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长安大戏院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破贼校尉字数:3843更新时间:25/04/26 10:04:04
    朱轩妮不客气地说:“我猜啊,这些吃食进了戏院里面,卖给坐在那里听戏的观众,得分钱给戏班子。

    所以就比外面要贵三成。”

    没等杨金水点评,朱常浩忙不迭地质疑:“凭什么吃食也要分钱给戏班子,难不成他们还要分出人手帮忙卖东西?”

    朱常瀚却说:“可是我觉得大姐说得有道理。

    朱轩婉也在一旁连连点头,“对,对,对,我也觉得有道理。”

    朱常浩转头看着朱轩婉,“你觉得有道理,你给说说,什么道理?”

    朱轩妮鼓励道:“老三,你就给老二说说,敲敲他的榆木脑袋。”

    朱轩婉忸怩地说:“大姐,二哥,我要是说的不对,你们可别骂我。”

    朱常浩还没开腔,朱常瀚连忙答话:“二姐你放心,我们绝不会说你的。大家只是猜一猜,猜不中很正常。”

    朱轩妮瞪了朱常浩一眼:“老三你放心,老二要是敢犯浑,我大嘴巴抽他。”

    朱常浩脖子一缩,不敢吱声。

    “我觉得吧,观众愿意买票进戏院子,肯定是奔着戏班,奔着戏班的角来的。演员在戏台上唱得好,观众听得痛快了,有钱的直接给赏钱,要是没钱的多买两包吃食还是可以的。

    所以这吃食进了戏园子,在戏台下一卖,价格贵了,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杨公公,你说大姐和二姐说得对不对!”朱常瀚迫不及待地问道。

    “戏院里有规矩,人家在台上唱戏,总不能往台上撒钱打赏。那是街头耍把式的做派。在戏园子里,有花牌,明码标价,什么样的花牌什么样的价。

    你要是在戏台下听痛快了,钱包鼓,就花钱买一块花牌,送给戏台上的角儿老板。

    买花牌的钱,就由戏班和戏院分。名气大,有名角的戏班子,拿八成。要是一般的戏班子,只拿五到六成。

    要是初到北京,名气还没打出来的,得靠戏院给机会,只能拿两成。

    这叫市场调节,本质是跟着观众喜爱追捧走的。”

    朱轩妮欣喜地点点头,“对,对,这就叫无形的手,市场自我适应。”

    杨金水心里咋舌,我的长公主,你这天天看的什么书啊?你才十岁,过于早慧不好,而且你只是长公主

    朱常浩在一旁说:“杨公公,吃食,我们讨论的是吃食。”

    “大少爷,不急。正如二小姐说的,有钱买花牌,一般的普通人买不起花牌,就多买些吃食,也算是打赏。

    不过这吃食,戏班子分得少,一般都是三成,基本上是固定的,哪家戏院都是这个规矩。”

    哦,原来是这样。

    四人恍然大悟。

    朱常瀚敬佩地说:“大姐就是大姐,一猜就中。二姐也厉害,比我的脑子好使。”

    朱常浩讪讪地看了他一眼,说的好像谁的脑子都好使似的!

    进了戏园子,这里不大,大约三百平米,前面是戏台,中间是空地,摆着十六张桌子,都不大,四人还算宽敞,五六人坐就有些挤了。

    这里只有买了甲等票的人才有资格坐。

    两边是两条过道,买了乙等票的观众有张凳子坐,买了丙等票的,只能见缝插针地站在那里听戏。

    此时两边过道,满满当当坐着站着两三百号人。

    中间甲等座就有点空,都坐的有人,但有的桌子只坐了一两个人。

    伙计上前去,说了几句好话,把观众拼到其它桌子上,空出两张桌子来。

    杨金水领着四位皇子皇女,坐在中间位置好的桌子旁,六名随从坐在旁边的桌子。

    其余乔装的警卫三三两两地散在乙等和丙等票观众里。

    戏台上正在演出。

    俞巧莲钗荆裙布,扮演七女,朴素的衣着装扮却掩不住她的明艳动人。

    她与另一位女演员扮演的董永,在戏台上对演。

    董永卖身为奴,七女洗衣浆衫,两人为了美好的生活,愿意互相扶持,共同劳作。

    经过辛勤劳作,董永的三年卖身契变成百日。

    这天百日期满,董永终得自由,他与七女这对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患难夫妇,终于可以回归家园,即将过上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回归路上,他们心情澎湃,自由歌唱,憧憬美好生活。

    七女唱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对唱:“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女唱:“随手摘下花一朵,”

    董永唱:“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朱轩妮双肘撑在桌面上,托着自己的脸颊,呆呆地看着戏台上来回的七女和董永,嘴里喃喃地说。

    “唱得真好,感情真朴实,好真诚,比那些酸溜溜的才子佳人戏,要好看得多。”

    其他人,朱轩婉、朱常浩、朱常瀚,跟其他观众一样,盯着台上,目光跟随着七女和董永的一举一动,耳朵听着她俩唱的每一个字。

    聚精会神,如痴如醉。

    一曲唱完,台下的观众齐声叫好,声音如雷,几乎把整座长安戏院都给掀了。

    换上其他角色过渡,下面的观众也神情放松。

    有的被台上说的俏皮话,滑稽桥段给逗得哈哈大笑。

    有的交头接耳,轻声交流着刚才的沉醉。

    杨金水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水,缓缓地说:“《天仙配》是是根据东汉董永遇仙故事编成的。

