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宁为鸡头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2424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2005年,除了港岛,国内直飞纽约的航班只有燕京有,而且是6月份才开通的,全程耗时13个小时30分钟,由米国的大陆航空执航。

    张潮直接订了头等舱的座位,要价7万人民币。整个航程,除了睡觉以外,张潮基本都在码字——这也是他选择头等舱的原因,有足够大的座位,能得到足够好的休息。

    反正这些都是由IWP买单。聂女士早退休了,不再主持IWP的日常工作,也不负责募集资金,仅仅作为顾问,所以张潮提出要求的时候毫无心理负担。

    飞机落地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时间是当地时间下午的2点15分。黄杰夫虽然不是纽约人,但是毕业后在纽约工作过两年,所以这里算他的主场。

    他早早就打电话租好了车,由他带着张潮直奔纽约市中心而去。很快,纽约的城市天际线就在两人眼前现出了轮廓。

    2005年的纽约,看着比国内任何一个大城市都要繁华和现代化,尤其是摩天大楼的数量,几乎要超过北上广深的总和。

    黄杰夫几年来头一次回到纽约,比张潮还要激动,一边开车,一边指着前面的楼群喊道:“BOSS,这就是纽约,自由之城、梦想之城、不夜之城、熔炉之城、万城之城……”

    张潮抬起疲倦的眼皮礼貌性地瞥了一下,“嗯”了一声又闭上了。倒不是他有什么偏见,而是有上一世记忆的他对摩天大楼确实已经免疫了。

    黄杰夫的这种激动其实来自于米国文化里对纽约的特殊情结。纽约常年作为米国乃至世界经济的中心,把一个又一个来此寻梦的异乡人,改造成了“纽约客”——快节奏、冷漠、功利、时髦……

    “纽约客”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化现象——在很多外国人眼里,“纽约客”是典型的美国人;但是在美国人眼里,“纽约客”又和“典型的美国人”半点不沾边。

    不少美国电影里,甚至会把“纽约客”当成一句嘲讽。

    而一个职业经理人,在纽约获得成功,是至高的褒奖,所以黄杰夫会如此兴奋。

    张潮可顾不上这些,他的大脑现在还处于燕京时间,正是半夜3点左右,但是眼皮子透过来的光亮又告诉自己现在还是白天。

    不过总算到了酒店了。黄杰夫给两人订了一个中档酒店,一晚上350刀,在纽约不算贵也不算便宜。

    一下车,张潮就抽了抽鼻子,补充了一句:“尿骚之城。”黄杰夫耸耸肩,表示这没办法,算城市特色。

    办好入住,张潮的头两天基本就在倒时差,除了睡和吃,就是黄杰夫带着他在纽约市开着车瞎晃荡。

    仔细观察下来,张潮对这个城市的观感还是有所变化的——它不像自己上一世生活了多年的深城,全然是二三十年内新造的摩登都市,几乎看不到历史的踪迹,只保留了极少的遗迹作为景区。

    也不像近来生活了一年多的燕京,像一块三明治,苏式建筑和现代化大楼,把古典老城夹在当中,三者之间几乎没有过渡。

    而纽约从建筑就能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脉络、轨迹,不同时代风格鲜明的建筑交错而立,把200年的沧桑变化默默诉说。

    在巡游途中,张潮发现黄杰夫明显绕开了某些街区,询问原因,黄杰夫道:“我当初来纽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有些地方绝对不能去……”

    接着黄杰夫就介绍了美国城市的“绿区”“黄区”和“红区”的由来,以及如何区分。在“绿区”,街上有人吵架,都会有巡逻的警察出面管;与此同时,“红区”里可能一场枪战结束了,都没有警察上门。

    即使纽约的“NYPD”有4万名警察也是一样。

    张潮饶有兴趣地问道:“那‘唐人街’属于什么区?”

    黄杰夫道:“黄区。唐人街是另外一套规矩,那里的秩序主要由……呃……怎么讲……长老会维持。我接触的不多,所以不太了解。”

    张潮纠正道:“应该是社团,或者帮派,背后可能是一些家族。”

    黄杰夫的父亲是80年代初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大学生,留学期间和一个美国姑娘——也就是黄杰夫的母亲谈了恋爱并结婚,最后没有回国,一直在洛杉矶生活,是一名工程师。

    黄杰夫的母亲则是一名会计师。他的家庭是典型的美国中高收入中产家庭,和传统的在美华人圈子接触很少,所以他并不太了解唐人街的生态。

    第三天,才是和出版商Simon&Schuster约好商谈的时间。

    两人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Simon&Schuster的办公楼,与他们接洽的是Simon&Schuster国际出版部的资深编辑大卫·米勒。

    打完招呼以后,大卫·米勒就对张潮道:“我关注你的作品已经很久了。”是只有一点点外国口音的普通话。

    看到张潮和黄杰夫的惊讶反应,大卫·米勒有些得意地说:“说得还不错吧?做国际出版自然要多会几门语言,我还会法语、意大利语、日语。”

    紧接着就继续说道:“我想即使没有许渊冲先生的推荐,和他孙女Rheya不俗的译笔,我们也可能会联系你。这一年多来,你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现象级人物。我看过你的《少年如你》,优秀的作品。”

    张潮道:“感谢您的认可——不过,Simon&Schuster对在美国出版我的书有什么规划呢?”

    大卫·米勒道:“我们今年启动了一个名为‘Other Attention’的出版计划,准备选取美国以外的20-30个国家备受关注的新锐作家的作品翻译出版。

    你虽然不是唯一入围的中国作家,但是看完Rheya翻译的《大医》以后,我们还是决定选你。”

    张潮和黄杰夫对视了一眼,都觉得这和预想的很不一样,于是问道:“也就是说,我的作品只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不是单独出版?”

    大卫·米勒点点头道:“是的。虽然你在那边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对美国读者来说,仍然是一个新人。”

    这个理由倒不是不能接受,张潮可没想过自己霸气侧漏一下,美国读者就会哐哐买书。但是作为丛书中的一本显然与《大医》的体量不匹配。

    《大医》在上一世分成了上下两部,每部都有30多万字。张潮虽然准备删除其中不是很紧要的支线内容,但规划中的体量也达到了50万字以上,所以他才说两年内不出单行本。

    当然这主要是对国内而言,因为他需要用《大医》来给《青春派》的销量托底。英文版《大医》怎么出都和《青春派》的销量没关系,只要情节进度保持一致就好。

    不过这属于对方不了解情况下的误判,张潮耐心地解释了一下自己对《大医》这本书的篇幅规划,大卫·米勒听完后显然一愣,顿了顿才道:“50万字?那翻译成英文大概就是35万词,要知道《哈利·波特》前四部一共也才这么多。《大医》这部这么宏大吗?”

    张潮点点头,问道:“那您是否要重新审视一下您的出版计划?中国有句老话,‘宁为鸡头、不做牛尾’,相信我不用解释它的含义。

    我虽然是个‘新锐作家’,但是我并不缺销量。美国读者确实还不认识我,但我不会因此接受《大医》的首次出版是以丛书之一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