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神对手VS猪队友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5133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不一会儿,张潮和其他人也都来到了演播厅。一力推动“代笔门”的几个人虽然在网络上对张潮剑拔弩张,但此刻面对面,却显得尴尬,反而是张潮从容很多,一一和他们打了招呼。

    不过方老师、土摩托等人显然也多是第一次见面,彼此之间的尴尬并不比面对张潮时更少。

    主持人汪玲玲也来到了现场,和所有嘉宾都打了招呼。她主持过多个文化、综艺类节目,最有名的便是《综艺大观》和《第十放映室》。

    现场的编导和张潮、方老师等人交代了上场的走位和直播的流程以后,就让台里的化妆师给几人上个简单的电视妆,又给他们胸口别上姓名牌、领口夹上无线麦,就算准备就绪了。

    方老师看着场上的椅子,几次欲言又止。自己这次为了显示“单刀赴会”的勇气,特意交代不让司马北跟着;没想到在现场,“单刀赴会”的人却成了张潮了。

    “临时加塞”的莲岳、土摩托、平克等人,虽然他也有所耳闻,但是见面却还是第一次。双方在张潮“代笔门”事件中的立场一致,却没有事先沟通过。

    无论是彼此的熟悉程度,还是现场的氛围也都不允许他们多聊。他心中一直隐隐萦绕着的不安感,此刻被放大了,但是选择临阵退缩,又不是他的性格能容忍的。

    2006年7月15日,星期六,早上11:00,CCTV10《人物故事》栏目特别直播“走近作家张潮,解开成名之迷”正式开始了。

    主持人汪玲玲在做了简短的开场白以后,就介绍起现场的嘉宾;被点到名字的嘉宾一一起身,向观众致意,只不过张潮这边就显得格外形单影只:

    “坐在我左手边,只有一个人的,就是最近这场风波的核心人物,青年作家张潮。”

    台下掌声如雷。

    “坐在我右手边的,分别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博士、科普作家方老师……自由撰稿人莲岳……传媒人平克……专栏作家土摩托……记者南风……作家常平……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刘钰女士。”

    台下掌声稀稀落落。

    电视机前的不少观众都皱起了眉头。一位天津大爷本来要去狮子林桥跳水,硬是被孙女拉着一起看直播,这一开场他就对孙女道:“介不是欺负小孩儿嘛?一帮几十岁的人,还要不要点脸了!”

    而张潮书迷最多的粤省,不少年轻人都摔了手里的遥控,和同伴一起骂道:“丢雷……冚家……”

    就连被请到现场的观众都有点小小的骚动,但好歹有编导控场,倒不至于在方老师这边人起身的时候喝倒彩。

    方老师心里一阵烦闷,不豫之色已经挂相了;而张潮无喜无悲、面若平潮。

    这是他反击的第一步——“强弱易势。”

    对围观者来说,同情“弱者”是一种普遍心理。方老师之所以能打假一打一个准,一方面是对方确实是“假”;另一方面,是他始终揪准了那些在学术界位高权重的人打。

    他把自己塑造成一心打假的“独行侠”,并且一直在“螳臂当车”。那么在旁观者看来,他是以渺小的个体挑战巨人,自然带有一种悲壮的意味。这种“以弱击强”的形象,为他在舆论上赢得了极大的宽容度。

    方老师对今天CCTV直播的预想也是他一个人挑翻张潮在内的国内中坚作家群。结果现场一看,反过来了,是张潮一个20出头的青年,独自面对他们所有人的攻击。

    所以现场的张潮看似是“弱势”的一方,但在大众舆论上,其实“强”得可怕。

    不过现在对方老师来说,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主持人汪玲玲介绍完嘉宾后,并没有多做煽情,而是很干脆地就把舞台让给了他们。她把先发言的机会给了张潮,问道:“张潮同学,对于网络上的种种质疑,你有没有什么想澄清的?”

    张潮微笑道:“那太多了,我怕等我澄清完,节目都快结束了,对面几位老师都讲不了几句话,这央视演播大厅不白来了吗?所以我还是想先请对面的方老师,还有其他几位老师

    ——对不起,你们人太多了,我记不住名字——先说说你们最主要的质疑点是什么?既方便排序,也方便合并同类项,给观众们节省时间。”

    张潮说完,坐在方老师左侧的莲岳就面色不快起来,但奈何主持人汪玲玲转过来先问了方老师:“方老师,既然张潮同学这么说了,那您先来讲讲看。”

    方老师显然没有注意到从身旁和身后射来的几束不友好的目光——当然,注意到了他也不会在乎——他用他那特有的嗓音问道:“你现在也只有21岁,怎么能写出像《少年如你》《蜗居》这样成熟的作品?特别是《蜗居》,完全超出了你的阅历范围。天才也是有成熟的过程,哪怕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也要去菩提祖师那里学习道法后才有本事大闹天宫。”

    不得不说,不管方老师人品和立场如何,他粗糙暗哑低沉偶尔还幽咽不清的声线实在太有戏剧效果了,没有听过他声音的观众都被吓了一跳,加上三角眼、秃脑门和过于方正的颌角线——这放哪部电影电视剧里,都是妥妥的反派。

    准备去跳水的天津大爷彻底不想走了,看着电视里方老师拍着大腿就骂道:“介你嘛一看就不是个好人!”

