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太初元年(二合一)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雪山藏狐字数:5348更新时间:25/04/26 09:26:38
    “齐国这时候想反攻大陆?”

    当何博来到东瀛的时候,听到分身告诉自己的东西,不由得一愣。

    然后他叹息起来,“也好!”

    “齐鲁之地,东望王师已久!”

    “就等着田齐如闪电般归来呢!”

    咸鱼翻着肚皮白了他一下,“你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汉朝明明已经有水师了,你还想看齐国划船去跟他们争!”

    由于诸夏的分支延伸到了海外,

    南海过来的吴国,也时常夸赞海外的风土——

    虽然海外存在瘴气、蚊虫、疫病、风浪等等问题,

    但其地水热土壤,的确是不缺的。

    比起夏国那边的水热极端,海外群岛要显得均衡许多。

    刘勤这个君主带头懒惰犯蠢,数年之中,连作秀的“亲耕”都不曾有过,却凭借那样的肥沃水土,国中连连丰收,没有发生过饥饿之事。

    吴国百姓若是饿了,去摘取一些野生的蔬果,也可以充饥一段时间。

    是以这样的情况,

    不仅引得东瀛齐国嫉妒,也让大汉的贵人们生出了不少兴趣。

    众所周知,

    沃土会勾引诸夏的君子,而君子们也向来谦虚温和,不会拒绝如此好意。

    所以在对海外生出些许好奇后,一向想干嘛就干嘛的皇帝便大手一挥,筹备起了派人出海的事情来。

    水师扬帆,直取海东卫国一事,也不过是在远航之前的实验罢了。

    若连邻近的海东都到达不了,何况开船去更远的东海、南海,乃至于西洋呢?

    而在两年前,

    吴国有消息传来,说是在吕宋岛上发现了金矿,这更让君子们热血沸腾起来,锯木造船的锯子都快磨出火花了。

    齐国这边,

    在航海一事上,虽较大汉有更多经验,但终究受限于地少民贫,无法持久。

    被下海的中原同胞超过,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前几代齐王,还有如今留学归来的遣汉使们,都认为不宜跟中原竞争,与之交好,互通有无,才最为重要。

    开战虽能一时爽,

    后面真的是要出一大堆烂摊子的啊!

    “无妨!”

    “即便战败了,海东距离东瀛也并不遥远,身体强壮一些,抱着个木板浮水返回,也是可以的嘛!”

    的确想看热闹的何博哈哈一笑,抓起一把田螺,跟着分身一块磕了起来。

    等嗑完了东瀛的螺狮,再嚼吧两条赶海时收获的小鱿鱼,

    何博又忍不住飘飘然的说,“难怪历代海洋霸主都喜欢嘬鱿鱼,这玩意儿比起河里的田螺,的确更有滋味!”

    “东瀛这边有些人喜欢吃生的。”咸鱼也嗦着鱿鱼仔,随口回道。

    食之生冷,

    这是古已有之的事情,沿海之民多爱之。

    齐人在祖地的时候,就喜欢穿着紫色的华服,吃着从海里捕捞上的新鲜鱼蟹虾贝,或蒸或脍,笑意吟吟的观看美人舞蹈。

    等到齐人东渡,宗庙迁移以后,也将这个习惯带来了这边。

    毕竟因地因情,嘬两口海鲜很正常。

    但生冷之物,吃多了总归是不好的,

    所以也有人不爱如此吃法,宁愿辛苦一些,去山林中捡一些柴火,架起一口陶锅,给肚子一顿暖呼呼的汤水。

    当年的田仲舟,如今的吕鹏,便是后者。

    “我听说,现在这位宠幸倭人的齐王,很喜欢吃鱼脍?”何博突然问道。

    “是的。”咸鱼说,“每天都要吃呢,就没见他停过。”

    “那以后可就有说法喽。”何博听了,便咋舌起来。

    按照东瀛此时的条件,以及齐王豪迈的吃法,想来其体内,也有一片“勃勃生机”了。

    “那群倭人的好日子不会长久了。”

    倭人,

    在齐国的治下,原本是归于蛮夷、奴隶之属的。

    即便有少数聪慧温顺者得到了教化,改头换面成为了齐人,也不足以登上朝堂,列为公卿。

    但因为前任齐王在时,不断打压自己那被宠坏了,以至于生出不轨之心的幼弟,使其手下无法收拢足够的将士和官员,

    后者怀着一肚子气,转身就以“蓄奴”的名义,招募了许多倭人,并凭借其力,篡夺了王位,这才让倭人有了横行的姿态。

    齐国上下对此,都有着强烈的不满,耻于跟这群生性鄙贱的蛮夷矮子同居一室。

    偏偏齐王被这些倭奴伺候的很是舒心,对他们十分信任,时常为了他们,而去责罚齐人,还喜欢夺取百姓的土地,赏赐给自己的奴仆。

    可以说,

    齐王上位的这几年,上下都被他得罪得差不多了。

    听信异族的谗言,不亲近贤能的臣子,苛待治下的百姓……

    他怎么会不被人推翻呢?

