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文坛权柄之争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169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李娟哪里见过一个男生一见她就流鼻血的,顿时也慌了,仿佛自己真做错了事,急忙就在身上寻找能止血的手帕、纸巾。

    嘴里还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

    张潮连忙阻止了她,把头一仰,再用大拇指按住流血鼻孔一侧的鼻梁,然后才瓮声瓮气地道:“没事没事,天气太干了而已……”

    眼见有学生注意到这边,张潮连忙低声对李娟道:“李娟老师吧?我是张潮,咱们换个地方说话?”

    李娟显然有点发懵,但“张潮”这个名字她还是知道的,看样子和电视上、杂志上看到也确实一样,于是就点点头,跟着张潮离开了文学院的大楼。

    两人在校园里找了个奶茶店坐下。张潮的鼻血这时候已经止住了,就是围巾上还有一团湿漉漉的血迹。

    张潮对惊魂未定的李娟道:“我这个南方人的鼻子,让您见笑了。您也提前来看看会场的?”

    李娟脸红扑扑的,讷讷了好一会儿,才道:“……我担心明天找不到,给人添麻烦……”

    张潮爽朗地笑道:“我看了您的《九篇雪》,写得真好。我为能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运,现在几乎没有作家能写出这样的东西了。”

    李娟轻声道:“能不能不要用‘您’……我觉得很惶恐——我写的都是‘小东西’,当不起你这样夸。我其实,不太会写文章。”

    张潮认真地道:“大部分的散文作家,问题恰恰就在于太会写了,而不会生活。或者说,他们距离真正的生活已经太远。

    但是你一直浸润在生活里——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所以你的文字是活的。”

    李娟闻言,又抬起头来,透过厚厚的近视镜片,茫然又感动地看了张潮一眼,很快又低下头去,依旧用很低的声音道:“真的没有那么好……其实,你写的散文……”

    忽然发现说不下去,因为李娟确实没有看过张潮最近发表的这些作品,又不能像其他油滑的作家一样,没看过也能闭着眼睛瞎吹一通,所以就语塞了。

    张潮不以为意,依旧笑着道:“我写的散文很少,应景而已。这次来参加也是凑数。”

    张潮见李娟确实颇为“社恐”,也就不再勉强,稍微又聊了两句以后,就知趣地离开了。

    看到张潮走远,李娟也松了一口气。她对张潮并不反感,但是确实对与陌生人聊天压力山大。

    这次如果不是有知遇之恩的刘亮程老师力邀,她压根就不会来这个研讨会。不过想到明天要面对的一大堆的陌生人里,有一个今天已经提前打过交道,还对她抱着这么大的肯定和善意,她又感到一些心安。

    3月1日,“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正式拉开帷幕。

    早上照例是各个领导讲话,下午开始的专题讨论才真正进入正题。

    当然,专题讨论也没有多有趣,比如张潮参与的“大时代的大手笔”,主持人是白晔。

    此时的白晔50多岁,正值盛年,名声显赫,是当代文艺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在文坛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

    国内文坛在90年代以后其实就陷入了一个怪圈。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严肃文学不再在大众层面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像马原、孙甘露、格非等作家,实力上与默言、于华、苏童等人并不输太多,但是由于“晚出道”几年,或者没有大导演改编他们的作品,结果知名度上就远远逊于默言等人。

    于是文坛话语权就逐渐从作家转移到像白晔这样的评论家手里。绝大部分从事严肃文学写作的年轻作家难以在读者层面获得足够的经济支持和世俗影响力。

    他们只能依赖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和推荐,才能在文坛内部获得专业性的认可,然后才能获取到维持他们创作的资源。

    这其实是非常畸形的一种生态。

    张潮看着大桌子另外一头的白晔,以及和他一起侃侃而谈的其他老作家,心里颇有一点腻味。

    前一阵针对《消失的爱人》的歪捧风潮里虽然没有他,但是去年在专业文学理论杂志上批评《蜗居》,他可没少煽风点火。

    虽然那场风波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但是张潮却也记住了这个人名字。

    而白晔此刻也在暗暗关注张潮。对于他来说,张潮这个年轻人的崛起,实实在在冲击到了以他为代表的文学批评家的权柄。

    不同于小四、韩涵等人,张潮可真是把脚踩到了他的地盘上。

    《青春派》已经捧红了好几个偏纯文学的年轻作家了,双学涛、朱一叶、龚婉莹都是其中代表。

    据说这些人靠着张潮在营销上耍的那些小把戏,每个月不发表作品,都有小几千块的收入,这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

    作家怎么能这么有钱呢?君子固穷不知道吗?

    年轻作家的正途不是应该这样吗——苦苦熬上十几年,在小报纸、小杂志上发表几篇作品,被他这样的大评论家偶尔发现,或者被其他大作家推荐,然后才有机会在《收获》《十月》这些纯文学杂志发表……

    都像张潮还有《青春派》这样,长此以往,坛将不坛!

    而且最近和他交好的十几个评论家,因为参与了歪捧《消失的爱人》,结果都被敲打了。

    90年代以来,作为一个群体,文学评论家何时受过这样的奇耻大辱?

    白晔已经感觉到马上就要被自己容纳的“文坛唯一性”……(划掉)——掌握的文坛话语权,在张潮的挑战下,已经摇摇欲坠。

    听说在张潮的建议下,《新芽》和《青春派》不仅把“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征文范围扩大到整个华语文化圈,而且时间推迟到了七月份。

    可以想见到时候这场活动的规模会有多么盛大……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白晔忽然没有了和身边的老朋友互相吹捧的兴趣。他咳嗽了一声,正讨论得火热的几个人就住了嘴。

    白晔笑眯眯地道:“我注意到,最近散文界又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的散文风格,与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颇有不同之处。

    我们不妨来一起聊聊看。李娟,你来谈谈你的创作心得。”

    本就缩在角落里的李娟惊慌地抬起头,就像被捏住脖颈的鸭子,眼里全是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