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远方的国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雪山藏狐字数:3519更新时间:25/04/26 09:26:38
    远方,

    随巢吃着吃着,突然发问,“我们离开诸夏的地域,已经多久了?”

    胡子拉碴的公子朝开始掐手指回忆,同时还拿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核对,最后告诉他,“正好二十年了!”

    说完,

    他自己就莫名的哈哈大笑起来,拍着大腿说,“我的天啊,竟然就二十年了!”

    其他人也愣了一下,然后跟着一块笑。

    等笑声渐渐平息下去,又有人把这个漫长的时间小声重复了一遍,“二十年……”

    随即,有哭声隐隐约约的响起,“原来我们离开家,已经这么久了吗?”

    虽然墨家提倡天下人兼爱,让墨家弟子并不像寻常人那样眷恋家乡和亲人,

    以及他们这些被特意挑选出来,跟随公子朝西行的人,都是没有了亲人的孤独者。

    但这并不代表,

    他们不会去怀恋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

    只是他们离开的太远了,也太久了,路上的苦难也太多太多,

    让那些思念被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没有空闲的时间,把它翻出来见一见这片遥远之地的阳光。

    现在随巢一问,公子朝一答,一种巨大的悲伤突然席卷而来,冲的他们根本忍不住泪水。

    一种哀伤弥漫开来,就像此时此刻满月投下的月光一样。

    无形无色,

    却又无处不在。

    “你怎么突然问这个?”

    公子朝也抚摸着自己的胡须,沉默了许久,然后打起精神,对着随巢问道。

    随巢是个孤儿,被墨家收养长大,加上性子倔强、好胜,一直是他们这群人中,行动最坚决,举止最潇洒的一个。

    他极少抱怨路程中的艰难,也极少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在公子朝偶尔抬头看见月亮,忍不住落泪伤感时,都是随巢过来踹他一脚,让他别像个娘们一样磨磨唧唧的。

    结果到现在,却是他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

    随巢只是张开了嘴,默默吐出了一个东西——

    他的牙齿,掉了。

    公子朝过去捡起来,然后说,“是吃东西磕掉的?”

    “我这次可没在你的粥里塞沙子!”

    随巢摇头,“就是它自己掉的。”

    “我昨天不是跟你说过,我最近走路有点没力气吗?”

    公子朝回忆昨天的事情,“可你说那是吃坏了肚子,拉的体虚啊!”

    随巢哼了一声,带着几分不甘心的语气说道,“现在好了,我发现我没有吃坏肚子!”

    “我只是老了!”

    公子朝于是凑过去,扒开随巢乱糟糟的头发,发现里面的确白了很多。

    然后他把自己的发髻解开,抓着垂落的头发摩挲,映照在月光之下,最后叹息起来,“啊,原来咱们都老了!”

    他组织起车队,从赵国出发的时候,才刚刚加冠,也就二十岁。

    现在恍惚再看,却是孔子说的“不惑”之龄了。

    随巢的年纪比他大了七八岁,未曾养尊处优过,也的确到了老掉牙的时候。

    “我们出发的时候,有两百来人,现在还有两百来人,差点让我反应不过来!”

    感慨了下自己的衰弱,公子朝又清点起队伍的人数来。

    二十年过去,

    他们的人数不减反增,还多了十来个。

    最初一同走出秦国,迈向更西方的人中,自然有在路上去世了的。

    但公子朝他们凭借诸夏的武力和教化,用礼乐仁义、节俭尚贤的力量,也在途中征服击破过许多蛮夷的部落,从中吸纳了一些人才,作为自己西行的补充。

    到现在,

    队伍中诸夏和蛮夷的数量,已经差不多了。

    谁让途中的蛮夷,是会不断刷新出来的,诸夏的君子们,却是死一个少一个呢?

    公子朝至今都想不明白,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多蛮夷,而且他们的长势,比路边的野草还要茂盛。

    怎么杀,都杀不干净!

    “不知道我们留下的记号,能不能被后来者发现!”

    “巨子当年可是说,有机会就要说服秦君,派队伍追上我们的!”

    有人哈哈笑道,“这么多年了,巨子别是老糊涂,忘记这件事了吧?”

    “怎么可能,以巨子的智慧,你忘了吃饭,他也不可能忘了这件事!”

    “肯定是秦国的问题!”

    他们出走之前,秦国可还没乱完呢!

    不过,

    他们仍旧相信,相里勤等停留在秦地的墨家人绝对会履行承诺。

    所以一路行来,总是忍不住东刻西刻,在许多地方留下个“到此一游”的痕迹。

    还有那些途中去世者,

    也被他们选了好地方埋葬起来。

    按照诸夏以西的气候,怕是千百年过去,都烂不了喽!

    “到时候挖出来,吓后人一跳,那就有意思了!”

