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不要投稿!不要投稿!不要投稿!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747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

    这里的夜色格外纯粹,浓黑得像年轻女人未染过的头发。大城市已经很罕见的星星,在这里被廉价撒满了天空。

    附近的环境近乎荒凉,但是厂区依然是热闹的所在。工人俱乐部、剧院、家属区、办公楼、卫生院以及商业街等一应俱全。

    只是现在都已经陷入沉寂,像动物园里老去的野兽,匍匐在阴影里一动不动。

    已经43岁的刘慈欣坐在值班室里,怔怔望着窗外一字排开的三座冷却塔。每座冷却塔高度都超过了百米,顶端不时冒出白色的水蒸气,像某种地底巨兽伸出地面的呼吸孔。

    曾几何时,这是整个娘子关发电厂最荣耀的象征物,每一团白色的水蒸气,都是电厂人的傲气。

    而如今,这水蒸气在刘慈欣眼里,已经是古稀老人的苟延残喘。随着环保政策的收紧和资源的枯竭,这里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陆陆续续已经有不少同事带着家属离开了发电厂,据说发电厂整体关停也就在这几年。到时候具体的安置措施,还是个未知数。

    想到这里,刘慈欣就一阵心慌。他大学一毕业就来了娘子关,一呆就是22年,一路从小刘成长为“刘工”。这份工作之于他,就像光速之于物理学,恒定到账的1000来块钱工资,是他人生大部分的底气。

    长于想象的他,偏偏几乎没有想象过离开娘子关、离开发电厂计算机房,他要怎么生活。从技术角度来说,他掌握的那套80年代发电厂计算机管理系统,早就已经落伍了。哪里还有用得着的地方。

    靠写作?科幻?

    刘慈欣自嘲地笑了笑。虽然已经出版了两部长篇,甚至还靠《流浪地球》一次就拿到了3000元稿费,但他仍然不认为写科幻能养活自己和一家人。

    对经历过80年代那次将科幻作品定性为“精神污染”风波的他来说,内心对写科幻存在着一股巨大的不安全感。

    当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出版社严格控制“惊险”的出版。由于当时一些科幻以“惊险科幻”的名义出版,出版社为了自保,宁杀错不放过,不约而同地将限制范围扩大到所有科幻。

    此外,长期以来,大量科幻是通过科技类出版社出版的。后来有关部门下又达了关于专业出版社不得出版文艺书籍的规定,又掐掉了科幻最主要的出版渠道。这样两头堵,最终导致80-90年代科幻的低潮。

    而理论上,这条禁令并没有撤销,至今依然在生效——虽然几乎没有人会想起它,更别说执行了。

    实在不行就在阳泉开个五金店,或者干回老本行水电工程去……

    刘慈欣一边想得出神,一边本能地打开电脑上的名为《三体》的word文档,继续敲击出叶文洁、汪淼们的命运:

    【……“你把这个模型想得太简单了,随着外界火海的变化,宇宙的外层壳的大小也会膨胀或收缩,这就导致了太阳大小和光度的变化。”……】

    窗外的夜依然深沉,群星依旧忙碌,唯有写作能让自己成为一座独立的宇宙。

    张潮赶到娘子关发电厂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在这里,春天格外胆怯,到处还是灰蒙蒙、黄扑扑的一片,唯有冷却塔顶的白色水蒸气显得格外有活力。

    他千里迢迢来到娘子关,就是要抢在《科幻世界》之前,把大刘的《三体》给截下来。

    在策划《青春派·大观》的时候,他就一直为怎么让这本“成人向”文学杂志有个漂亮的开门红,以及推出有一部能扛得起销量的连载作品而发愁。

    和《青春派》不同,《青春派·大观》虽然定位依旧是年轻人,不过不再限制作者的年龄,并且要容纳更丰富、更广阔的文学类型,不再偏向纯文学范畴。

    马伯慵、双学涛等人的创作方向两个月前就和他详细沟通过,但是即使是亲王现在也太年轻了,不是10几年后的完全体,所以端出来的作品仍然缺乏《大医》那样压得住整本杂志的气势。

