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门庭若市
类别:
女生频道
作者:
长夜风过字数:2379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苏珊的《一路向西》,出现在9月最后一周的《纽约客》上,副标题是“一个中国作家的五大湖穿越之旅”。
如果说《纽约书评》是美国知识精英的读书风向标,那么《纽约客》则覆盖了更加广泛的读者群体,其中包括许多国际读者。
《一路向西》很快引起了这些人的关注。张潮的多重身份——中国人、作家、年轻的百万富翁——让他对美国的观察与评价,成为一面特殊的镜子。
张潮在半个月内连登两本美国的顶级期刊,也被视为某种信号,开始在大洋两岸被有心人反复解读。
而美国第三大出版商兰登书屋宣布将在年内出版张潮的,这将是张潮作品在美国读者面前第一次正式的亮相。这个预热宣传,更是为他的热度火上浇油。
许多记者和专栏作家开始往爱荷华大学跑,希望能采访到张潮。即使没有采访的机会,张潮的讲座、分享会日程也是公开的,去听听也能写出一篇报道来。
但比所有记者都早到的是Simon&Schuster的编辑大卫·米勒,他几乎是在看到《纽约客》后的第二天下午,就出现在张潮的宿舍门口。
敲了敲门,开门也是一个东亚面孔的年轻人,看起来疲惫而恍惚,还不等自己开口,就指了指里屋一个关着的房门道:“他在里面。”
大卫·米勒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进屋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是张潮,不过看起来也是疲惫而恍惚。
张潮看到大卫,非常惊讶,不过还是道:“你怎么来了?”
大卫用有些哀怨的语气道:“你既不接我的电话,也不回我的邮件……”
张潮道:“我不是说了,你要找,就去找杰弗里吗?”
大卫道:“我就想问问你,为什么把《大医》给了‘兰登书屋’了吗?虽然我们有一点小小的分歧,但是我们Simon&Schuster还是很有诚意的……”
王崇楷在旁边听得更恍惚了——这都什么琼瑶痴男怨女三角恋的狗血对话!你Simon&Schuster好歹也是美国五大出版社,有点节操好不好!
张潮看人来都来了,也不能往外赶,还是招呼大卫在客厅坐下。王崇楷自然而然地拿出台岛的冻顶乌龙,给二人沏上了茶。
张潮道:“你和大卫介绍一下你自己吧,大卫也懂中文。”
王崇楷小心翼翼地道:“我叫王崇楷,也是来自中国的一名作家,这是我写的书。”
说罢,掏出一本自己的集递给大卫,大卫礼貌性地翻了一下,又客气了一句,就放到一边去了。
张潮接着道:“我可没把《大医》给兰登书屋。我给他们的是另一本书,一本全新的、以美国生活为题材的,主人公都是美国人,具有爱情、悬疑、背叛等元素。”
大卫听完之后更急了,《大医》有历史背景和语言的隔阂,一直是他犹豫的原因,而张潮刚刚说的这本新书一听就有畅销的潜力。但是既然张潮和兰登书屋已经签了合同了,那自己只能继续争取《大医》了。
可能这就是中国话里说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吧。
大卫深知现在不能犹豫,美国出版社其实和中国出版社一样,对优质作者的渴求是无止尽的。现在修复他们和张潮的关系非常关键,于是马上开口道:
“我们愿意出版《大医》,条件就按照之前杰弗里提的来,我们现在就可以签约。”
张潮笑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彼一时,此一时’,你应该理解它的意思。当时的条件,已经过时作废了,现在我们要重新谈……”
半个小时后,大卫·米勒疲惫而恍惚地离开了张潮的宿舍,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坐上时间机器回到过去,然后狠狠抽2个月前的自己两个大耳刮子。
张潮的访客自然不只大卫·米勒,很快就有十多名记者来到爱荷华大学,提出希望对张潮进行采访。
卡尔森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与“兰登书屋”的签约属于计划之列;《纽约客》登载《一路向西》这篇文章,虽然苏珊没有完全达成KPI,但总归还在当初允诺的报酬范围内。
但是《纽约书评》就完全超乎他的掌控之外了。作为美国国W院麾下常年战斗在文化战线的工作者,他是深知《纽约书评》的影响力,张潮现在在美国开始拥有自己的媒体资源了,逐渐逸出了他的掌控。
而现在放在他面前的采访申请当中,甚至出现了绰号“灰色女士”的《纽约时报》。
“纽约、纽约,还是纽约!”卡尔森烦透了。
卡尔森知道只要张潮本人愿意,自己是阻止不了这些记者采访他,所谓的申请只是礼貌尊重IWP作为组织方的身份而已。
因为爱荷华大学是个典型的“融入城市型”的美国大学,教学楼、体育场等建筑、设施,散落在爱荷华市区各处,没有所谓的围墙,有时学生上课都要搭乘公交。
张潮和记者们随便找个咖啡厅就完成访谈。
踌躇许久,卡尔森决定还是去和张潮面谈一次,于是动身去了“五月花”公寓。
刚走到IWP作家们所住的楼层,就看到大家都站在楼道里,看着其中一间大门敞开的宿舍——正是张潮那间。
卡尔森暗叫不妙,连忙过去一看,果然,宿舍小小的客厅里,已经支起了补光灯,张潮正对着几个记者侃侃而谈,门外还有几个正在等待。
轮番的采访整整进行了快1个小时才结束。张潮和众记者走出房间,他对记者们道:“有故事的不仅仅是我,还有他们。我的这些作家朋友,来自世界各地,每个人身上都有动人的故事。比如这位尤斯曼……”
随着张潮的热情介绍,对他印象颇佳的记者们也不好立刻就走,反正时间还早,就各自找了一两位看起来还顺眼的作家采访,至不济问一问他们对张潮的看法也好,算丰富素材。
这对参加IWP的其他地区作家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也让张潮狠狠收割了一波好感。
卡尔森彻底麻爪了,他这时候才想起来部门对张潮的评估:“……极其善于利用媒体,可以把很小的舆论关注点放大到极致,并且从中获益。”
盛大的采访活动一直延续到天黑才基本结束。这时候张潮又提议:“晚餐时间到了,我知道有一家餐厅的烤肉相当不错……”
众人爆发出一阵欢呼。作家、记者、专栏撰稿人,都是文字工作者,本来就有点臭味相投,采访结束了也很有话题可聊,于是便齐声“同去、同去”。
三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就从“五月花”公寓出发,只给卡尔森留下渐渐消融在黑暗里的背影。
卡尔森有种预感,“掌控张潮”这个目标,似乎变得遥不可及了。
张潮来爱荷华大学以后,第一次晚上过了12点才回到宿舍。睡前打开电脑查看一下新的邮件,发现其中一封不仅邀请他进行专访,而且要拍摄定妆照,作为杂志封面。
张潮仔细看清了发件人——《TIME》(《时代杂志》)。
“哟,看来这次不用以‘网民’身份,登上你的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