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南国诸镇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罗小明字数:4492更新时间:25/04/23 23:21:39
    金乌西坠,赤霞染透半壁苍穹,如野火焚天。

    中军帐内,一名甲士手持引燃的火折半跪在灯架之前,火折斜倾,焰舌顺着灯芯游走。

    伴随着最后一盏烛火被引燃,中军帐内逐渐明亮了起来,明黄的光晕如水般漫开,将大帐中央的沙盘照得纤毫毕现。

    陈望站在沙盘之前,中军部的参谋们对照着手中的舆图和情报,在沙盘上不断调整标记。

    随着一面面各色的旗帜落下,战局态势也随之逐渐的分明了起来。

    就在陈望观察着着沙盘的之上的局势之时,帐外一阵急促的脚步打断了他的思绪。

    帐帘很快被守卫的甲士掀开,陈望没有抬头。

    能够不经通传进入中军帐内,现在营中除了胡知礼之外,就是陈功了。

    胡知礼如今就在他的身侧,来人自然只会是陈功。

    “总镇。”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陈功的声音比起他的人更先入帐。

    少顷,陈功身着赤色箭衣,手按着腰间的雁翎刀,已是阔步入帐。

    “两镇的兵马都已经统计完全了?”

    陈望放下了手中的指挥鞭,站直了身躯,问道。

    “都已经统计完全了,情报司的人也已经检查了,两镇交上来的兵册没有问题,不是糊弄朝廷的那一份。”

    朝廷财政困顿,饷银发放从来都是短缺,少有足额的时候。

    逼迫的将校们不得不虚报人数,多要饷银,不然根本无力给养军兵。

    所以将校们手上一般有两本兵册。

    一本是应付朝廷,虚报的人数。

    另外一本则是将校自己查看,有多少的兵,兵册上便有多少人。

    陈功走到近前,将手中的统计好的数据递给了陈望。

    “左镇三万五千七百四十六人,猛镇三万三千六百零三人,倒是和情报司之前探查的情况没有差上多少。”

    陈望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书。

    “不过这将校的数量确实有些多了。”

    左镇一共有十一营,猛镇共有八营,按理来说只有十九名营将,算上副职,坐营,最多也就六七十名将校。

    但是文书上记录,坐营、游击及以上的将校,竟然多达一百二十位。

    不过这也符合一贯的情况。

    历史上曹文诏兵败湫头镇,记载游击以下死者二十余人。

    当时曹文诏麾下兵马仅有三千人。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战事过多,战功的累积。

    不过大部分的都是虚职,很多游击,坐营、在军中实领实际只是千总,或则是把总。

    “贸然裁汰,恐怕会引起很多波澜。”

    陈功眉头微蹙,这么多的将校肯定不行,但是要裁汰也是一个麻烦。

    这么多的冗员自然是需要整顿,但是在南国诸镇新附之际就贸然裁撤,难免动摇军心。

    如今武昌城还有三十万的西军,虽说这个数据的水份颇多,西军能战者并不多,但是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陈望自然是也知道陈功的考量。

    陈望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军衔制度。

    不过很快陈望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大明实际上其实也有自己另类的军衔,就是散阶和勋位。

    不过这些东西,越到后面就越乱。

    就连戚继光也说过:“今之武衔,犹妇人髻上珠花,徒为观美。”

    现在还不成熟,就推出这一项制度,也只会造成混乱,再者俸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陈望沉吟了片刻,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整编肯定会引起不满,些许波澜,不成问题。”

    军队整编肯定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山东镇的裁汰也同样如此,不过高杰、惠登相、马进忠等人毕竟出身流寇,军中的将校并不算多。

    裁汰的那些旧军,大部分都被调入了卫所之中,作为屯军。

    “整编还是依据原先山东镇的整编办法。”

    “未能达标者,充入卫所作为屯军,两镇改制,全部按照我军军制,一应军饷待遇皆按照实职发放,虚职一次性补偿银钱清空。”

    明朝的镇戍营兵制,因为地域的不同,编制也有很大不同,极为混乱。

    很多营镇内还有哨官这一职,代替的是百总,不过百总有时又和哨官混用。

    既然要整编,就要整编的彻底一点。

    “整编还是由兵务司负责,军法司、训导司协理,中军部统管。”

