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推开网文大时代的门缝

类别:女生频道 作者:长夜风过字数:4196更新时间:25/04/27 01:01:15
    张潮、赵常田和吴文辉等起点网的高层聊了一会儿,就有记者问张潮道:“现在不少作家都认为网文不具备文学价值,是一种文化泡沫,当读者厌倦这种形式以后,这个泡沫就会破灭,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吴文辉等人都有点紧张地看着张潮。作为在当今年轻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张潮的言论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具有左右大众舆论的力量。

    如果他也否认网文具有文学价值,那么对起点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张潮笑着答道:“首先申明,我也是个网络作家。”

    现场顿时有些躁动。

    张潮接着解释道:“大家难道都忘记了,我的《少年如你》,最早就是在网络上连载,只不过不在起点这样的网文网站上,而是在博客上。”

    大家都笑了起来,张潮的博客停更太久了,几乎所有人呢都忘了这茬。吴文辉松了一口气,张潮肯这么说,那么下面已经不会轻易对网文的价值进行否定。

    张潮继续是说道:“你提的这个问题,每一句话都值得拆开来说说。第一是‘不少作家都认为网文不具备文学价值’——我想知道,这个‘不少作家’指的是哪些作家?据我所知,在燕师大给我上课的那些作家,偶尔讨论到网络文学的时候,没有一个会下这么草率而轻浮的结论。”

    提问的那个记者语塞。为了表现提问的“客观性”,随口杜撰一个“群体观点”,是很多记者的恶习。他在说出“不少作家”的时候,压根就没有具体的对应人物。

    就算有,分量和给张潮上课的于华、默言、梁晓生、贾平娃等人比起来,也不可同日而语。

    好在张潮没有追问,而是接着道:“就当你说的是真的,有作家认为网文不具备文学价值,那持这个观点的作家,显然搞错了一件事——一个作品具不具备文学价值,判断的权力在广大的读者,而不在作家,尤其不在另一个作家。

    我猜,敢这么说的人,一定不敢更具体地说明他所谓的‘文学价值’的定义是什么。因为一旦说了,首先就会陷入无限自证的危机,但更重要的是,会暴露出他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

    他表面上在说‘网文没有文学价值’,实际上是说‘看上去不高级的作品就是没有文学价值的’。而给一部作品下‘没有价值’的判断是一种极其严厉的指控,而指控背后,则是一种极端傲慢的态度。”

    记者中有人不服气了,立刻反驳道:“早期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还是以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为主,像《第一次亲密接触》《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我们还是认可这些作品是具备一定文学价值的。

    但是随着网络服务的下沉,网络文学偏离了这个航道,转而开始以那些世界观还不够健全的低教育背景人群为主要受众,作品也越来越泛滥,价值观也越来越混乱,越来越娱乐化。这难道不是对文学价值的一种背离吗?”

    张潮嗤笑一声,说道:“且不论把‘世界观还不够健全的低教育背景人群’当成现在的网文主流人群准不准确,我想请问,这部分人,就没有权利看自己爱看的作品了?还是被他们看的作品就天然低人一等?

    很多人以为‘网络文学’只不过是借用了网络途径进行传播,它的写作方法、价值取向、题材选择都还要遵循传统文学的范式,这是大错特错。

    传播方式本身就能改造改变文学形态。远的就不说了,海明威的‘消息体’,就是从‘新闻消息’这种在高速传播需求中产生的文体中借鉴创造出来的。今天网络传播的高速性和反馈的即时性,本身就会影响作者的创作。

    比如我,如果在写作《你的名字》和《大医》的过程里,不断有读者反馈‘这个情节是毒点’‘男主是个圣母婊’‘白送人一药方是个什么鬼’,那我可能中途就崩溃不写了。

    我偶尔在读者来信里看到一两个差评都难受得不得了,而网文作家,尤其是热门作家,几乎每天都浸泡在读者的评论轰炸里,怎么可能不随时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和写作方法。

