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要的,就是外地人!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201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邢思媛的“家宴”结束后,除了张潮,其他人都有些恍恍惚惚,还沉浸在他的“人设论”里。

    靠“人设”和作品的高度统一来促成作品的大卖,不算什么新鲜事。近些年的韩涵、小四很大程度上都是走这个路线。

    但是这两人的人设其实还基本算“真实”——韩涵确实颇为叛逆,而小四也确实虚荣。

    邢思媛不同,除了生活奢侈以外,她基本是个傻白甜的大小姐,被她爹保护得很好,所以对人没有什么机心。她一时兴起飞来飞去地也不是为了向谁炫耀,纯粹就是太有钱了,生活习惯如此。

    这种性格日常相处还行,但是放在图书市场上,只能招人恨了。所以她不能是“傻白甜”,而应该兼有高冷、神秘、松弛感、奢华感……

    并且在《狂宠美娇娘:我的男友不好惹》这本书上市之初,不能让人把博主与作者两重身份联系在一起,而要在引起一定争议的时候,再让二者合一。

    同时要尽量保持邢思媛真实身份的神秘感,能多久就多久……

    其实营销作家真实身份神秘感的例子,国内也有。那就是前段时间刚拍了电视剧的《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名为《天道》。

    原本男主角丁元英的出演者王志玟,在张潮重生后,误打误撞被《悬崖》提前签了,结果和《悬崖》的原男主出演者张嘉益来了个互相交换。

    的作者笔名为“豆豆”,其真实身份一直存疑,网络上甚至找不到一张她的真实照片。

    根据传言,“豆豆”真名李雪,高中学历,油田工人出身,凭借《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三部作品爆火以后,就中断了创作生涯,“退隐江湖”。

    而根据她唯一一段采访内容得知,她之所以能在作品中大量叙写远超其生活、工作经验的内容,主要是受一个叫“李红英”的朋友影响。

    这个“李红英”1990年就到欧洲定居了,此后不断寄给豆豆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回国都给她讲述一些她所陌生的社会见闻和生活状态。

    张潮一直觉得无论是“豆豆”,还是“李红英”,应该都是某个成熟作家的马甲。高中学历的油田工人会写不离奇,离奇的是只写了三部就收手了。

    要知道成为作家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极强的表达欲。这种表达欲绝大部分情况下,会在作品畅销后因为得到正反馈而不断强化,极难被完全满足。

    即使是被谣传为一生只写了《麦田的守望者》一部作品的塞林格,实际上在成名前后,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20多年,从1940年代初贯穿到1960年代初,包括许多短篇和两个中篇集。

    甚至还在1999年突然出版了长篇《哈普沃兹16,1924》。

    张潮要维持邢思媛的神秘感,某种程度上也是不确定她这种依靠一起兴起开启的创作生涯能维持多久,目前来看写完第一部应该问题不大,但是有没有第二部、第三部,就不好说了。

    万一她不想写了,只要还维持着这种神秘感,也能让她有个体面的退场。

    接下来的日子,张潮的生活进入了难得的平静期。他终于能潜心创作自己的论文和了。“午夜潮汐”接下来的工作已经都安排完毕,静待花开即可。

    时间一晃就到了5月份。劳动节假期刚过,张潮就接到了山西驻京办王寿国的电话:“张同学,我把你提的计划向省里领导汇报了,领导们一听‘三晋风流’这个名字,都很感兴趣。

    不过你需要拿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行,不然经费是批不下来的。”

    张潮应付了一会儿就挂了电话。他看着电脑里已经写了一大半的《刑警荣耀》,把之前的构思又过了一遍腹稿,然后把未完成的打印了出来,就开车直奔燕师大而去。

    来燕师大,自然是找自己的班主任于华。于华一见他手里厚厚的一叠纸,嘴角的弧线根本就压不住。

    认真看完张潮的稿子以后,于华沉思良久,才道:“我这几年已经不太用这种繁复的手法创作了,所以这方面我没有什么好建议给你。

    但是在的内核上,我认为还有值得探讨的部分。我们之前聊过,程队长在寻找逃犯,也是在寻找自己。那么,寻找的是自己的什么呢?

    一个正常人的精神世界是高度统一的,但遇到重大变故的时候,这个统一的世界就会被砸碎。有些碎片,通过内省、反思、忍耐、屈从……可以被重拾、被消化、被重塑。

    但有些碎片,则是在他寻找的过程当中,有意或无意间,偶尔拾的。这是属于他的精神碎片,但真的就能拼回去吗?或者,他真的愿意拼回去吗?……”

    张潮听着于华的讲述,忽然道:“您的意思是——‘忒修斯之船’?”

    于华道:“有点像,但又不全是,不过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悖论来探讨。一个‘忒修斯之船’的船员,无意中捡到了一片被替换下来的重要零件,他该怎么办?

    禅宗也有类似的思考,用一个火把引燃下一个火把,火还是原来的火吗?”

    ……

    两人探讨越来越深入,一开始是于华讲的多,后来又是张潮在滔滔不绝。一直到天色将晚,两人才结束。

    于华对张潮的教育,巧妙就巧妙在只引起思考,却不下任何定论,由张潮自己去探索和决定。这样既不会干扰张潮作为作家的独立思考,又能帮助张潮在里开拓出更幽微、更深邃的境界。

    眼见天黑,张潮道:“于老师,晚上没别的事的话,我请你吃个饭吧。”

    于华想了想,晚上确实没有安排,就同意了。

    张潮知道于华是浙江人,所以特意选了个在燕京少见的江浙菜馆子,点了除了“西湖醋鱼”以外的好几道江浙名菜。两人一边吃,张潮一边把“三晋风流”这事给大概说了一遍。

    于华赞道:“你的想法不错,作家和地域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互相成就的。山西文坛确实沉寂得太久了,如果能借此把年轻一辈的作者推向大众,那确实功德无量。”

    张潮笑道:“要想‘功德无量’,还少了东风。我刚刚说的这些作家,作品都不错,但是确实缺乏全国性的知名度,只靠我一个人,怕是带不动。”

    于华疑惑道:“你是说……”

    张潮道:“我一个人带不动,加上您,加上其他老师,那就是大势将成、浩浩汤汤,不可阻挡了。”

    于华更懵了,道:“我一个浙江人……”

    张潮乐道:“这套丛书想成功,要的,就是外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