    陈望将手中的文册,递给了站在了一旁的胡知礼吩咐道。

    “军法司、训导司要下到局一级的话有些困难,现役的军法官和训导官可能有些不够……是不是先设到司一级……”

    胡知礼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军法司内确实有不少后备的军法官,但是南国诸镇接近七万的兵马,还是有一定的缺额。

    “军法官、训导官不够,可以先从各镇的战兵之中抽调填补,后续加紧培训学习即可。”

    陈望摇了摇头,否决道。

    “只有将军法官、训导官设到局一级,才能够保证部队的纪律和战力。”

    “军法司和训导司必须直接设到局下。”

    陈望重新将目光放回到身前的沙盘之上,再度出言问道。

    “中军部整编的计划准备的怎么样了。”

    胡知礼闻言,从怀中拿出文件,放在了沙盘的边缘。

    “初步的整编计划已经制定好了,后续若有问题,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陈望点了点头,示意胡知礼继续说下去。

    “崇祯十四年,左部原有十三营,经左良玉整编之后,变为十一营,但总人数未变。”

    汉中镇大刀阔斧的对于军队改制,左良玉也同样在效仿。

    如今原先应对漠南蒙古应运而生的镇戍营兵制早已经不适应时代。

    一营两三千的兵马,已经难以应对如今各地复杂的战局。

    所以左良玉也对于麾下的军队进行着改编。

    “左良玉直辖有五营,共计一万五千人,统管的都是左良玉往昔的亲信。”

    “左良玉自管一营,其余四营由王允成、郝效忠、徐勇、李国英任营将,每营五千人。”

    陈望神色沉凝,这四个人虽然他只见过王允成,但是另外三人其实也老熟人,史料上的老熟人。

    这四人里,除了王允成,另外三人都是品德有亏,最后投降了清廷。

    郝效忠做到了清廷的湖南右路总兵。

    徐勇在进攻南明的战事上不断立功,一路升任清廷的湖广总兵官,不过不久便被孙可望所擒杀。

    至于李国英,比起郝效忠、徐勇更甚,甚至一路做到了清廷的四川总督,得以善终。

    不过现在这一切都不会发生,陈望也没有任何清算的想法。

    左良玉麾下的这四将,并不庸碌,完全可以出任一地,有着统领一师的能力。

    “其余六营,则是由七十二营的降将统管。”

    “分别是刘国能、李万庆、许可变,王光恩、马士秀,杜应金。”

    这些名字对于陈望来说也都是老熟人。

    除去杜应金之外,其余的五人都在史书留下过许多痕迹。

    不过陈望也清楚,除去这些在史书上留名的人之外,还有很多隐没在洪流之中的人。

    譬如如今统领着万民军锋锐营的果毅将军张成义。

    斩将、夺旗、先登、破阵四功俱得,以一介小兵,成为了一方将帅。

    “各营人数有多有少,人数最多的是刘国能,麾下有六千人,其他营大多都是两千到三千左右。”

    “刘国能?”

    听到这个名字,陈望不由的笑了一笑。

    刘国能,算是他真正意义上的老朋友了。

    他领百总之后,打的第一战就是在邠州。

    当时刘国能和一字王拓先灵、撞天王高应登领兵来袭,被他们打的丢盔弃甲。

    后面在进剿湖广的时候,刘国能已经投降,后面陈望和刘国能又见过了数面。

    历史上刘国能归降之后,没有再度叛降,殉城而死。

    六人也都是刀枪里面摸爬滚打的出来的,能力不比左良玉麾下的四将弱上多少。

    “猛镇有多少兵马?”

