信潘要明没有骗自己,一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信任,二来人家也没有必要,毕竟太容易查证了。
潘要明这时候又对邓小华道:“你们先忙,我和张潮到外面聊聊。”接着就把张潮带出办公室。
两人来到走廊上,潘要明对张潮道:“这就是我们要把资源重点投入到BAND1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比赛,给港岛的文学社团、文学杂志,找找活路。
BAND1学校的学生质素高、底子好,更容易出现好苗子。关键是,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较优,更适合在港岛这个地方走文学道路。
今时不同往日,港岛的文学环境,已经容不得贫家子弟靠写作出人头地了。倪匡当年那样一个人给十家报纸写连载、买楼买车的奇迹不会出现了。
现在的港岛,不要讲严肃文学,就是武侠也没人看了。大家都是看娱乐周刊、看网路。
如果这次港岛的学生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说不定能刺激一下大家,一方面让大家更关注文学;另一方面,也算是《字花》这样的文学杂志、团体对社会有功用的一种证明。”
张潮闻言沉默了。如果说来这里之前,张潮还对潘要明隐瞒情况有一些芥蒂的话,现在他已经在想办法怎么帮着这个老前辈挽回局面了。
潘要明看张潮不说话,于是接着道:“对港岛严肃文学抨击的主要就是几个本土网站。他们的批判“理据”不外乎文学无用论、市场决定文学的存亡论、小众艺术申请资助属于浪费大众资源等等。
邓小华、谢晓红、韩骊珠……这些在抨击者言中骗取“文学综援”的人,实际上是港岛最勇敢最无私的文学建设者。
他们领着微薄的薪金、付出高强度的劳动,成就了一本放在中港台文坛当中都毫不逊色的杂志《字花》。
说实话,我作为他们的叔父辈,很惭愧做不了更多,只能尽量帮点忙,让这些杂志和社团,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张潮点点头道:“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么做毕竟给人留下了把柄。现在整个舆论被钟伟明他们给挟持了,学生们去大陆参加比赛就是‘吃综援’,有违公平。”
潘要明道:“我会尽量做学生和家长们的工作,让他们不要有负担。……”
忽然潘要明的手机响了一下,他掏出来一看,登时眉眼充满了怒色,骂道:“钟伟明这个冚家……”意识到张潮还在身边,又连忙闭了嘴。
张潮忙问怎么了,潘要明把自己手机递给张潮,只见上面是一条图片彩信,打开来是一张报纸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头条标题:
张潮御驾亲征,誓灭港岛本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