    “你说,吕鹏有重兴姜齐的可能吗?”

    吕鹏,

    是姜齐公族的后代。

    因为太公尚在受封齐国之前,本就拥有传承自祖先的姓氏,所以称姜称吕乃至于称齐,都是可以的。

    姜齐覆灭后,

    许多原本的公族,将自己改为“吕”氏,在民间繁衍生存下来,到了东瀛仍旧有些不少的血脉流传。

    “我看他在众人之中,很有声名啊!”

    吕鹏在长安留学时,便是东瀛遣汉使中的执牛耳者,

    归国为官,也十分受先齐王的认可和倚重。

    他辅佐先王进行了一定的制度革新,也在地方上主持修建了不少水利,是朝野闻名的贤臣,也让厌恶他的齐王无法下令处死他。

    “这个谁能知道呢?”

    “姜齐和田齐要再这么换着来一次,以后怕不是要变成量子纠缠状态,在东瀛弄半个万世一系出来!”

    咸鱼吐出一口螺壳,阿巴着自己嘴说道。

    何博无所谓的说,“只要巩固祖宗根本,别被那些天生邪恶的倭人带坏了就好。”

    “……其他地方的情况,如今怎么样呢?”

    在说完了齐国的事情后,咸鱼难得主动的发问,想要了解现今“诸夏世界”的模样。

    何博告诉他,“南洋那边从上到下,都是群混吃等死的,要不是有神奇海螺天天鞭策,姬周吴指不定就要在刘汉吴的身上复苏了!”

    去年冬天的时候,

    吕宋那边的进度终于刷满了,何博得以去南洋一趟,见到了被自己抛弃许多年的可怜分身。

    当时的黄河河伯手捧着神奇海螺,询问他吴国的情况,然后很悲伤的得知:

    由于吴国的建立者,本身就是一群败犬,其开国之君更没有做一个好榜样,因此根本没有秦夏齐等同胞之国的心气志向,只想蜗居在吕宋岛上过潇洒畅快的日子。

    什么祖宗根本?

    什么诸夏同心?

    吴国才懒得管呢!

    自己爽才是最重要的!

    甚至,吴国人还用吴太伯的事例,来为自己这般行迹寻找法理——

    吴太伯,

    是周文王的伯父,周太王的嫡长子。

    因为三弟的才能比自己卓著,更生了一个姬周的“好圣孙”,

    于是太伯不愿让父亲太王为选择谁作为继承人而忧虑,自己带着二弟仲雍远走东南,于南蛮百越之地,建立起了吴国。

    为了更好的巩固统治,融入当地,太伯带头断发文身,才有了周时吴国数百年的基业。

    而巧合的是,

    姬周吴立国于水深火热之地,

    我大汉吴国也立国于水深火热之地;

    姬周吴是远奔千里建立的,

    我大汉吴国也是远奔千里建立的;

    姬周吴立国很久后,才回到中原认祖归宗,

    我大汉吴国也是立国很久后,才回到中原认祖归宗……

    所以,

    我断发文身,

    这是在效仿先贤啊!

    凭什么说我背离了祖宗的志向!

    好在,

    神奇海螺里的寄居蟹及时打出重拳,给予这群混账玩意儿痛殴,

    这才保住了诸夏的根本,让吴国使者去长安朝贡的时候,还能束上一半的头发,而不是全都批散着,做个光膀子的花臂社会人。

    “也幸好汉廷眼下,已经组织起了船队,可以下南洋那边看看了。”

    根据齐吴两国的描述,

    大汉的贵人们知道,

    往东边去,是找不到什么资源丰富的岛屿的。

    南洋之地,却能够去闯一闯,试着开辟一下。

    实在不行,在那里找几个金矿,挖掘一笔财富,带回家鼓鼓仓库也好。

    而随着大汉脚步逐渐的延伸到海外,

    想来吴国也必须振作起来了。

    不然祖地的大腿,才不会给这群“入蛮夷则蛮夷之”的家伙抱!

    “至于秦夏那边……”

    何博顿了顿,然后告诉自己的分身,“我打算去那里多待一待!”

    他总得亲身经历,夏国念经给冥土带来的各种变化嘛!

    咸鱼不置可否,只是让他隔段时间就过来给自己传点消息。

    现在他们这些分身各据一方,很多信息要想及时传递,得靠何博这个本体跑来跑去。

    “虽然我是咸了点,但也不想自闭成个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

    “偶尔还是要了解下世界形势的。”

    这样说着,咸鱼又把自己沉到了河底,打算睡觉去了。

    何博对着清澈的河水探头探脑了一会,觉得在这里钓鱼不会有收获后,也跟着转身离去了。

    而在不远处,

    吕鹏的家里正迎来几位客人。

    他们驱散了所有的闲杂人等,紧闭了门窗,在阴暗的室内对吕鹏说: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暴君的统治日益残忍,那些倭奴愈发嚣张,有篡夺我诸夏支脉的趋势!”

    “如果我们不进行反击,还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吗?”

    “你在朝野之间,素来有名望,当年先王也曾让你仿照汉军的制度,操练新的士卒,所以……”

    “子桥,带着我们冲一次吧!”