    自己虽然也能向老师于华等人约稿,但是这批作家不仅年龄偏大,作品风格也偏老,和《青春派·大观》的定位有错位。

    张潮也是在和东野圭吾发生交集以后,才陡然想起大刘和他的《三体》《流浪地球》。赶忙查询后知道,《流浪地球》几年前已经刊登在《科幻世界》上,而《三体》则还没有见诸任何出版物。

    张潮虽然不知道《三体》第一部具体什么时候出版或者连载的,但是他清楚地记得上一世他最迟在2012年左右,就已经看完了三部曲。

    也就是说在2006年,大刘即使还没有开始创作《三体》,时间也很接近了。所以他才火急火燎地从燕京飞到了太原,又开了2个多小时的车,来到这里。

    眼前的发电厂已经十分萧瑟了,满眼都是红砖水泥的工业风建筑,不过已经显出破败的狼狈相了,门口也就停了他这一辆车。

    张潮熄火下车,来到电厂大铁门边的门房,低头趴在小窗口前,笑眯眯地问道:“大爷下午好,我想进厂里找个人,刘慈欣您知道吗?”

    门房大爷把手里的大茶缸往桌上一顿,不紧不慢地道:“有介绍信吗?”

    张潮一愣,自己一个85后,哪见过这玩意儿,连忙道:“没有……没有介绍信不能进厂里吗?”

    大爷抿了一口茶,又啐了口茶叶沫子,继续不紧不慢地道:“我们这是国家的战备电厂,知道啥是战备电厂不?说了你也不知道,总之是很重要。随便放人进去,有敌特搞破坏谁能担得起责任?”

    张潮心想自己倒不是不能去太原找作协或者文联开个介绍信,但是一来要请托各种关系,二来一来一去至少又是一两天,说不定就是迟了这两天,《三体》就投给了《科幻世界》。

    作者一稿不两投,编辑不截已投之稿,都是出版界最基本的伦理。所以如果刘慈欣已经投了,那张潮是不会给高价让刘慈欣撤稿的——最多就是和他谈下其他新作的连载。

    张潮看大爷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又上了车,开着车附近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一家不在厂里的小超市,买了包华子,又买了瓶汾酒,才回到了发电厂大门口。

    等烟和酒从小窗户递了进去,门房大爷嘟囔了一句:“这烟抽起来辣……”不过手却很诚实地伸向了桌上的话筒。很快,一个苍老的声音就通过老式的扩音器传遍了整个厂区——

    “刘慈欣,刘慈欣,有人找你,有人找你,请速来大门口,请速来大门口……”

    连续播报了三遍。

    过了十几分钟,张潮就看到一个留着寸头、带着黑框眼镜、穿着朴素的灰夹克的中年男人,“风尘仆仆”地来到大门口。

    门房大爷把大铁门旁边的小铁门打开,朝张潮一努嘴:“就是他找你。”

    刘慈欣显然不太关心“主流文坛”的风云变幻,一脸茫然地看着年轻的张潮,似觉得有些眼熟,但是又叫不上名字。

    张潮马上伸出手和刘慈欣握了一下,自我介绍道:“张潮,弓长张,潮汐潮。也是写的。”

    刘慈欣这才反应过来,毕竟都是混国内文学圈的,就算再边缘也听过张潮的名字。但是他对这位炽手可热的年轻作家为什么来找他依旧不甚了了,所以略带迟疑地道:“久仰大名,久仰大名……请问您找我是……”

    张潮真诚地对刘慈欣道:“我这次是代表我们《青春派》杂志的新刊来的,希望向您约稿,最好是能在我们杂志开启您的新作连载。长篇最好,中篇、短篇也行。”

    刘慈欣恍然大悟:“你就是发邮件那个——‘不要投稿!不要投稿!不要投稿!’——就是你吧?”

    张潮点点头道:“是我没错。我也着急,怕您的投到了别处。还没有吧?”

    刘慈欣疑惑地道:“你怎么知道我写了新?——不过还没有投。我觉得写的有些太让人难懂了。读者可能不太接受。”

    张潮眼睛一亮,道:“写了多少了?稿子在哪里?能给我看看吗?我是您的忠实读者,我觉得我可以给您做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