    所以网文本身就是文学的一个进化方向,而且是必然的进化方向,今天所有对它的质疑,十年二十年后看来都会是笑话。”

    张潮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正因为网文天然具有这样的市场化属性,所以它一定会赢得市场,它不仅不会变成泡沫,并且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之一。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文的作品和它的受众,只会快速飙升。

    读者不会厌倦网文,在这种强互动机制刺激下,永远会有网络作家写出让他们感到新鲜的作品。

    网络文学将是文学史上方法、题材迭代最快的类型,而未来国内年收入破亿的作家,一定不是以实体书销售为主的作家,而是网络作家。”

    这下就连吴文辉都听不下去了,学弟你给我站台就站台,吹成这样可就没意思了,于是连忙说道:“‘破亿’可太抬爱我们了,但我觉得网络作家今后完全能达到实体畅销书作家的版税收入水平!”

    张潮侧头看了一眼吴文辉,道:“梦想总归还是要有的嘛,万一实现了呢?而且我相信这个破亿的作家,就会出现在起点中文网上。”

    吴文辉表面上乐开了花,但是心里其实也没谱。2005年的起点中文网,虽然在网站的竞争中,占得先机,但实际上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这个阶段的起点,更多是靠竞争对手送人头,稀里糊涂地就壮大起来了。

    先是行业老大从2002年开始逐步放弃网络连载,转向实体出版,先后和台岛、大陆的出版社出版了十多部实体玄幻。结果是网友们嘴上说的热闹——“出实体书必买”——实际销量非常一般。

    然后是行业老二在孔站长带领下,一通奇葩操作后,把血红、流浪的蛤蟆等作者全赶去了起点。

    所以才有了2003年的《天鹏纵横》一书救起点,和去年的《升龙道》一书救起点两个都市传说,一直熬到了被盛大收购。

    归根结底在这个时间点,大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潜力都不是特别乐观。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实体出版”才是网络文学的出路,网络连载只是聚拢人气而已,比如台岛的频道、鲜网。跟着他们走的早期大神也大有人在。

    所以行业的迷茫期,是什么千奇百怪的事情都会出现,排头兵们总是换着花样作死。起点只是作得比较少、比较小而已。吴文辉也不知道张潮这满满的信心从何而来,只是说给自己这个燕大学长站台的话,也太过了些。

    一个记者又抓住了张潮发言中的一个词发问道:“刚刚的发言,你一直使用‘网络作家’这个词,但好像更流行的说法,是管他们叫‘网文写手’,为什么这么强调‘作家’身份?”

    张潮掷地有声地道:“只要通过写作赚到了哪怕一分钱,那也是‘作家’。大部分贬损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的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贬损他们的读者群体。

    我相信在不久以后,作协一定会看到这个庞大的群体,会主动吸纳网络作家进入协会。”

    另一个记者突然问道:“你说的这么乐观、这么轻松,是不是因为你已经是一个取得巨大成功的畅销书作家?你现在已经不需要网络平台为你宣传,随便一本书起印至少都是50万册。所以你的这些话是不是也有一种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的姿态啊?”

    吴文辉紧张了起来,他察觉到记者似乎和张潮开始对抗了。他担心这种情况会拖累到起点网在主流媒体上的形象。

    张潮却道:“我会这么说,恰恰是因为我又想在网络上连载了,一部全新的,也会是我从来没有写过的题材。”

    记者们哗然了,他们今天拿着车马费本来只想走个过场,前面的采访能让张潮说出那么多新奇的观点就已经不虚此行了,现在张潮竟然爆出自己要在网络上连载!

    吴文辉懵了,张潮这怎么都像是被记者说急眼了,随口胡诌出来的。不是说他不相信张潮写不了好作品,而是网文那更新节奏张潮能受得了吗?

    赵常田也懵了,张潮都是《青春派》主编了,本身又一字千金的,怎么能把新发到网络上呢?这不是糟践东西吗?

