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向缅甸借兵,征讨北元在云南的残余势力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纵横小秦王字数:2359更新时间:25/04/26 01:22:07
    遥想当年吕氏与常清韵情谊深厚,恰似并蒂莲花,于东宫那幽谧之处,共绽芳华。

    常清韵生性纯善,宛如一泓清泉。

    她心无城府,待人赤诚。

    常清韵与朱标伉俪情深,那些于朝堂纷争间朱标不经意流露出的蹙眉忧虑,以及后宫暗流涌动里妃嫔们的狡黠算计。

    她皆如潺潺溪流,毫无保留地倾诉于吕氏。

    在常清韵心中,这份情谊宛如盘石,足以抵御宫廷中那如刀似剑的风风雨雨。

    然而命运的轨迹总是诡谲难测。

    吕氏为了未来儿子的锦绣前程,竟狠心地将这些机密如暗中投掷的冷箭一般,泄露给了对朱标皇位觊觎已久的势力。

    瞬息之间,朝堂风云突变,阴霾密布。

    朱标无端遭受弹劾与质疑的狂风骤雨,本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顿时雷霆震怒。

    龙颜大怒之下,朝堂上下人人自危。

    常清韵亦因未能管束好内闱,沦为众矢之的。

    满心的委屈如潮水般翻涌,她却百口莫辩。

    真相如同一把利刃,无情刺痛了常清韵的心。

    她怒发冲冠,径直前往与吕氏对峙。

    只见吕氏神色冷漠,嘴角竟挂着一丝冰冷的笑意,仿佛来自九幽地狱的恶魔。

    她语气冰冷的说道:“在这宫廷之中,唯有利益才是永恒的主宰。

    所谓的情谊,不过是虚幻的泡影罢了。”

    那一刻常清韵心中的恨意如燎原之火,将往昔的情谊焚烧得干干净净。

    时光悠悠流转,吕氏终究香消玉殒。

    如今常清韵凝视着朱允炆,恍惚间仿佛透过他那稚嫩的面容,看到了那个曾经背叛自己的吕氏。

    但朱允炆那纯真无邪的面容,恰似春日里最温暖的阳光,悄然融化了她心中部分坚冰。

    常清韵深知东宫恰似一座无形的迷宫,处处暗藏玄机与凶险。

    朱允炆若留于此,恐重蹈吕氏的覆辙。

    而朱棡的王府,宛如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净土,宁静而纯粹。

    于是常清韵心意已决,将朱允炆托付于朱棡,期许他能在那片纯净之地茁壮成长。

    “允炆见过三叔、三婶!”

    稚嫩的童音,如春日新燕的婉转啼鸣,在寂静的厅中悠悠回荡。

    谢钰儿看着眼前这粉雕玉琢的孩子,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朱棡此前假借刘伯温《烧饼歌》之言。

    他隐晦道出朱允炆未来虽贵为天子,却命运多舛。

    此子将历经磨难,甚至可能失去皇位,漂泊流离。

    朱棡亦是偶然从后世的隐秘传言中获悉,心中满是叹息,才向谢钰儿提及。

    此刻望着朱允炆那带着稚气的脸庞,澄澈如星的眼眸,谢钰儿心中怜悯如潮水般涌起。

    她轻柔地伸出手,仿佛唯恐惊扰了这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谢钰儿轻轻抚摸着朱允炆的脑袋,眼中满是慈爱与怜惜。

    她轻声呢喃道:“好孩子,往后在王府,三叔三婶定会护你周全,莫要害怕。”

    朱棡看着谢钰儿对朱允炆关怀备至,心中一动。

    他目光如炬,瞥向常清韵那讳莫如深的眼眸。

    随后朱棡抱拳行礼,声若洪钟。

    “大哥、嫂子,今儿个忙了一整晚,您二位也该好好歇着了。

    我和钰儿先带允炆回去,至于回山西的事儿,还得精心筹备几日。

    若赶得上御前会议,我定与大哥并肩作战。

    让那帮因循守旧的大臣瞧瞧,咱老朱家的儿郎皆是铁骨铮铮,虎父焉有犬子!”

    朱标面带倦容,却难掩沉稳威严。

    他微微颔首,缓声开口说道:“三弟,有你这话,为兄便宽心了。

    大同马场之事,父皇一直挂在心上。

    我打算让郑遇春随傅友德一同平定云南,若他能在战场上戴罪立功,也好恢复他荥阳侯的爵位。

    再者张龙去年喜得嫡子,我有意建议父皇封他为凤翔侯,协助郑遇春领军。

    只要他们能攻下大理或鹤庆,我便再为张龙后人求一份恩典,也算是对功臣的慰藉。”

    朱棡闻言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沉吟片刻,他缓缓说道:“大哥这安排,可谓是深思熟虑,周全妥当。

    说到云南,我便想起大理的大理石,那石材堪称天工造化。

    其纹理曼妙,色泽温润,宛如大自然倾心绘就的画卷。

    在建筑之上,大理石可雕琢成各式精美板材。

    装饰宫殿府邸,尽显奢华庄重。

    于雕刻一道,大理石更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塑造出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我寻思着待平定云南后,以大理石为材,为那些英勇牺牲的将士修建一座忠烈祠。

    让他们的英魂得以安息,功绩永载史册,供后人瞻仰缅怀。”

    常清韵嘴角泛起一抹浅笑,温婉如兰,轻声说道:“三弟向来足智多谋,对拿下大理想必已是胸有成竹。

    只要张龙和郑遇春能旗开得胜攻下大理和鹤庆,东宫必定全力支持大明承建公司接手忠烈祠建设,也算是为英烈们略尽绵薄之力。”

    朱标眉头微蹙,神情凝重。

    他仿佛一座巍峨的山峦,透着无形的压力。

    “大理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

    唐朝的滇池之战,南宋的大理蒙古战争,皆在此地书写下波澜壮阔又残酷血腥的篇章。

    其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交汇之处,地势险要、交通畅达。

    进可攻,退可守。

    宛如一颗关键的棋子,掌控着西南局势。

    北元梁王必定深知此地的重要性,定会派遣精兵强将,严防死守。

    三弟,你切不可掉以轻心,凡事需谋定而后动。”

    朱棡胸有成竹地自信一笑,那笑容中透着无畏与果敢。

    随即他从袖中取出一本古籍,转头递与朱标。

    “大哥放心,小弟早有绸缪。

    这是关于大理国时期鬓贫军的历史资料,从中可知大理国军队曾纵横驰骋。

    他们远涉贵州西部、安南北部及缅甸北部,其战力不容小觑。

    不过这也为我们征讨云南提供了新的思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朱标眼睛一亮,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他连忙接过古籍,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边看边喃喃自语道:“嗯,有此资料,如虎添翼。

    安南向来首鼠两端,恐难派兵相助。

    但缅甸如今与我朝交好,他们如今处于阿奴律陀王朝统治。

    我之前就已建议父皇在缅甸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如此借兵征讨北元应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