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皇帝亲审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左百户字数:2983更新时间:25/04/25 08:00:34
    长孙诠推开殿门,进入甘露殿。

    殿内只有李治一人,他坐在龙案后,龙案前一丈处,摆了一张椅子。

    长孙诠微微有些诧异。

    他去洛阳取长孙羊贪污的公款时,被狄仁杰当场抓获。

    狄仁杰把他押回长安后,却并未带去大理狱,而是直接带进了宫中。

    他本以为天子让他入宫,是要严厉斥责一番,再判一个死罪。

    却未想到,是这样一个场景。

    “罪臣长孙诠,拜见陛下。”他跪地叩首。

    李治抬头道:“起来吧,坐下说话。”

    长孙诠道:“罪臣罪无可恕,只求速死,请陛下下旨处死罪臣,只是此事乃我一人所为,与公主无干。”

    李治沉声道:“朕让你坐下。”

    长孙诠微微一愣,终于站起身,走到椅子上坐下。

    李治缓缓道:“朕有件事想问你。”

    长孙诠低声道:“陛下请问。”

    李治道:“你去过河北道吧?”

    长孙诠微微一愣,点头道:“是的,罪臣去过。”

    李治道:“能跟朕说一下河北的情况吗?”

    初唐时期,河北是大唐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也是大唐经济最好的地方。

    这个时期,江南虽然也在迅速发展,人口却还没有大规模南迁,发展不如河北。

    唐朝的赋税是根据户来计算,哪里人多,哪里赋税就多。

    所以河北地区的赋税收的最多。

    然而李治还是不明白,为何一次征税,就能让河北百姓流离失所。

    难道河北百姓的生活状况,真的如此糟糕?

    他无法亲去河北,所以需要找一个肯说实话的人询问,这个人便是长孙诠。

    长孙诠沉默了一会,道:“陛下真的想知道?”

    李治道:“讲!”

    长孙诠凝视着他,道:“陛下,臣确实知道河北民生情况,只是臣直言的话,恐对先帝不敬。”

    李治摆手道:“无妨,只要你这些话是真话,相信先帝不会怪罪。”

    长孙诠吸了口气,道:“依臣在河北所知所见,河北民生,是在贞观十九年,开始恶化。”

    李治喃喃道:“贞观十九年,是先帝亲征高句丽的那一年?”

    长孙诠道:“正是,先帝亲征,大半个朝廷都跟随先帝一起,于二月来到幽州,至九月方才班师回朝。”

    李治终于明白了。

    李世民这一次亲征,持续了大半年,而且相当于将大半个朝廷,都带到河北。

    河北百姓不仅要供应前线大军,还要供应满朝文武的吃穿用度。

    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这一战还未灭掉高句丽。

    这一年过后,朝廷便时常与高句丽发生战事。

    河北百姓一直无法恢复元气,多年储蓄积累,只怕都已消耗一空。

    李世民晚年,好几次免除地方赋税,然而针对的都是关中地区,并未惠及河北。

    等到李治登基后,河北好不容易能休养生息几年,又因救援新罗,民生再次遭到破坏。

    李治道:“依你之见。要改善河北民生,第一要务是什么,降低赋税吗?”

    长孙诠怔了怔,道:“陛下真打算改善河北民生?”

    李治沉声道:“自然。”

    长孙诠点点头,道:“依臣之见,河北百姓最大的困难,并非赋税,而是徭役。”

    李治皱眉道:“徭役?”

    “是的,河北人口虽多,折冲府却极少,百姓徭役非常之重。”

    大唐施行的是租庸调制,租便是田租,调是绢布,庸则是力役,也就是徭役。

    一年每人都必须服役二十天,这是正役,当然,也可以花钱免役,这是富人们干的事。

    然而除了正役,还有杂役和色役。

    尤其是杂役,都是临时征调,需要派遣修筑城墙、疏通河渠、修固堤坝、为军运粮。

    河北道因为长期与高句丽打仗,杂役最重,有的百姓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服役,苦不堪言。

    唐朝府兵制有个特点,只要士兵承担兵役,就可减免家中之人徭役。

    正因如此,大唐子民对从军并不抗拒,甚至争相入伍。

    府兵挑选也非常严格,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

    不少家庭,为减轻家庭负担,会特意养出一个健壮的儿子,让他去当府兵服役。

    如此一来,一人服役,全家轻松。

    河北却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因当年窦建德、刘黑闼坚决反抗大唐,导致唐军很多将士,埋骨河北。

