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要么做皇帝要么死!刘备:既无回头路可走,孤就进位为楚王吧!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天命不在身字数:4857更新时间:25/04/24 09:47:14
曹操要称王!
实际上,从他建国封公那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已没有回头的机会。
他也没打算回头。
废汉自立,取而代之…这是刘协被杀那一天起,他心中就已萌生的念头。
先称魏公,尔后挥师南下,凭着收复淮南,饮马长江之功,趁势再进一步进位为王…
这是前番南征前,他心中就已拟定的步骤。
谁料南征以惨败收场,非但无功还痛失两州,声望大跌。
这种局面下,曹操原本是没底气再进一步。
谁想这个时候,陈群等士人献上了九品中正制。
士家豪姓们有求于他,机会这不就来了么。
我给你们选官之权,你们全力拥戴我进位为王,再出钱出人保我曹魏江山,助我荡灭刘备,一统天下。
双赢啊…
关键是曹丕这孩子懂事,还主动替他这个当爹的,说出了不好搬上台面的话。
曹操焉有不顺水推舟的道理。
曹丕大喜,欣然一拱手:
“父亲放心,一切交给儿臣,儿臣知道该怎么做。”
曹操满意的点点头,拂手示意二子退下。
曹丕得到了曹操久违的嘉许,心中自然是欣喜若狂,欢欢喜喜告退而去。
曹冲眼见曹操贪图眼前之利,决意与士族们达成这桩交易,遂不敢再劝,只能暗叹一声,默默告退而去。
曹操望着两个儿子背影,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子桓这孩子虽才略平庸,却最懂孤,又知变通,分得清轻重缓急。”
“仓舒虽聪明绝顶,却不善揣摩孤心思,欠缺几变圆滑变通,御下的权谋手段也不及子桓。”
“孤当真该立仓舒为我大魏储君吗?”
曹操喃喃自语,陷入了沉思之中。
思来想去,终究难做决断,曹操索性不再去想。
他起身下阶,走到了堂门外,负手立于高阶之下,远望向了南方。
“刘备,你以为你夺了孤青徐二州,灭了孤十万兵马,你就扭转了强弱攻守之势了吗?”
“孤有的是手段收拾你。”
“孤就先借士族之力,灭了你这个生平大敌,尔后再收拾那班自以为是之徒。”
“嘿嘿——”
曹操捋着短髯,嘴角钩起一抹得意自负的冷笑。
…
三天后,魏国群臣开始向许都上表。
从朝廷到州郡,从三公到太守,从曹氏夏侯氏宗室到外姓诸臣…
兖州,豫州,司州,冀州,幽州,并州…
钟繇,王朗,华歆,夏侯惇,曹仁,陈群,程昱,董昭,司马懿…
雪片般的上表,从四面八方飞往许都,奏请那位天子,为曹操加封王爵,以彰曹操之功。
至于曹操的功劳,无非还是讨灭袁氏,收复河北,平定关中等等这些老掉牙的旧黄历。
失淮南,失徐州,失青州这些丢人之事,众臣们自然是默契的只字不提。
许都那位少帝之子,自然也很识趣,当即一道圣旨送往邺城,要加封曹操为魏王。
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曹操自然是义正严辞的拒绝。
于是钟繇等众臣,少不了要苦苦劝进,那位天子也两度下诏,“逼迫”曹操称王。
在历时一月拉扯,演足了三让三辞的戏码后,曹操才被迫接受了天子旨意。
时年秋。
曹操正式进封魏王,改魏公国为魏王国,食邑五万户,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出入皆以天子之礼。
…
应天,萧府。
诸葛亮,鲁肃,庞统,糜竺…
身在京师的大楚智囊们,齐聚于萧和府上,共商科举制的推行细节。
“伯温,你这科举制与先前所创之均田府兵制,当真是相得益彰。”
“均田制可令国富,府兵制可使兵强,这科举制又能为国家尽收天下英才。”
“此三制实施,我大汉朝中兴指日可待也!”
诸葛亮手捧着刚刚拟定的科举细则,口中是唏嘘不已,啧啧慨叹。
鲁肃等人纷纷称是。
庞统却捧起手中那张竹纸,啧啧赞道:
“还有萧军师所造这竹纸,当真是比蔡侯纸好用十倍,听闻价格还不及蔡侯纸一成,更遑论简牍。”
“依我之见,别看这只是区区一张白纸,其份量之重,只怕不逊于萧军师这科举制呀。”
庞统眼光显然要比其他人刁钻许多,看出了这竹纸的意义所在。
诸葛亮若有所思良久,点头道:
“士元言之有理,此纸价格低廉,若以此纸来代替简牍作书,岂非连贩夫走卒,乡野百姓都看得起书?”