    有人说起这件事,又是一顿笑声。

    斯人已逝,

    他们自然怀念,

    但时刻悲伤,那倒也不必。

    人总是要向前看的,

    就像他们仍旧在前行。

    但随巢却是在旁边翻白眼,“想吓唬后人,也得找个地方把你埋了啊!”

    “咱们这些老骨头,还能走多久?做多少事?”

    偏偏这遥远的西方,仍旧没什么繁华的地方。

    蛮夷到处跑,

    像人的没有几个,

    诸夏的君子们看到就烦!

    于是公子朝也叹息起来,觉得随巢说的有道理。

    然后他说,“按照路线,还有途中蛮夷提供的消息,我们距离鬼神提到的那个山口,好像没有多远了!”

    “不如咱们往那里去!”

    “反正鬼神说了,那里的人没什么危险!”

    “咱们去那里找个地方,学诸夏祖先建个国家,怎么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这就是当初诸夏的先祖们,第一次去往自己封地时候的经历!

    他们这群后人再重复一遍,也不带怕的!

    至于人手太少?

    开玩笑,

    周天子给诸侯画饼的时候,也没见他给诸侯提供多少物资啊!

    再说了,

    没有人没有钱,

    他们还不知道去找蛮夷要吗?

    反正禽兽拿了这些东西也没用,不如交给诸夏的君子,发挥更大的价值!

    有人拍手赞同公子朝的主意,“我觉得此事可行!”

    “留下的记号,有被风雨吹走的可能!”

    “但我们要是找个地方建了国家,留下血脉,将诸夏的文化和智慧传播出去,能够流传的时间,可比记号长久太多了!”

    此话一出,不少人立马附和起来。

    随巢听了,不置可否。

    他说,“我随便!”

    于是公子朝一拍大腿,更改了之后的进行路线,“就这么定了!”

    “咱们南下,找那个山口去!”

    一行人摇摇摆摆的,

    又踏上了新的旅程。

    又花费了许多时间,

    他们最终突破了那个神奇的山口,来到了鬼神曾经提到过的地方。

    也的确在之后一段时间,征服了周边数个蛮夷部落,在简陋嘈杂的礼乐声中,建立起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国家。

    为了表明他们这一支的来源,以及对故土的怀念,因此被定名为“夏”。

    这个民族最初的名字,最初的朝代,在诸夏之外的土地上,落地生根,衍生出新的枝丫,成为“新夏”。

    至于制度,

    经过众人的商讨后,最后决定,还是推举公子朝作为国君,后继者则是效仿三代圣贤,通过尚贤禅让而来。

    当然,

    选举的范围肯定要限定在诸夏的君子以及他们的后代之中!

    毕竟他们这么点人,学周召共和,实在没必要。

    一个新生的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团结在一起。

    怎么能够分化力量,最后使得高贵的诸夏,沦陷到当地的蛮夷中呢?

    在安定下来后,公子朝和随巢互相嘲笑对方白发苍老的样子。

    然后公子朝又忍不住想起年轻时候的事。

    “鬼神说这里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打服,但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真的一点反抗都没有!”

    虽然自己带的人只有两百多,但能够一路挺进到这里,身体素质是绝对有保障的。

    这也是公子朝敢大言不惭,要去建国的倚仗。

    但以两百人,统治数千人,还有周边广阔且肥沃的土地,仍旧让公子朝觉得有些梦幻。

    随巢说,“蛮夷就是这样的,在接受教化之前,不要把他们当正常人看!”

    墨家的“兼爱”,那也是对人用的,怎么可能会要求去爱禽兽呢?

    公子朝随后又箕坐,拍着自己的肚皮说,“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曾经想过做赵国的国君。”

    “毕竟我父亲当了执政,我有这个资格去期待那个位置。”

    随巢在旁边抠脚,只是“哦”了一声,懒得抬头看他。

    公子朝继续回忆,“但是后来,我放弃了争夺那些东西,换了一个新目标。”

    “谁知道西行到这里,我却当上了一国之君!”

    他哈哈笑起来,“这个就是老子说的,顺其自然吗?”

    等笑完了,公子朝爬起来,决定去把最近的记录写出来。

    “应该给这份西行记录定下名字了……”

    他看着面前堆积起来的文书,心里想着,“都建国留在这里,不再外出,去补充内容了,总要给这书取个名字。”

    随巢说,“就叫《山海经》算了!”

    “反正只是记录了途径的山川地理,没什么高深的东西!”

    公子朝采纳了他的意见,“行,就叫做《山海经》!”

    而在不太遥远的西方,一队秦人正沿着公子朝等人留下的无数个“到此一游”,缓缓而来。

    他们抱怨着西方的荒凉,还有到处乱跑的蛮夷,同时也钦佩着二十年前就敢走出诸夏之地的那些人。

    眼下,

    他们就走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上,向着遥远的新夏之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