    许多看过周星驰电影的观众,不约而同想到了《九品芝麻官》里贪官三堂会审戚秦氏的场景。

    张潮含笑点头道:“方老师提出了一个关键质疑,其他几位有没有你们认为更重要的质疑点?如果没有,我就先回答方老师的问题了。”

    “慢着,我有!”开口的正是莲岳。

    主持人汪玲玲忙道:“看来莲岳老师有不同意见,请讲。”

    他有点负气地道:“大家好,我是莲岳,也是中国质疑张潮‘代笔’第一人,我在心浪的博客请大家多关注,我每个星期都会更新……”

    汪玲玲不高兴了,连忙打断道:“莲岳老师,还请您直接一点。”

    莲岳意识到自己被方老师受到的“礼遇”气糊涂了,连忙收敛话题道:“……我认为张潮最先应该回应的是,他一个住校的高三学生,怎么能多次在深夜更新文章。那个时间段,他应该在寝室睡觉才对!这是常识!”

    张潮同样含笑点头道:“莲岳老师的这个质疑也很有力度,我到底该先回答哪一个呢——其他老师没有了吗?”

    “我也有!”坐在“质疑方”第二排唯一的女性刘钰开口了,不等汪玲玲讲话,她就开口道:“张潮,你不觉得你应该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成绩一下降、写作就出名了么?你和你父亲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句话问的现场哄堂大笑,张潮也无奈地道:“最后这个问题我必须优先回答——我和我父亲是父子关系。咱们这是CCTV直播,不带这样讲伦理哏的。”

    刘钰闹了个大红脸,不过还是强硬地道:“你知道我说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父亲是不是给你代笔了!”

    张潮回答得很干脆,就两个字“没有”。不等刘钰继续发问,其他几人就急匆匆地开始抢夺起发言权来——

    “你说没有就没有?你怎么证明?”

    “张潮,你先说说你上燕大、燕师大,同时读本科和硕士两个学位,这么荒谬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你这算什么质疑?他那是有部委文件的,虽然是80年代发的,那也是有法律效力的——我想问的是,你还写了一个话剧《窝头会馆》,虽然知名度没有其他作品高,但对老BJ的味道还原得非常纯正。你一个福海人,不是你爸代笔,怎么写得出这种剧本?”

    “他是福海人,他爸不也是福海人?你这叫什么问题。看我的——张潮,你的创作速度太快了,我统计了一下,两年多时间你已经写了100多万字,而你老师于华十年都憋不出50万字来——我合理怀疑你不仅有代笔,而且是代笔团队!”

    “代笔团队?你这想象力也太丰富了,给他代笔的要有他爸爸以外的其他人,早就跳出来承认了,名利双收啊!”

    “给他代笔的要都是他的亲戚呢?比如他妈妈,他叔叔,他舅舅……这是一个造假家族啊!”

    “别丢人现眼了,还造假家族。你搁这写科幻呢?”

    “你说的就有理?你不丢人现眼?高中生半夜溜出去网吧上网很奇怪吗?不信你今天晚上就去网吧瞅一眼,乌央乌央的都是半大小子,你敢保证里面就没有高三学生?”

    “可拉倒吧!你们都听我说……”

    “凭什么听你说?你老几啊?”

    “我中国质疑张潮‘第一人’啊!没有我那篇文章,你们今天能上CCTV?”

    ……

    几人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几乎就是在现场吵了起来。尤其是其中没有上电视节目经验的撰稿人、作家,几乎忘了这是在直播。

    主持人汪玲玲哪见过这种场面,几次向现场的导演眼神询问要不要由她来控制一下场面——导演只是一摆手,表示你不要多事,然后继续指挥摄像机对准方老师这边,偶尔把镜头切换到张潮。

    方老师是唯一没有参与争吵的人,只是脸色铁青;而张潮则是一脸无奈,似乎没有预想到这个局面的出现。

    这是张潮反击的第二步——“稀释话语权”。

    让莲岳、土摩托等人前来是他给节目导演出的主意,并且“善意”地提醒节目组,一定要告诉这些额外受邀的嘉宾,不要向媒体透露消息,否则方老师一不乐意退出,那直播可就黄了。

    导演一听可太有道理了,光是张潮和方老师两个人对喷有什么意思?来一群人和张潮对喷收视率才有保障嘛!果然这些嘉宾吵起来以后,收视率蹭蹭蹭往上涨。

    普通采访、专题采访、录播节目、现场直播,影响力是有区别的。这些嘉宾都是吃传播这碗饭的,一听能上CCTV的直播,哪里还会向外界透露一星半点,都是到了现场才知道自己不是方老师的唯一伴侣,内心不免生出了怨怼。

    可对方老师来说,这些人一来,彼此又不熟悉,还特别会抢话,一下子就摊薄了自己的发言时间,也稀释了自己的观点密度。

    关键他们还内讧起来。方老师此刻耳边闹哄哄的,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当然,现场吵架也是要有限度,导演指挥主持人汪玲玲,精确在几人翻脸之前截停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各位,各位,先听我说一句好吗?”