“书可明智,若有朝一日,我大汉人人皆可读书明理,岂非人人如龙!”
说到这里,诸葛亮蓦然省悟了什么,心头不由一震。
尔后肃然起敬的目光望向萧和,拱手正色道:
“伯温,这你科举制和竹纸,造福的可不只是当代,而是利在千秋也!”
“此乃万世之功德也,请受亮一拜!”
诸葛亮这么一提醒,众人蓦然省悟,皆是对萧和肃然起敬。
“孔明兄言重了,什么利在千秋的,和可没想那么多。”
萧和略有些不好意思,忙是话题一转:
“孔明兄与诸位既觉着这竹纸好用,我的意思是今后可令朝廷州郡所用公文奏书,就皆以这竹纸取代简牍,以推行以纸代简,孔明兄以为如何?”
诸葛亮连连点头,将那份科举细则重新拿起:
“伯温所言亮以为可行,这科举制实施细则,我们商议的差不多了,就即刻奏请楚公颁布推行。”
“到时候,就先以纸代简来向天下颁布这科举制。”
众人皆称可行。
这时,萧和却话锋一转:
“这细则是拟好了,不过和以为,倒不必先急着推行,先等一个合适的契机。”
契机?
诸葛亮与众人眼神一动,未能听出萧和话外之意。
萧和却目光望向北面,意味深长道:
“我料就这几日,北方必有大变,曹贼一定会有大动作,咱们得先等等才是…”
话音未落。
诸葛均匆匆而入,一脸凝重道:
“兄长,萧军师,北方细作刚刚从邺城传回的急报。”
“曹贼已于数日前,于邺城僭越称王,自称为魏王!”
“曹贼称王当日,便向北方诸州颁布了一部选官新法,称之为《九品中正制》,要于伪魏全境推广!”
堂中立时哗然声起。
诸葛亮眉头一皱,当即令诸葛均将急报详细念出。
诸葛均便将帛书展开,当众宣读。
伪魏众臣上表,逼迫许都伪天子下诏,加封曹操为魏王,曹操进位为王当日,颁布九品中正制…
详细内情,尽数道明。
堂中愤慨骂声,立时四起。
“高祖有遗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曹操以一外姓之臣,称公还不够,竟然还敢僭越称王,当真是无法无天!”
“我看曹操篡汉野心,已是昭然若揭也!”
糜竺愤然怒斥。
众人纷纷点头,一片痛斥。
唯有萧和却神色平静,只不以为然冷笑道:
“曹贼纵容其子弑杀先帝,拥立伪帝加封其为国公时起,其篡汉之心已是路人皆知。”
“今日他进位为王,只不过是向篡位称帝的最终目标又迈出了一步而已,诸位又何必大惊小怪。”
众人一怔,恍然明悟。
诸葛亮则眼眸一亮,问道:
“伯温,你适才曾言伪魏将有大变,要我们等一个契机,莫非你已料到曹贼要在此时僭越称王?”
众人目光,齐聚向了萧和。
“曹贼失青徐二州,损兵十万,元气大伤,急需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实力,以应对我们近在眼前的北伐。”
“此时唯有推行九品中正制,方能笼络北方士家豪姓,诱使他们倾尽全力扶保伪魏。”
“曹操自然也不可能白白让权于北方士家,他们拥护其进位为王,不过是交换条件罢了。”
萧和呷着茶,不紧不慢的将曹操骨头都剖了个清清楚楚。
众人若有所悟。
诸葛亮嘴角扬起一抹讽刺,冷笑道:
“可笑曹贼,自诩唯才是举,不问士庶,到头来却与士家豪姓彻底苟合,当真也是可笑。”
萧和话下茶杯,眼神却玩味一笑:
“孔明兄,曹贼此举,于楚公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呀。”
诸葛亮眼珠一转,脸色蓦然化为惊喜。
你曹操身为外姓,损兵失地之下,都敢不要脸的僭越称王。
咱家楚公乃刘氏皇族,不久前更有收复青徐二州,大破伪魏之功。
你曹操都能称王,刘备有什么理由不称王?
你曹操推行九品中正制,为笼络北方士族之心,我刘备正好针锋相对,推出科举制,不问贵贱出身,不问士族庶民,争夺天下才俊之心!