    马上有记者问道:“是在博客上连载,还是在论坛上,还是在网文网站上?是起点中文网吗?”

    张潮看了一眼吴文辉道:“既然是网文,那就在网文网站上连载,至于是不是起点……”

    吴文辉立刻接话道:“如果选择我们起点,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为张潮的这部做好服务工作。”

    管他张潮能不能适应网文的更新节奏呢,先把这泼天的流量接下来再说!

    张潮满意地点点头道:“我当然也希望自己的能在网文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网站上连载,至于具体的细节,可能晚些时候,我还要吴总细谈。”

    这时一个记者发出了灵魂之问:“刚刚你说,第一个年收入破亿的作家,一定是网络作家——该不会就是指你自己吧?”

    张潮只是一笑道:“你猜……”

    很快,关于张潮和起点“合作”的新闻算是小爆了一把。张潮对于网文的高度评价,也被各种媒体大量转载。这是“正统作家”当中,第一次有人这么高地评价网络。

    张潮准备写网络,当然不是心血来潮。从一开始重生,他就想过这个问题,当时主要还是觉得新人写网文,影响力发酵得太慢,而且也不容易破圈。

    现在他再写,可就不一样了。而且只有他知道,网文在十年后会在改编市场上会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威力。现在不趁机圈几块地,最迟再过两三年,什么神机、土豆、番茄可就都起来了。

    而网文大时代到来,本来还要再等5年左右。但是张潮却想用自己的影响力,先把这扇大门推开一条缝隙。至于想要彻底打开门,那就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了,非人力可为也。

    至于说版权什么的,现在的起点还不配和他谈这些。

    吴文辉在起点内部开完会以后,第二天带着其他几个起点管理层,一同拜访了张潮,以示最大的诚意。张潮这时候已经把写了一个开头,大概一万多字,发放给了吴文辉等人阅读。

    吴文辉先是对张潮的手速表示震惊,张潮昨天下午还在公司和他们聊天,也就是这些字是一晚上就码出来的?和初代触手怪血红有的一拼了。

    等读完以后,他们又难以置信地看向张潮。这个开头,没有一点传统的纯文学或者通俗文学的影子,完全是奔着装逼和爽点去的,毫无著名青年作家的节操——张潮,你就不怕你的老师于华拿着刀找我们起点拼命吗?

    张潮问道:“怎么,写的不好?”

    吴文辉叹道:“不是不好,是太好了。很难想象,这会是你写出来的文字。”

    张潮道:“卖弄词藻、故弄玄虚、滥用典故……嗯,各种毛病都凑齐了。”

    另一个创始人一拍稿子道:“但就是这样,对读者的杀伤力才大啊!”

    随后双方谈得很快,基本是张潮主导的。起点是这部在网络的唯一合法连载网站——但也仅此而已。的版权等和起点无关,全部都在张潮手里。

    至于订阅收益部分,吴文辉主动提出起点和张潮一九开,起点只收1成,覆盖一下宣传和运营成本就好。

    因为这个时候的起点,全站一年发给作者的稿费,也不过和张潮一个人的版税等收入相当;双方在媒体声量方面更是不能同日而语。能吸引来张潮连载就已经赚翻了,不敢奢望太多。

    但是张潮却有另外一个提议,他可以拿出一部分的订阅收益,成立一个网络作家创作扶持基金……他现在没空弄网站,但先打窝总是没错的。

    半个月后,张潮在处理完国内的各种事务,又陪了父母几天后,终于登上了飞往米国的客机。

    第一站却并非爱荷华大学所在的爱荷华州,而是出版商Simon&Schuster的总部纽约,一同来的还有黄杰夫。

    与此同时,张潮承诺的网络,也登上了起点中文网的首页,巨幅宣传图占据了整整3分之1的页面,赫然是三个大字——

    庆余年

    (国内的内容不想拖了,所以今天干脆一章就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