    子桥,

    是吕鹏在汉朝时,请老师为自己取的字。

    老师和他本人都希望,遣汉使们可以成为海外同祖地联络的桥梁,而不是因为茫茫大海的阻隔,分淡了情谊。

    可惜,

    最初的想法再美好,也要在现实的波折间,发生变化。

    谁能坚守自己的本心呢?

    起码吕鹏在沉默许久后,捏着自己的拳头,感受着胸膛里沸腾的热血,迎着同伴期待的目光,下定了决心。

    他拔出先王赐予自己的宝剑,在那冷冽的剑光中默默想道:

    “大王!”

    “如果不能从你的昏庸暴虐中拯救社稷!”

    “那就让齐国燃烧吧!”

    ……

    长安城中,

    瞬息返回的何博正等待着张骞咽气。

    这位大汉使臣在通过两次出使域外,开辟了陆上丝路;又在西域数年,将之“凿空”,确定了大汉的威严后,终于消耗完了全身的精力。

    他回到长安没多久,便生了重病,再起不能。

    皇帝和许多大臣都来看望过他,但并不能挽回什么。

    眼下,

    张骞呼吸艰难的躺在床上,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了。

    他用仅剩的力气对身边的妻子说:

    “我为国家和陛下做了很多事情,尽到了作为臣子的职责,我心里没有什么遗憾了。”

    旁边无人能见的鬼神哼了一声,“真是胡说!”

    “明明一直期待皇帝给你恢复博望侯的爵位呢!”

    何博可是暗中观察过张骞在西域的生活的!

    这老小子对跟随李广出征,却神奇迷路丢失爵位的事,一直耿耿于怀。

    他希望通过自己在西域的努力,让皇帝高抬贵手,把爵位还给自己。

    结果,

    他病倒了,皇帝来看他,也不曾提这件事。

    张骞当时就流泪了,委屈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现在人之将死,还得为了后世的颜面,装出一副豁达大度的模样,简直可怜!

    妻子也知道丈夫心中并非如此感想,但只能握着他的手,默默流泪。

    张骞顿了顿,然后又说,“如果说还有什么惦记的事情,那便是我在西秦的故人。”

    “他跟我同岁,如今我命不久矣,很是担心他的身体。”

    王盛这小子,

    不会活得比自己还长吧?

    张骞一想到这样的可能,就忍不住的焦虑和心忧,最后在这样的忧虑下,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没事的。”

    “王盛也活不了多久的。”

    阴间,

    何博在带着张骞熟悉了情况后,很是关切的安慰他道。

    死了的张骞还是有些愤愤不平。

    他活了五十六岁,

    在担任使臣,长期在外奔波的情况下,拥有这般寿命,已经算身体好的了。

    王盛也是常去外地出使的持节之人,按理来说,不该比自己还要长寿!

    张骞嫉妒啊!

    “何必这样呢?”何博还在安慰他,“等王盛死下来后,虽然无法来到中原鬼国,但在西秦鬼国那边,却会比你受到更隆重的接待!”

    张骞听了,眨了眨眼睛。

    他自然是知道,鬼神嘴里的“接待”,指的是什么东西。

    毕竟就在刚刚,

    鬼神当着张骞的面,翻出了许多旧账:

    比如张骞曾经对鬼神行走人间时的伪装体出言不逊,

    以及在途径河中之地的时候,曾经踩踏过自己等等。

    张骞因此,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小肚鸡肠”。

    那些事情,张骞自己都没什么印象,

    谁能想到长生久视,按理来说当看淡人间一切的鬼神,会对此计较这么久,还专门等着死后算账?

    张骞因此心生好奇,询问旁边一面憨厚老实,看上去就可以交流的老鬼喜,“王盛在不经意间,得罪过神灵吗?”

    竟然能比自己,享受更多的折磨?

    老鬼喜皱着眉头想了想,然后告诉张骞:

    “也没什么大事。”

    “只是曾听说那秦国的王盛在埃及之地待久了,写过一篇赞扬尼罗水的诗赋,并在其中提到了中原的大河罢了。”

    “是吗?”张骞听了,便一摸胡子,沉思起来,“那埃及的尼罗水也像大河这般,容易张牙舞爪?”

    “这倒没有,那水每次泛滥都有预兆,还会带来肥沃泥土,以供两岸民众耕耘繁育。”

    于是张骞明白,

    为什么身为埃及国主的王盛,要写诗赋来赞颂那条域外河流了。

    至于中原大河在其中的身份,那更加不用想!

    “王盛身为诸夏后裔,却不知道感念母亲河的慈爱恩德,着实罪恶滔天!”

    他神色一板,正气凛然的说道。

    随后他又问,“李广又在何处?”

    “我曾经有负于他,至今也无法释怀,想要再去探望下他。”

    老鬼喜叹了口气说,“还在迷路呢。”

    “嗯?”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家伙只要跑的远了,总要迷路一段时间……派其他鬼去寻找,也有被他影响,一块迷失方向的。”

    “……啊,张使臣,你怎么突然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