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墙倒众人推VS墙倒众人扶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383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这是真的吗?”是方老师一贯的“起手式”。

    每当遇到各种事关“真假”的新闻事件,方老师一般都不急着出手。而是等有符合他倾向的文章出现以后,他转载时加上这么一句话,既表达了态度,又留有余地。

    一旦事情发生“反转”,能证明他的揣测是错,那他也可以说自己只是“怀疑”,并且迅速删博当事情没发生过。主打一个灵活。

    但如果他决定亲自下场,那往往和对手在舆论缠斗上将会“不死不休”。和白晔等文坛老官僚相比,被“真理代言人”方老师缠上,要么堕入深渊,要么涅槃重生。

    很快,事态的发展就超过了张潮的预计。

    在他看到方老师转发莲岳博客的第二天,网络媒体和博客平台上,又多了数十篇指名道姓质疑张潮是其父亲“制造”的新闻和文章,标题都比较惊悚——

    《从“青年作家”到“造假青年”,张潮深陷代笔泥潭》

    《“人造张潮”背后折射的是“全民无知”时代的到来》

    《从风光大秀到风光大葬,张潮到底走错了哪一步?》

    《“午夜潮汐”的真相原来是“无耻抄袭”?》

    《审判张潮,刻不容缓!》

    ……

    一个叫做“云飞”的专栏作者对记者表示,自己可以用20万作为赌注,只要张潮肯在他的监督下,在他布置的“独立环境”中,完成一篇由他命题的文章,他就相信张潮不是代笔,并输给张潮20万。

    若是张潮不应战,那就是证明自己是代笔。

    这则新闻,自然也得到了广泛的转载。记者们这两天自然要把张潮的电话打爆了,但是始终没有寻到张潮的踪迹,更不要说得到他的只言片语。

    这下质疑的声音更大了。不少报纸都开始跟进报道此事,有些之前还和张潮关系不错,但也都表示一种审慎的怀疑。因为此刻如果不跟进,就有替张潮站台背书的意味。

    比媒体更喧嚣的是各种网络论坛,关于张潮是否是其父亲代笔的帖子几乎开始刷屏了。天崖、榕树上、东祠胡同、狗扑……这些帖子的讨论串动辄就是几百楼。

    【你说张潮写不出来那些,那他爹就能写出来吗?】

    【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张潮可以在读高三的时候半夜发文章?】

    【他就不能去网吧吗?等同学都睡着以后,他一个人溜去网吧包夜不可以吗?】

    【笑话,听说过去网吧聊QQ的、打劲舞团的、打沙巴克城的、刷墨菲斯托的、看小电影的……没听说过去网吧通宵写文章的。】

    【我们家张潮就这么热爱文学,怎么了,你不服?你证明一下他去网吧不是写文章啊!】

    【就算他去网吧是写文章的,那怎么解释其他的疑问?】

    【当你不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的解释在你眼里都是狡辩;当你相信一件事的时候,所有的质疑在你眼里都是钻牛角尖。】

    【张潮里的少年气是装不出来的,你能相信他爹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能写出《你的名字》这样的作品吗?】

    【诶,这恰恰就是破绽。你们不觉得《你的名字》和张潮其他作品的风格差异极大吗?而且从文学性来说,也远远不如《少年的巴比伦》《少年如你》《蜗居》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你这么说就通了!这些作品里,大概只有《你的名字》是张潮自己写的,所以水平最差,风格相差最远,其他都是他爸爸代笔的。】

    【谁说《你的名字》水平差的?这本明明就是张潮最优秀的作品好不好!】

    ……

    虽然大部分人还是不太相信“父亲代笔”这个离谱的猜测,但是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了,如果张潮不能很好地回应质疑,那么这颗种子就会长成苍天大树。

    张潮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只更新了一句话:距离《青春派·大观》第一期试发行还有7天,敬请期待!

    实际上他这段时间确实顾不上回应这些质疑,因为新杂志的发行比他个人的毁誉更重要。张潮虽然没有为这本杂志撰写新或者新散文,但是这其中凝聚的是半年来几十个作者的心血。

    双学涛、马伯慵等人是经常看着张潮在公司里随便找个人不在的空桌子就开始见缝插针地码字的,所以对代笔质疑不屑一顾,同时也好奇一向“好斗”的张潮,为什么会保持沉默。

    张潮只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别着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但张潮不着急,有的是人替他着急。

    首先着急的是邢思媛。美国暑假放的早,她这时候已经在燕京了,每天都在埋头苦写自己的第一部,奈何创作经验有限,所以进度比较慢,大概要到9月份才能完成初稿。

    当张潮陷入这场危机时,邢思媛用“柒公子”的账号发了一条博客——《200万悬赏,有本事来拿!》

    博客中表达了对张潮的支持,并且晒出了满满一桌子的现金,告诉所有人,如果有“代笔”的切实证据,那就上门拿走。

    然后是张潮在鲁院、燕大、燕师大的那些老师们。如果张潮被“打假”,那这三所院校成什么了?

    第一个坐不住的当然是于华。张潮之前的作品和他没关系,毕业作品《刑警荣耀》那是实打实从构思阶段就和他反复沟通过,要于华相信张潮是他父亲的“代笔”,还不如让他相信默言比他早得诺贝尔文学奖。

    过去没有博客的于华,很快注册了一个,当天就上传了一篇文章《张潮与他的文学世界》,详细讲了张潮在作家班两年以来的学习经历,以及毕业作品创作时两人的几次讨论。

    第二个坐不住的是孔磬冬。他倒是早有博客,并且以嬉笑怒骂的态度赢得了不少粉丝。他也写了一篇文章《劝君多读书》,从阅读和文学创作的角度,解释了张潮作品风格、题材多变的原因。

    并且犀利地指出,张潮不愿意呆在舒适区里做个“单纯”的畅销书作家,而是一直挑战新领域,这才是一个年轻作家应有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三个坐不住的是燕师大的刘涌教授,他刚刚给张潮做了毕业作品评议,对张潮的表现很满意。作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权威之一,他也不相信代笔这种无稽之谈。

    他专门接受了《青年报》记者采访,表示每个个性独特的作家的作品都有明显的“创作指纹”,无论题材如何变化,这种“创作指纹”都显示着他的年龄、阅读积累和写作习惯。

    张潮的作品虽然在题材上具有“跳跃性”,但是“创作指纹”却是一贯统一的,也符合年轻人写作的特点。说是他父亲的代笔,纯属无中生有。

    ……

    “你自己还不出手?”曹文宣把张潮叫来了办公室,指着最近支持他的各种文章、报道问道。

    张潮笑着说:“最大的那条鱼还没有钓出来,我现在出手,不是便宜了某些人吗?”

    曹文宣疑惑道:“这背后还有人?这质疑的还不够多吗?”

    张潮摇摇头道:“多乎哉?不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