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人红是非多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2281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随着燕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答辩的结束,张潮也迎来了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的毕业作品评议。
燕大毕业答辩虽然最后搞了一出直播大戏,但是整体上难度不高,焦点也只是张潮一个人,其他同学都是正常走流程。
燕师大就不一样了,“作家研究生班”里除了张潮还有其他颇惹人关注的“活宝”。其中受争议比较多的是云南作家、诗人雷平洋。
2005年的10月份,他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带有强烈实验性质的诗歌《澜沧江在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这首诗的内容大致如下:
【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
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
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
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
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
…………
又南流48公里,澜沧江这条
一意向南的流水,流至火烧关
完成了在兰坪县境内130公里的流淌
向南流入了大理州云龙县】
全诗除了开头和结尾,就是按照标题所示,将“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按地理方位描述罗列了一遍。
据说这是雷平洋从《山海经》描写地理的体例得到启发写下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重视。
这首诗发表以后很快就引起了不少讨论,还有人把它贴到了几个著名的论坛上,大家纷纷表是看不懂并大受震撼,同时更坐实了现代诗会按回车键就能写,并命名为“平洋体”。
只不过张潮那时候在美国参加IWP,对这个小风波既不知道,更没有参与。
所以当于华把雷平洋的这首诗放在张潮面前以后,张潮也是一脸懵懂,问道:“老雷这是写了个啥?这明显是首实验诗嘛,他写散文又不这样。”
现代诗诗人急于挣脱既有文字规则的桎梏,去探索语言更深层次的秘密,因此常有此类“怪诗”产生,对于于华或者张潮来说是“见怪不怪”。
其实这些诗人“正常”的时候,多数诗是符合大家对“诗”或者“现代诗”的预期的。比如雷平洋的这首诗:
【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它省
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ZT市
因为其它市我都不爱;我只爱ZT市的土城乡
因为其它乡我都不爱……shijian
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
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
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
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这样的表达或者可以让他获取世俗的赞美,却无法满足其对诗歌的野心。
张潮叹了口气道:“他交了一个什么毕业作品给您?”
于华道:“别提了,他蹲点体验生活不是去了小兴安岭的林场吗,回来就写长诗,好几十页,一千多行,我都看晕了。”
张潮道:“那让外界看了,不是争议更大了?”
于华皱着眉头道:“所以去年就有记者说,今年要看咱们的好戏。”
张潮道:“好戏?”
于华解释道:“去年雷平洋这首《三十三条支流》惹出来的风波,最后的媒体定调是‘当代的文学创作已经脱离了群众,进入了故弄玄虚和装神弄鬼的死胡同’。
我看了你们今年交上来的毕业作品,不仅你和他,还有好几个同学都选择了比较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确实和大众的审美趣味有落差。
其实今年3月份、4月份我就犹豫要不要提醒你们尽量写点大家容易懂的,但是想想看还是不干涉你们的创作了,尽量保证你们作品的纯粹性。但是这次你在燕大的答辩直播,顺带也让一些媒体记者开始聚焦我们的毕业作品评议。
要知道,我们2年前重开‘作家研究生班’的时候就公开承诺过,这些作品不仅会会接受专业评判,而且还要公开发表,向社会大众交一份答卷。
但是现在……你看看这份报纸吧,昨天的。”
说罢,把一份《花城晚报》翻开来,递给张潮。张潮接过来一看,只见一则报道占据了小半个版面——
《“回车键诗人”即将毕业,燕师大究竟在培养什么作家?》
【据悉,在今年6月份,燕师大“作家研究生班”即将迎来恢复办学以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这批毕业生当中,既有备受读者欢迎的青年作家张潮,但也有颇让读者“费解”的学员,例如被网友成为“回车键诗人”的雷平洋……】
【艺术可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如果艺术家因此觉得可以高于普罗大众,那不仅是一种可怕的错觉,更是一种道德上的堕落……】
【群众不是群氓,我们既有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也有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式,不仅是对“作家”“诗人”这些光荣称呼的侮辱,也是对燕师大这所高等学府的轻蔑……】
【我们欣喜地看到年轻的张潮,不仅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为我们奉献一部又一部精彩的作品;而且以其年轻、清新的个人形象,冲在振兴文学事业的第一线……】
【但是张潮的那些“老大哥”“老大姐”们,是不是还沉浸在20年前的幻梦里,把“纯文学”“严肃文学”当成拒读者于千里之外的借口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然,也许我们不该苛求“作家研究生班”就必须硕果累累。我想,只有一个“张潮”,也算一个合格甚良好的成绩吧。】
【只是希望我们的“作家研究生”们,写作是多用心,少用回车键!】
“这就是在挑拨离间,要把我放火上烤啊!”张潮愤怒地把报纸拍在桌面上,问道:“于老师,写这篇报道的‘观海’是谁的笔名?看文风应该是个煽风点火的惯犯!”
于华道:“这谁知道——哪个报纸不养一批这种‘惯犯’。媒体嘛,有新闻要抢,没有新闻就自己制造新闻也要抢。就算查出来了,这文章也登了、报纸也发了,还能收回来不成?”
《花城晚报》虽然是地方性报纸,但是影响力不小,这么指名道姓地褒贬,更是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于华对张潮道:“我原本以为去年闹过一阵,事情就过去了,没想到现在真被翻出来了。本来我找你是想商量商量,怎么让我们这届‘作家研究生版’也有个漂亮的收尾。
没想到火烧到你身上了……现在还是想想怎么灭火吧。”
张潮真是无奈了,人说人红是非多,自己这是非,也忒多了吧!
(争取再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