“原来这便是伯温所说的契机呀…”
恍然明悟的诸葛亮,向众人笑道:
“诸位,伯温的意思,你们想必也都明白了。”
“那亮也不多说什么了,我们都行动起来吧,也该是扶楚公再进一步的时候了。”
在场庞统,鲁肃众人,哪个不是人精,自然是心领神会,明白了萧和之意。
楚国的这一众顶级智囊们,就此在萧和府中定下了计议。
于是在接下来一个月内,轰轰烈烈的劝进风潮,就此掀起。
诸葛亮和萧和率先带头上表,奏请天子晋封刘备为王,以彰刘备收复青徐二州的大功。
两位文臣之首一带头,庞统,鲁肃,徐庶,顾雍,陆逊,糜竺,法正等谋臣文官,纷纷上表跟进。
紧接着,关羽这位武将之首,也带着张飞,赵云,魏延,甘宁,黄忠,文聘,张辽等众武将,纷纷上表天子。
尔后便是荆州,扬州,徐州,青州各刺史郡守等地方官,雪片般的劝进上表,送往了应天,送到了天子手中。
伏太后自然也能看得清大势,旋即授意天子下旨,加封刘备为王。
只是这封王的诏送,送往楚公府时,却被刘备断然拒绝。
大家伙都知道,刘备的推辞和曹操的推辞是不一样的。
曹操三辞三请,不过是走个过场,在演戏罢了。
刘备他是真不敢受啊。
无他,就是刘备要脸而已。
他怕天下悠悠之口,指责他仿效曹操那逆贼,逼迫天子下诏封他为王。
这场轰轰烈烈的劝进风潮,就此卡在了这里。
鉴于前番老刘称公时,也是为萧和所劝服,于是这一次劝说老刘进位为王的重担,众同僚们很默契的就全压在了萧和肩膀上。
萧和推辞不得,只得受众臣所托,来到了魏公府。
“伯温,孤就知道你一定会来。”
“若孤没猜错的话,你此番前来,必是想说服孤接受陛下的旨意,学那曹贼僭越称王吧?”
萧和刚踏进门,刘备便戳穿了他的来意。
“楚公英明睿断,臣的心思果然都瞒不过楚公。”
萧和也是自嘲一笑,尔后却道:
“不过楚公后边那句话,臣却不敢苟同。”
“高祖有遗训,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故曹贼称王是为僭越谋逆。”
“楚公乃刘氏皇族,身负收复青徐之功,既有天子明诏,又有百官拥奉,可谓是名正言顺,理所当然。”
“臣不太明白,楚公进位为王,为何就成了僭越?”
这一问,把老刘备问到哑口无言。
萧和这话没毛病啊,你姓刘,有大功,天子有诏,百官拥护,进位为王可不就是名正言顺嘛。
刘备憋了片刻后,苦笑着一摆手:
“罢了,孤就算是长了十张嘴,又怎么可能说过伯温你?”
“只是就算名正言顺,孤也…”
“楚公!”
萧和打断了刘备,神色转为肃然,正色道:
“什么为了兴复大汉,什么顺应天意民心,什么与曹贼争夺人心这些大义凛然的理由,臣当年已同楚公说过,今日就不说了。”
“臣只想请楚公问问自己的本心,时值今日,楚公手握半壁河山,麾下拥兵数十万,无数良将谋臣誓死追随,楚公当真对金殿上那个位子,还没有半点动心吗?”
刘备心头蓦然一震。
萧和则目光如刃,继续质问道:
“臣还想再问楚公一句,楚公莫非以为,从进位为公那一天起,这条前路除了硬着头皮走到最后之外,还有回头的可能吗?”
刘备陷入沉默。
这一次,萧和没有再讲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选择了直指刘备本心。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古往今来的帝王,并非是谁生来就怀有做皇帝的雄心壮志。
绝大多数人,不过是为大势所趋而已。
萧和不相信,大势已到如此地步,老刘对那九五至尊之位,还能没有半分动心!
此乃“利诱”。
至于后边那番话,则是要提醒老刘,你答应做楚公那天起,你就已经没有回头路。
要么一条道走到底,登上皇帝宝座,要么就是身死名灭。
此乃“威逼”。
于是在萧和的“威逼利诱”之下,刘备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权衡之中。
萧和也不再多言,静待刘备做出决断。
许久许久后,一声意味长的叹息声响起,打破了沉寂。
那是一声既含有无奈,又蕴藏着决断的叹息。
深吸一口气后,刘备决毅的目光看向萧和:
“伯温,你说的没错,尔等已追随孤,走到了这里,焉有回头之理。”
“这条路,我们便君臣并行,一直走到终点吧!”
萧和笑了。
主臣二人,相视大笑。
…
时年秋,刘备奉天子明诏,进位为楚王。
当日,诏告四方,颁布科举之制,大封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