    “猛镇有兵马八营,各营人数不一,猛如虎镇下有兵马六千,曹变蛟、罗汝才、刘光祚麾下各有兵马五千,另外四营则有三千到四千,营将是曹鼎蛟、张忠、刁明忠、杜先春四人。”

    曹鼎蛟没有跟着曹文诏北上松锦。

    曹文诏很清楚,去往松锦是一条不归路。

    所以让曹鼎蛟也跟着曹变蛟一同南下。

    那时候曹变蛟已经是总兵,但是曹鼎蛟却还是只是参将,以参将之职,帮着曹变蛟统领军队。

    不过随后随着战事的持续,明军很多营将战死。

    在曹变蛟控制了军队之后,自然也就将曹鼎蛟派了出去,分管一营。

    曹鼎蛟如今在明廷内部,只是领着副总兵的职位。

    “第一期军校学员的名单,可以把曹鼎蛟也加进去。”

    陈望犹豫了一下,说道。

    陈望对于曹鼎蛟的印象很深。

    曹鼎蛟虽然没有曹变蛟那么变态的勇武,以及对于战争时机的判断。

    但是曹鼎蛟也有自身的优点。

    曹变蛟擅长带领骑兵,而曹鼎蛟则是完全的步将,指挥步卒得心应手。

    在湫头镇之战时,就是曹鼎蛟指挥着步卒,挡住了流寇的第一波冲击。

    曹鼎蛟为人持重,善于防守,指挥一营不成问题。

    在跟着曹文诏时,曹文诏领兵出击,很多时候都是将中军的指挥权交给曹鼎蛟。

    这一点,倒是和当初胡知义还在军中的时候差不多。

    陈望当初只统管汉中一镇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让胡知义帮忙协理中军。

    依照曹鼎蛟的能力,单独带领一师完全不是问题,只是经验欠缺一些。

    曹鼎蛟善守,正好可以将其安排譬如徐州这样的战略要冲。

    其余的三人,陈望只是有一点记忆,都是明时边缘的武将,没有多少的功绩,记载也很少。

    “两镇改编合一,暂时都列在湖广镇的序列之中,分为十四营,依照我汉中镇的编制每营设五千人。”

    中军部出具的整编计划,只是关于军兵裁汰,将校调升这些。

    具体整编成多少各营,设下多少个师,还是需要陈望来做决定。

    因为情报司送来的情报原因,陈望原先对于左猛两镇实际上就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所以心中从一开始就有了一套腹稿。

    眼下得到了更为详细的要求,陈望自然也可以优化原先的方案。

    “除去张忠、刁明忠、杜先春、杜应金,四人作为副职,其余人仍领营将之位。”

    左猛两镇共有十九营,猛如虎并没有归顺,只是士兵被收拢,所以只需要裁汰

    陈望并没有替换两镇将校的事情。

    眼下大势已成,南国诸镇已经没有了选择,目前为止只有跟着他一条路走到黑。

    太过于大刀阔斧,反而不利于稳定。

    “两镇合并之后,归属湖广镇管辖,共设三师,”

    “湖广镇第二师,下辖五营,由左良玉统领,任师长,下辖曹鼎蛟、李万庆,王光恩、王允成四将。”

    湖广镇第一师,是原先湖广六营,由周遇懋统管。

    “湖广镇第三师,下辖五营,由曹变蛟统领,任师长,下辖刘国能、罗汝才、郝效忠、徐勇四将。”

    “湖广镇第四师,下辖四营,由刘光祚统领,任师长,下辖马士秀、许可变、李国英三将。”

    刘光祚的能力平庸,作为师长,肯定是不太合格。

    不过刘光祚首先表态,自然是要千金事骨。

    如果刘光祚在后续的表现还行,陈望自然也不介意让刘光祚坐稳师长的位置。

    整编还是要打散建制,不能完全沿用旧制。

    除去各营的将校被分散之外,基层的军兵和中层的将校,也会随之而变动。

    虽然此举在短时间内,会因为熟知本部军兵情况的将校调离,使得军队的战斗力短期下降。

    但是目前对于陈望来说,这一点战力的是可以接受的,后续的稳定值得暂时的波澜。

    而且……

    武昌城就在南面。

    用三十万西军作为试刀的金石。

    很快扩建的湖广镇战力问题,也不会再成为问题。

    ……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十四年九月围其城,四面力攻,国能不能支,城遂陷,被执。

    贼犹好谓之曰:“若,我故人也,何不降?”

    国能瞋目骂曰:“我初与若同为贼,今则王臣也,何故降贼!”

    遂杀之。事闻,赠左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建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