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新散文”的南北双壁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324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张潮打开电脑,新建文档,输入名称——《刑警荣耀》。

    然后鼠标移到右上角,点了下X号,关闭了文档。

    身为作家,一定要有战略腚力,说了5月份以后交稿,那3月份动笔就来得及,绝对不能提前!

    眼前的文债先还了再说!

    《大医》已经连载了10个月,足足23万字了,体量上来说,已经足够在美国出版单行本了。

    不过许蕊雅的翻译进度条刚刚开始往前爬,急得Simon&Schuster的编辑大卫·米勒抓耳挠腮。

    Simon&Schuster作为最早和张潮接触的美国出版社,结果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错过了《消失的爱人》。

    高层现在对大卫·米勒非常不满意,也严重影响了他的业内声誉。所以大卫·米勒亟需《大医》为自己挽尊。

    不过令张潮松了一口气的是,在《美文》杂志上同步连载的散文专栏,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

    从7月份开始,到2月份结束,张潮一共写了8篇长短不一的散文,分别是《逿雨落雪地生霜》《走贩》《食里春秋》《故园草木》《梁间燕雀》《烛宵光影》《桥头人家》和《寻常巷弄》。

    张潮将笔触完全集中于自己故乡长福县的一隅,将自己记忆中的登云路,做了细致入微的描摹。

    他完全贯彻了自己在贾平娃课堂上阐述的散文理念,写的是小地方、小人物、小事情……

    但这种“小”,恰恰切中了都市人疲惫的心灵。

    这批散文在《青春派》上引起的反响不大,因为这本杂志主要还是以为主,口味也偏年轻化。

    但是在《美文》杂志上,却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读者来信塞满了《美文》编辑部的邮箱,大多数都是一些中老年人,许多都是国内城乡变化的见证者。

    对于张潮笔下,在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中,仍然保持了古朴样貌和淳厚民风的南方小城,有着天然的共鸣。

    张潮的散文笔调清冷、细腻、淡雅,于描摹中带着丝丝愁绪,与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宛如来自东南沿海的一缕清风,吹散了“大散文”泛滥以来,笼罩在散文界上空那团过于厚重的云层。

    贾平娃没有想到张潮竟然真能做到这一点,思虑再三,亲自给张潮打了一个电话:

    “3月1号,在西安有一个‘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我决定把你这一系列散文作为其中一个专题。希望你能来参加。”

    “报销不?”

    贾平娃一口茶差点没噎住,缓了好几口气才答道:“你小子……报销。火车硬卧,飞机经济舱。来了住西北大学的招待所,会议就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开。”

    “好!”张潮看了一下自己的日程安排,处于毕业季的他要上的课很少,时间还算宽裕,于是答应下来。

    去参加这个什么会倒是次要的,主要张潮前生今世都没有去过西安,所以很想去看看这个N朝古都,看看兵马俑,看看“烂怂大雁塔”。

    何况这一趟还能报销!

    研讨会是3月1号,张潮提前两天就到了,不过没有告诉贾平娃,就准备自己逛逛。

    这时候西安的气温基本都在0度以上,不算冷,但是比燕京还要干燥的天气结结实实给了张潮一点古都震撼。

    张潮只觉得两个鼻孔已经脱离了自己的身体,遁入了异次元空间。只有把里面厚厚的血痂抠出来的时候,才短暂回到了脸上。

    不过宏伟庄严的兵马俑,以及藏品精美的博物馆,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而且大雁塔看着也不是那么“烂怂”嘛!

    第二天,张潮还抽空去了一趟西北大学参观。这里的中文系办学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的,学科底蕴深厚,教研力量也很强;

    同时,西北大学还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大学“作家班”的重镇,贾平娃和池子健都在这里求学过。

    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学活动,几乎都绕不开这里。

    张潮漫步在还有些萧瑟的校园风光中,看到文学院大楼一楼大厅,已经挂上了大大的横幅:

    热烈祝贺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不少学生都在忙忙碌碌地布置会场,看来明天会议的规模不小。

    张潮耳边也传来同学们的议论声:

    “明天都有谁来?”

    “贾平娃肯定来啊。还有阿莱、萧复兴、刘亮程……”

    “还是这些人啊……”

    “听说张潮会来哦!”

    “一个师姐下午去打印三角牌,看到有他。”

    “哇,那有没有机会要个签名?”

    “张潮不是写的吗?这是散文研讨会,他来干嘛?”

    “你不看《青春派》或者《美文》吗?他最近每个月都写一篇散文发在两本杂志上。都是写他家乡的小人物、小事情。”

    “哪有空啊!老师开的书单都看不过来了。写得怎么样?”

    “我家张潮还有写得不好的时候?”

    “你这是迷妹滤镜!不算数!”

    “那段剑军教授呢,够不够权威?他这学期第一周的课,就专门讲到了张潮的散文。他的评价是‘不落窠臼’‘清新过人’。”

    “评价这么高?”

    “他还用国画举例子,说张潮的散文技巧,就像水墨画里的‘没骨画法’,不见锋芒,不勾轮廓,却精神内蕴。

    青年作家里有这份散文功底的,极为罕见。除了张潮以外,只有一个叫李娟的女作家,也有这种风格。

    但是李娟又比张潮显得更干净、纯粹、朴素一些。张潮文青气略重,李娟则有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原始感。”

    “怎么又蹦出来个李娟?她又是谁?”

    “叫你上课不听!段教授说了,她以后也能成大作家的。张潮和她,一南一北,都写出了与文坛流行风格不一样的散文,可以被称为‘新散文’。

    如果张潮能抽出一点写的精力来写散文,作品更丰富一些,那他们两人就是‘新散文’的南北双壁了。”

    “那可不行……张潮还是专心写比较好……”

    张潮也没有料到才写了几篇散文,竟然就被中文系的教授关注到了,评价还这么高。

    不过就像那个学生说的,短期内他确实没办法抽出精力再继续写散文了。

    怕学生认出自己,张潮又用围巾围了下半截脸,转身就要走。结果却和一个瘦瘦小小的女生撞了了个满怀。

    张潮低头一看,这个女生留着披肩的长发,戴着黑框眼镜,相貌青涩而普通,此刻正一脸惶恐,连连向自己道歉。

    张潮觉得十分眼熟,忽然想起来,这不就是刚刚学生提到的李娟吗?

    鼻子里陡然一热,脆弱的毛细血管不堪重负,一道血流顺着鼻孔就流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