    唐朝庙堂,对河北非常忌惮。

    河北人口有一百多万户,是关中地区的两倍以上。

    然而关中地区的折冲府数量,却有三百座,河北折冲府只有五十多座。

    很明显,大唐朝廷不信任河北百姓,担心他们从军人数太多,再次叛乱。

    河北百姓大多无法从军,成年男子就必须服徭役、杂役,是唐朝徭役大军中的主力。

    再加上李世民那次亲征,河北数十万百姓被征调为杂役。

    徭役是义务,与当兵不同,没有任何回报。

    所以河北百姓有良田,却没有时间耕种,有人口,经济却难以腾飞,还要承担极重的赋税。

    河北、河东、山东、关中等地区的徭役工作,往往也要河北百姓们来承担。

    河北百姓们虽能吃饱饭,但日子过得确实不太好。

    李治听完后,沉默良久,问道:“河北民生如此艰难,为何没有人上奏?”

    长孙诠沉默不语。

    李治道:“你不愿告诉朕?”

    长孙诠低下头,叹道:“原因就出在我堂兄,长孙无忌身上。”

    李治点点头,他其实已经猜到。

    长孙无忌是太宗时期大臣,亲身参与隋末大战,对河北百姓有很强的戒心。

    长孙诠道:“臣周游河北时,曾碰到一个河北人士,那人学问非凡,见识高超,与臣饮酒畅谈,很多观点,至今让臣大受震撼。”

    李治奇道:“他说什么了?”

    长孙诠道:“他说天下大势,时刻在变,人的变化,往往跟不上世事变化,国家要想保持强盛,治国之臣,也须变化。”

    李治笑道:“这人口气倒很大。”

    长孙诠道:“他说大堂兄本是治世之能臣,然而年纪大了后,跟不上世事变化,依然将先帝时期的政策,视为金科玉律,不肯变通。”

    这正是年老之人的特点,他们信奉自己年轻时的一套。

    长孙无忌便极为推崇贞观之治,推崇李世民,绝不愿轻易更改太宗时期的政策。

    长孙无忌把持朝政五年之久,在他的长期压制下,河北官员自然不敢提此事。

    李治道:“驸马,你说的那人,叫什么名字?”

    长孙诠低声道:“他姓窦。”

    李治道:“就是他把你拉入燕山会的吧?”

    长孙诠道:“是的。”

    自去年四月,他为了替朝廷分忧,与新城公主商议后,主动提议,让朝廷从公主府的封民身上抽税。

    然而今年年初,封地的几位老里正来到长安,告诉长孙诠,朝廷抽税数额,是长孙诠告诉他们的两倍。

    很多封民不堪重负,民怨极重,不愿再做公主府的封民,成为流民。

    长孙诠并未将此事告诉新城公主,独自前往河北,见到不少封地子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他大受打击。

    长孙诠在河北游历一个多月,才终于理解河北民生多么艰难。

    也明白为何一次额外征税,就让他们无法承受。

    长孙诠想要改善这种情况。

    然而越是深入了解,越清楚凭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

    便在那时,他遇到了窦姓男子。

    对方告诉他,大唐朝廷永远不会善待河北百姓,所以他才成立燕山会,只为帮助河北穷苦百姓。

    “陛下,罪臣只是想向河北百姓赎罪,并无谋逆之心,请陛下明鉴。”长孙诠道。

    李治道:“你没有,燕山会却有。”

    长孙诠愣道:“他们只是想拿回长孙羊贪污的款项,还给河北百姓,并不打算谋逆。”

    李治凝声道:“那你可知道,他们派人联系过营州都督程名振,想煽动他自立?”

    长孙诠勃然变色,怔了半晌,低下头,不再为自己辩解。

    李治凛然道:“长孙诠听旨。”

    长孙诠跪在地上,叩首道:“罪臣在。”

    李治道:“你虽犯下大错,但朕念你初衷是为报国,又能体恤百姓,朕免除你死罪,将你贬去河北道,当一个下州县尉,你可有怨言!”

    长孙诠怔了怔,重重一顿首,道:“臣叩谢陛下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