    最先有话本的是宋元时期《董永遇仙传》。

    前元又被编成杂剧,名字叫《路遇》,用的是《商调》和《集贤宾》词牌。翊国公郭勋所编的《雍熙乐府》有完整记载。

    曲白简单,陈腔滥调,只是一生一旦(两小)戏。

    后来弋阳腔流入池州,与当地方言、流行的昆曲海盐腔和余姚腔、九华山佛俗说唱、目连戏,还有当地民歌小调,几经结合产生了青阳腔。

    最初青阳腔的《路遇》,与杂剧截然不同,增加老末金星,成了地道的三小戏,非常风趣。

    后来经过当地艺人不断修改增补,《路遇》角色逐渐丰富,唱腔变得多姿,还增加了大量的科白。

    黄梅戏兴起后,也有《路遇》这本戏,角色更多,唱腔更优美。

    后来汤义仍(汤显祖)到江西、安徽一带采风,听到了青阳腔的《路遇》,惊叹不已。又听到黄梅戏的《路遇》,更觉惊艳。亲自捉刀,修改了黄梅戏的《路遇》,分成辞窑、鹊桥、路遇、上工、织绢、满工、槐阴分别七场。

    原名叫《织锦记》,后来才被人改为《天仙配》。”

    听着杨金水娓娓道来,朱轩妮眼睛闪着光,“杨公公,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

    “大小姐,不才好歹也是大明文联戏曲协会的名誉理事长。”

    哦,朱轩妮猛然转过弯来。

    内廷左右两相,司礼监冯保琴棋书画,冠绝一时。

    少府监杨金水书画一般,却有一副好嗓子,是出了名的票友。

    据说目前在主持编写《群音类选》,要把古往今来,所有腔调唱曲、各色戏文,全部收集,整理成书。

    是少府监赞助,戏曲协会上下鼎力协助、精神文明建设委列为重点文化项目的大工程。

    接下来俞巧莲又上台,继续往下演。

    槐阴分别是王母得知七仙女下凡,与凡夫俗子董永结为夫妻,下令将七仙女抓回天庭。于是夫妻两人,还有一男一女两位孩童,一家人在槐树荫下惜惜告别。

    前面七女和董永有多幸福,这段就有多刀人。

    偏偏王母等反派都没出来,只是叫人宣道旨意,再派太白金星来押解七女回天庭。

    太白金星是老好人,当初就是他和土地两人暗中撮合七女和董永,现在拆散夫妻家庭,也是奉命行事,迫不得已,想恨他也恨不起来。

    朱轩妮和其他观众一样,听着台上俞巧莲悲戚的唱词,胸口被悲愤塞得要炸开。

    朱轩婉更是低着头流泪。

    她们年纪小,男女情爱不懂,但是孩子跟父母分离,好好的家庭被拆散,好人被欺负,这些却是看得懂,听得明白。

    朱常浩和朱常瀚也紧握着拳头,眼睛透着怒火。

    杨金水看在眼里,暗暗赞叹,皇上虽然操劳国事,日理万机,对诸位皇子皇女们也颇费心血,至少把他们教育得善恶美丑分得很清楚,“三观”非常正。

    但是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

    隔着两张桌子的一张桌子,坐着六个人。他们的桌子最前面,靠戏台最近,又在最中间,是C位。

    坐着的五六个人,却看上去不是正经人,为首那人,身形魁梧,一拍桌子,故意大声嚷嚷:“黄梅戏就是带劲,全是娘们,各个骚气十足。”

    他这句话,就是给一锅火候正好、香气扑鼻的上好三鲜汤甩了一坨狗屎进去。

    周围的观众被严重破坏心情,无不向他们投去愤怒的眼神,只是看到这六人都不是什么正经人,各个不是尖嘴猴腮,就是五大三粗,还有刀疤脸、吊眉鬼,知道多半是街面上的混混。

    于是敢怒不敢言。

    朱轩妮怒气冲天,准备上去呵斥几句,被杨金水拉住。

    “大小姐,不着急,先看戏。”

    杨金水经常微服到各家戏园子看戏,这种戏码见得多了。

    玉皇街戏曲为什么鼎盛?

    因为那里清静。

    各家大大小小的戏院,有官面的背景,也有商会或同乡会的襄助。这六个混混敢进去,立马被送到大牢里吃老米饭。

    但是玉皇街以外的地方就不好说。

    尤其是罗马街这样地方,鱼龙混杂,不仅有长安戏院这样的戏园子,还有酒楼、旅馆,以及暗娼和地下赌坊。

    万历新政,四海晏清,可这些非法产业是无法彻底杜绝,只是从此前的纯黑变成灰色,从猖獗变成小心翼翼,游走在夹缝之间讨口饭吃。

    这六人就是这样的人,属于罗马街的地痞混混。平日里靠给暗娼和地下赌坊包娼庇赌挣点钱,机会来了就敲诈勒索。

    庆梅喜这种从地方进京闯名气,目前半红不黑的戏班,在他们看来是最好的敲诈对象。

    不黑,说明挣到钱了,有油水可榨。

    半红,说明还没红到位,没有多少背景,敲诈了也不敢吱声,只求舍财保平安。

    他们不在玉皇街好好地唱,跑到罗马街来唱,对于这六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元宝,不敲诈一番简直对不起关二爷!

    杨金水对这些混混的心思摸得很清楚,也知道接下来有什么戏码,所以笃定得很。

    果然,《天仙配》唱完,这六人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大声往外撵人。

    “看完了就走,还赖在这里干什么?”

    “你们买的只是《天仙配》的戏票,看完了还想占便宜吗?”

    观众们知道要有事,可是又不敢出声,哗啦啦没一分钟,戏园子只剩下杨金水、朱轩妮这桌五人,隔着两三张桌子的六人,以及过道上站着的二三十人。

    空荡荡的。

    六个混混为首的壮汉看到这情况,牛眼瞪圆。

    嘿,还有不服气的。

    壮汉迈着六亲不认的步子,带着手下来到杨金水这桌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