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三六九等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852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意外地早回家了,所以就先补上一章)

    来接张潮的年轻人显然不谙普通话,英语也不甚熟练,略聊两句以后就尴尬地闭嘴了,不过态度很好。

    车子在港岛特色的狭窄街道上行驶了十分钟,就来到一家叫做「Books&Talks」的二手书店。

    这家书店前半部分堆满了书籍,五颜六色,一直能垒到天花板,老板是个头发斑白、相貌斯文的中年人,看到张潮到来,微笑地点点头,用英文说道:“徐教授在后面。”

    张潮顺着指引,穿过书堆,在两个如门神般顶天立地的书柜后面,看到了徐子东。原来这间书店的后半部分隔出了一个能坐六七人的小空间,此时已经坐满了人。

    徐子东正在侃侃而谈着什么,看到张潮探进一个脑袋来,就停下了讲话,连忙招呼张潮进来,又让其他人挤了挤,给张潮让出了立足之地。

    徐子东介绍道:“这位呢,就是内地这两年最出名的青年作家,张潮。张潮,这些是港理工这边一些文学爱好者,约我来做一个小小的讲座。

    学校放暑假了,就在这家书店这里。条件一般,地方太小了。”

    张潮笑道:“地方小,氛围好。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挤出这么块地方让大家聚会,那说出的话也算一字千金了。”

    看到张潮这么不见外,大家都笑了起来。

    张潮拉了一张椅子坐了下来,对徐子东道:“徐教授刚刚讲到哪里了?继续,我也想听呢。”

    徐子东道:“那我换普通话讲。”徐子东是上海人,90年代才移居港岛,普通话自然是好的,粤语才是后学的。

    张潮连忙摆手道:“您还是用粤语吧,您粤语应该是‘病毒音’吧?我基本听得懂。”

    一番话说得众人又笑了起来。“病毒音”是港式粤语支持者对官方推行的粤语“正音”的一种蔑称。这种语言学上的争论暂且放在一边,“病毒音”吐字清晰,懒音和错读较少,也没有那么多的俚语和英文词掺杂其中,听和说都更容易一些。此外还得到了TVB和ATV的支持,所以新闻播音都用“病毒音”。

    像徐子东这样的外来高知,学习粤语自然从“病毒音”入门更容易。张潮也差不多,他的“识听不识讲”要排除港式粤语大量俚语和外来语夹杂的表达。

    徐子东闻言就继续讲下去:“……夏志清认为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作家们太沉迷于‘感时忧国’,影响了作品的文学性。实际上这是一个后来者,对当时文人的一种苛求。

    夏志清虽然也生于20年代,历经过军阀内战、日本入侵,但是他家境优渥,其实距离那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比较远,能比较悠哉游哉地研究文学。

    所以他比较推崇张爱玲,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种生活背景上的相似。当然,这也造成了他自己的争议。所以,这提醒我们,看文学史,要更重视史料和研究方法方面,作者的观点反而次之。

    鲁迅就看出在弱小民族的文学当中,有中国作家最有用、最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喜欢波兰文学、北欧文学,却从来不翻译美国和法国的文学……”

    讲座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徐子东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几个文学爱好者就散了。

    不过徐子东特地招呼坐在最后面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道:“嘉翰,你留一下。”

    张潮心中微微一动,想到这次港岛的复赛名单当中,就有一个名字叫做“林嘉翰”,难道就是他?

    很快,小房间里就只剩下张潮、徐子东,以及叫“嘉翰”的年轻人。

    张潮没有着急问,而是先和徐子东聊了起来:“想不到您已经是岭院中文系的系主任了,还会来讲这样的小讲座。”

    徐子东自嘲地笑道:“港岛这个地方文学土壤太稀薄了,我们这些搞中文的如果还一直高高在上,那能长出来的苗子就更少了。所以一定要有广种薄收的觉悟。现在这些小团体有邀请我,我只要有空,一般都会来讲。”

    张潮疑惑道:“我也算从小看港岛电影、听港岛音乐长大的,按理说这么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这么发达,市民的审美高度多元和层次化,应该不至于如此啊?”