    主持人讲话还是有份量的,几人气呼呼地陆续闭上了嘴。汪玲玲道:“我们是现场直播,大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有不同意见可以好好商量。”

    这时记者南风说话了,在电视台跑过多年现场的他最先反应过来,对众人道:“主持人说的对,大家保持风度、保持风度。还有,不要上了张潮的当,我们要是吵起架来没完没了,他就不就得便宜了吗?……”

    没等南风把话说完,张潮就接过来道:“各位老师误会了,其实我特别想好好回答各位老师的问题。既然刚刚各位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那么能不能由我来总结一下各位问题的共同点——你们都相信我有一个藏在幕后的‘代笔者’或者‘代笔集团’,我的作品是由他或者他们创作的,所以我必须证明我的作品是由我自己创作的是吗?”

    坐在张潮对面的七人互相交流了一下眼神,除了方老师,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唯独方老师本能地觉得不对劲,但是一时半会又说不出来——这种感觉自从他对上张潮以后,已经有过多次了,感受只能讲糟糕极了,就像蒙着行走在地雷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到一颗。

    但是其他人是不想等方老师点头的,莲岳马上开口道:“是的,你必须证明那些作品是由你自己创作的。”

    张潮点点头,不急不缓地说道:“我也同意方老师、莲岳老师以及各位的看法。不过我想请问各位,一个作家,应该如何证明作品是由自己创作完成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换一种说法,我要拿出什么东西来证明这些作品是我自己创作的?”

    其实当张潮问完第一句话的时候,方老师就敏锐地察觉到他要干什么的,但是没等方老师开口,张潮就把后面的两个问题抛出来了。

    看到问完问题的张潮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方老师脑子一懵——坏了,被张潮偷换概念了。

    是的,这就是张潮的第三步反击——“偷换概念”。当然,这里用“偷”不太准确,因为张潮是光明正大征得对方同意以后,把“证明你爸爸不是你的代笔”,换成了“证明你的作品是你自己写的。”

    证明“我没做”和证明“我做了”之间的难度差距,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关键张潮还击中了之前绝大部分人的盲区——凭什么莲岳、方老师可以只提出质疑让张潮自证,而不将自证成立的标准一并提供?

    这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作家创作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具有高度的隐私性,只能凭作者的自觉和读者的信任,自证难度极高,近乎于不可能。

    但当张潮把这个问题抛给方老师、莲岳等人以后,他们陷入了两难——如果说“不能自证”,那前面的质疑自然就成了笑话;如果说出“如何自证”,那标准是否能被大众接受是一回事,至少张潮就可以按图索骥来提供“证据”了。

    当然,他们也可以说“你先自证再说,成不成立由我们判断,标准不能告诉你”——估计没有一个敢说出这么不要脸的话。

    这三步走完,张潮内心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前面的“强弱易势”是为了让把方老师和其他几人捆绑成一个意见表达上的整体;“稀释话语权”,是让方老师个人没有机会形成对张潮的连续追问;最后的“偷换概念”,则是利用对方对直播影响力的渴求制造分歧,打乱几人的思路,用其他六个人的意见把方老师一个人裹挟走。

    如果是方老师自己,那肯定不会给张潮这个机会,一定会死揪着“父亲代笔、父子相隐”这个逻辑和其他细节持续追问,那张潮就只会陷入无限自证的被动局面当中。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即使事理和逻辑上说得通,因为太罕见,也会被认为是一种狡辩。

    到时候真就成了“信者恒信、疑者恒疑”的筛粉行为了!

    而且张潮这次不仅是要证明自己,而且要把所有脏水都甩干净!

    所以张潮从媒体喊话问方老师自己能不能多请几个人开始,就是要给他安排一群猪队友,避免出现自己和方老师一对一的局面。

    而莲岳等人也不蠢,看到张潮如释重负的表情以及方老师黑得像锅底的脸色,立刻反应过来了,一时间都陷入了慌张和沉默。

    当着CCTV10直播的镜头,把刚刚说出去的话吃回去,他们还没有那个勇气。

    还是方老师比较沉着,知道这时候不能长时间冷场,思考了片刻就开口道:“作家自证虽然难,但是并非没有办法。比如有些作家有亲笔写的手稿,还有作品总是有各种‘创作痕迹’的,比如各种增删修改。

    只要作品是自己写的,那他一定能如数家珍地把这些地方都指出来。怎么样,你有这样的证据吗?”

    (两章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