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他这是要犯错误的!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379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于华最近有点烦。

    这刚开学没两天,班上的权勇先就来申请休学了。自己告诉他,“作家研究生班”比较特殊,是不能申请休学的。

    结果第二天,权勇先就给他递交了一份退学申请。

    于华私下里和权勇先了解了一下情况,权勇先也很坦白,说自己和张潮一起创作的剧本《悬崖》马上就要投拍了,自己要做跟组编剧。

    权勇先来燕京,甚至上这个“作家研究生班”,都是为了给自己转型编剧打开局面。

    如今这么好的机会放在眼前,又是和最顶尖的电视剧导演郑小龙合作,所以他宁肯放弃求学,也要去哈尔滨跟组。

    于华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最后同意他先请假,每周尽量多抽时间回来上课。实在不行了,再走退学手续。

    摆平权勇先后没两个星期,他又被作协叫去开会了。

    到了会场,才发现是个闭门小会,出席的只有几个副主席,比如王濛,还有专职政工工作的韦齐宁。燕大的曹文宣、鲁院的邹光明也在场。

    于华一坐下,一本厚厚的、被翻开到特定页码的杂志就放在了他眼前。

    于华拿起来看了一眼又放下了,笑道:“我不太懂英文。不过这上面张潮的照片倒是拍的挺不错的——他好像在开讲座?”

    这时韦齐宁沉声道:“张潮去美国以前,你给他做过思想工作了吗?讲过出访和学习的注意事项了吗?”

    于华含含糊糊地道:“聊了一次,介绍了一下去年我去的时候的一些生活、学习方面的经验。要说是思想工作也谈不上,人家去美国是有工作要谈。”

    韦齐宁敲着桌子道:“怎么能不做、不讲呢?参加这样的活动,接受采访最好要提前汇报一下。他现在贸贸然就这么接受访谈,被人套话了怎么办?

    他,这是要犯错误的!”

    于华喊冤道:“IWP的名额是燕大给的,这责任怎么落在我头上了?”

    曹文宣道:“张潮在燕大情况特殊,没有特定的班级,只插班上课,所以这个工作当然是由你们燕师大来做啊——鲁院也有责任。”

    鲁院的邹光明也道:“他学籍虽然在我们鲁院,可人已经委托你们两个学校培养,他今年都没在鲁院出现过。”

    于华急了,还想反驳,这时候韦齐宁发话道:“都别吵了。这次去的三个人,池子健和刘恒都是老同志了,应该没有问题。张潮年纪还小,我们也是怕他把持不住。”

    于华问道:“那张潮有说什么出格的言论吗?”

    韦齐宁道:“我让人翻译了一下,你们都看看。”说罢把几迭稿纸发给了在场的各人。

    于华很快就翻完了,道:“他不是讲得很好吗?也没有涉及什么敏感话题吧?”

    韦齐宁道:“这一次没有,那下一次呢?所以我建议,你们应该尽快把这个工作漏洞给补上。对张潮,既要批评,也要教育。”

    于华也是倔强,把稿子一扔,直接拒绝道:“既然没有犯错,还需要批评教育什么呢?这又不是八十年代了。《纽约书评》是很有影响力的期刊,张潮出现在上面,不仅没有丢脸,而且还是给我们中国文学争光了。

    我要怎么做他的工作?我自己接受采访都说不了这么好——何况人家《纽约书评》还不乐意采访我呢。”

    韦齐宁道:“你不要混淆视听,我们讲的是两回事。”

    这时候曹文宣这个盲生发现了一个华点,突然问了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好像记得,张潮还没有加入作协吧?”

    加入作协是一级级来的,要成为全国作协的会员首先必须是省一级作协会员。张潮在福海就没有加入福海作协,来燕京以后大家觉得他还年轻,所以也没急着催他加入。

    韦齐宁叹了口气道:“这我还不知道吗?这也是个工作漏洞!也得弥补……小于、小曹,你们两个分一下工。把这两个漏洞给补上。”

    这时候在一旁沉默了半天的副主席王濛突然开口道:“是漏洞吗?我看啊,未必!”

    会议在非常不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韦齐宁最后发了狠话,张潮如果在美国接受采访,说了不该说的话、犯了不该犯的错,上级部门会敦促燕大、燕师大处分他,甚至开除他都有可能!

    于华回去以后,纠结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好怎么给张潮打这个电话。结果电话还没有打,他又被叫去作协开会了。

    这次的会议依然是上次的几个人,面前依然是一份美国杂志,不过封面上的英文倒是好认——《The New Yorker》。

    于华看都不看,直接问道:“张潮这次又说什么了?”

    没想到韦齐宁态度温和了许多,对于华和曹文宣道:“张潮倒没有说什么。是个记者,写了他在美国两周的游历经历。在美国引发的反响不小……”

    曹文宣问道:“好的还是坏的?”

    王濛笑着道:“反响坏的话,老韦能用这个口气和你们说话?我和美国那边的朋友打听了,反响不是小好,是大好!现在美国读者都说张潮展现了中国青年理性、智慧的一面,对美国的观察不仅细致深入,而且看法也入木三分。

    美国的文化界,都把张潮称为文学的‘Chinese Wave’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体现。”

    韦齐宁补充道:“现在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兰登书屋’,宣布了要发行张潮的一本美国生活题材的——注意,不是旧作品的翻译,而是一本新。

    这个意义,已经不限于‘文化出海’了,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植入’。”

    于华这时候问道:“那……批评教育?”

    韦齐宁挥挥手道:“现在就不要提批评教育了,要叫善意提醒,原则性的问题,还是要强调的。不过也不要吓着小同志了。对了,听说那边10月份天气就挺冷了,你这个做班主任的要多关心一下他。”

    于华:“……”

    而这次于华同样没能等到给张潮打电话“善意提醒”,就又一次坐在了作协的小会议室里。

    面前已经不是一本杂志了,而是十几份期刊,有报纸、有杂志,最显眼的是《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尤其是《时代周刊》,封面就是张潮那张对“成名作家”这个头衔来说,年轻得有些过分的脸。

    王濛有些兴奋,一直念叨着:“我就说,那不是什么漏洞吧。张潮这小子,你们别当小孩子看……”

    没等于华开口,韦齐宁就道:“现在领导非常重视张潮在美国引起的舆论关注,要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利用好这次契机……”

    于华耐心地听他说完,问道:“那‘善意提醒’?”

    韦齐宁道:“诶,现在也不是‘善意提醒了’,叫‘积极帮助’。张潮在所有采访中,都体现出了很强的原则性,不仅没有被人带到沟里去,而且成功团结一批各国的作家,以及美国的记者……

    你问问张潮在美国那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便?我们可以动员当地华侨提供帮助。如果他有更多媒体活动,经费上,我们可以酌情解决一些。

    小于,你这次工作做得好啊!”

    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