    徐子东道:“你小时候看的那些呢,是即食文化,或者叫快餐文化,是港岛的主流文化。因为这边的生存压力太大了……”

    两人聊了一会儿,徐子东才介绍道:“这个小伙子叫林嘉翰,今年才18岁,上中五,相当于内地的高三。今年他参加你们的作文大赛,进复赛了。”

    林嘉翰站起来向张潮鞠了个躬,用比较生硬但是还算流畅的普通话道:“张先生好,很荣幸见到您。”

    张潮连忙站起来回礼道:“千万别客气,我也大不了你几岁。我记得你的初赛文章叫做《捕捉女王》?讲一群学生在学校仓库里找到97后被封存的女王画像的故事——写得很有意思。”港澳台的复赛选手一共只有22个,张潮能记得作品名字不奇怪。

    不过林嘉翰显然很意外,感动得连连点头,眼里的光芒都多了一些。

    徐子东道:“嘉翰呢,在一所BAND 2C中学里读书——这是港岛中学的分级,BAND 2C代表只有8%左右的学生能考入大学,只比最差的BAND3学校好一点。

    但是他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也在港岛学生作文比赛里拿过名次。我注意到他,是去年有一次他翘课来听我的讲座,还在现场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当时回答的不很好,就给和他留了联系方式。

    后来我把那个问题弄清楚了,重新把答案发给他,这样一来二去就熟悉了。嘉翰,你说说你参加‘新理念作文大赛’的过程和见闻。”

    林嘉翰看了一眼张潮,有些为难地道:“都……都讲吗?”

    徐子东道:“你尽管讲,张潮来港岛就是想听真实的情况。”

    林嘉翰闻言整理了一下思绪,才道:“其实‘新理念作文大赛’港岛学生能参加,我去年看新闻就知了。虽然很心动想要参赛,但是一方面觉得和几万人竞争很难;另一方面又觉得万一进复赛了,到大陆参赛可能又好大笔开支……

    后来是徐教授反复鼓励我,我才下定决心参加。但是呢,这个比赛在我们学校知名度好低,好多同学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比赛。但是我问在作文比赛认识的其他学校学生,却不都是这样。

    像BAND1学校基本都有比赛的相关宣传,还有知名的文学社团请作家到学校里辅导学生参赛。而BAND2的学校,靠前的那几所都没有海报贴。”

    张潮追问道:“你说他们请文学社团和作家辅导学生参赛,是怎么一种形式?”

    林嘉翰道:“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那些学生也不肯多说。但是据说是每个同学都写了好多篇文章,然后让那些作家来帮他们挑咯。”

    张潮沉默了一会儿,接着问道:“还有其他吗?”

    林嘉翰道:“还有据说有文学社团承诺,拿了奖回来就会报销交通和住宿费用咯。其他我都不知那么多,不敢乱讲。”

    张潮和徐子东对视了一下,徐子东对林嘉翰道:“嘉翰,你可以先回去了,我和张生还有话讲。”

    林嘉翰“哦”了一声,站了起来,收拾了一下背包,就离开了。神情颇为落寞,没有了初见张潮时的兴奋。

    徐子东看林嘉翰走远,对张潮道:“其实他说的辅导,我也参与了。”

    张潮并不意外,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徐子东接着道:“实际情况比嘉翰说得还要严重一点,有些学校举行了变相的初选。我一不小心,做了其中一个学校的评委。

    结果结束以后才告诉我,获胜的那个学校会安排做‘特训’。”

    张潮道:“您完全可以不告诉我这些——钟伟明说的是真的?您也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徐子东道:“这里面的内情很复杂。钟伟明讲的既有道理,但也有立场上的局限。大赛港岛组委会的做法,乍看之下对大部分学校不公平,对嘉翰这样的学生更不公平,但是也有它的苦衷。

    甚至在某个层面上,组委会这么做,对‘新理念作文大赛’在港岛地区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更有好处。但是我还是觉得违背了文学的初衷。”

    张潮还待说什么,只听外面传来爽朗的笑声:“哎呀,你们太会找地方了!我转了两圈才找到这里。”

    一看来人,张潮和徐子东都默契地闭上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