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动荡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罗小明字数:4479更新时间:25/04/23 23:21:39
    南国局势一变再变。

    李岩占据南京、依据扬州、镇江,割据南直隶,而后留李际遇领兵十五万,留守南京,自领大军南下,一路侵攻。

    不过万民军的攻势并没有如同李岩预想之中那般势如破竹。

    崇祯开放团练之权,允许州县依照开封社兵之制募集社兵。

    在最初的时候,这项政策并没有对于大势有过多的影响。

    哪怕是拥有着社兵战力的加成,孙传庭和卢象升两人所领的军队还是先后败亡。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项政令,终于得到了真正爆发的时候。

    明朝建立之后,虽然极力江南的势力,但是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终究还是没有解决江南的问题。

    二百余年来,江南乃至南国土地兼并极为严重,虽然还不至于形成诸如唐朝时期的门阀。

    但是在这些地区,地主士绅掌握着极大的权柄,蓄养家奴甚众,哪怕是在东南倭患之际。

    这些地主士绅招募丁壮守卫堡垒,倭寇海盗也少有进犯,宁愿去抢附近的州县,也不太愿意去围攻这些地主士绅所营建的坚固堡垒。

    社兵、团练之权放开已经有差不多半年多的时间。

    万民军的声势雄壮,连陷南直隶诸多大城,残酷的清算手段,使得南国的地主士绅人人自危,以致于不敢有过多的隐藏,开始抱团取暖,广募社兵。

    在南北断连,大明亡国之兆显露之后,更多的权柄被放开。

    地方的主官为了保全自身,对于那些明显违规团练和社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在暗中支持。

    所以等到李岩带领万民军南下之际,围攻州县却是收效甚微。

    万民军缺乏重型的攻城武器,很多的时候,只能蚁附攻城,但是这样攻城所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沉重的。

    一直到崇祯十五年的七月之时,攻陷南京的三个多月后。

    万民军才彻底控制南直隶长江以南的应天、镇江、苏州、常州、广德、太平、宁国七府。

    对于西南角的池州、徽州两府的进攻并不顺利。

    东南的松江府,因为有郑芝龙的存在,所以万民军也迟迟不能动手。

    如果万民军一路势如破竹,崭露出气吞南国的实力。

    郑芝龙恐怕会毫不犹豫的带领麾下的部众加入万民军的序列。

    但是在情况未定,尤其是陈望如今虎步中原,雄视江淮,郑芝龙自然不敢轻易下注。

    郑芝龙和万民军之中保持着一定的联系,但是却没有完全投注下去。

    为了保证自己在福建的势力范围,还是为南国的明军提供着一定的助力。

    李岩不愿意和郑芝龙太过于交恶,因此下令部队放弃对于松江府的进攻。

    这样的进展对于万民军来说无疑是极为缓慢。

    而且也仅仅只是控制,在这些区域,还有很多的地主士绅所营建的寨堡没有被打破,虽然在万民军鼎盛的时候,他们只能龟缩着。

    但是一旦万民军露出颓势,他们无疑就会像是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般蜂拥而至。

    而最让万民军感到压力巨大的,是陈望的动向。

    陈望在徐州停留了一段时间后,便领兵从河南一路进抵湖广北部,在六月下旬的时候,已经抵达了汉阳府境内,并一举攻克了汉阳府城。

    汉阳府与武昌府隔长江划界,是武昌府的屏障门户,仅仅一水之隔。

    汉阳失陷,武昌岌岌可危。

    西军陈兵三十万于武昌,调集全部水师入援武昌,武昌大战已是一触即发。

    崇祯十五年,七月五日。

    武昌城内,肃杀之气几经凝结。

    江面之上,千帆招摇。

    三十万众西军齐聚武昌,但是却没有让城中的一众西军将校心中有半点的底气。

    因为就在一水之隔的汉阳,已经云集了超过十万的官兵。

    而这还不是最为让人心生恐惧的地方。

    他们不是没有面对过如此数量的官兵,当初在陕西、河南的时候,官兵曾经数次云集十数万众,但是他同样逃出了生天。

    但是这一次,指挥着这些官兵的人,并非是朝廷的督师文臣。

    而是,陈望……

    平贼将军陈望。

    不久之前,凤阳之战仅以三万甲兵,便大败李岩所率的万民军主力,迫使万民军不得不向南逃遁的陈望。

    七年的时间,陈望从一介家丁,靠着手中的刀剑,南剿流寇,北击建奴,生生的杀出一条晋升之路,成为了配印的总兵。

    甚至是在中原完成了实际的割据。

    如今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区域,真正的掌权者,早已经不是当今的朝廷。

    而是陈望。

    越是了解,便越是绝望。

    武昌城中在半月的时间,西军的军议已经召开了十数次。

    但是议来议去,却是没有议出半点的结果。

    如今唯一还算是好的消息。

    就是陈望已经抵达汉阳将近半月,仍旧没有任何进攻的态势,甚至官兵的水师也没有出击。

    这也让西军的一众将校不知道情况,也更不敢轻举妄动。

    而此刻让西军忌惮不已的陈望,正坐在汉阳东郊的军队大营之中,听着胡知礼的汇报。

    “山东镇的改编在中军部派去的教官基本完成,山东镇暂拟一师编制,由高杰节制,依照正常师级单位编四营,定兵额一万两千人,原在籍兵丁有一万一千人,新募兵一千,训练已有两月,下月下旬便可以编入各营之中。”

    高杰等人手底下的兵马确实有不少,但是很多滥竽充数之辈,自然都被裁汰换新掉。

    所以山东镇整编的第一师连一万二千人都没有能够凑出来,还需要编练新军。

    孙传庭最后一次领兵进剿,几乎征调了山东大部分的有生力量。

    山东境内留守的兵丁几乎都是卫军或者是二三线的营兵,这些兵马武备松弛,训练落后,比起地主士绅招募的社兵团练还要弱了几个档次。

    再者山东距离北直隶地处不远,朝廷仍然有一定的掌控。

    而且如今陈望麾下的人才贮备也不够,将校能够独挡一面都不多,更不用提能够主政一方的文官了。

    现在对于山东下手,将其掌握在手中的时机还没有到达。

    再者山东此时还处于疫病的干扰之下。

    所以陈望并没有急着去掌控山东,仅仅是联络高杰,胁迫着刘泽清,将山东镇的主要兵马归拢于自己的指挥之下。

    “山东镇第一师,除去高杰之外,另外三营,营将任命分别为惠登相、马进忠,马岱。”

    “马岱?”

    惠登相、马进忠都算是老熟人了,陈望北上勤王的时候,和两人交情颇厚。

    青山关之战后,惠登相、马进忠的态度也是越发的恭敬。

    但是对于马岱,陈望却是没有什么印象。

    稍微回忆了一下,只想到了汉末三国马超的弟弟,也叫马岱。

    山东镇那边是不久前才归拢,大部分的事情都是胡知礼统管的中军部在处理。

    营将的任命,陈望也是全部交给胡知礼在负责。

    不过陈望没有印象,但是陈功却是记得这个人。

    “之前吕梁山之战,杨御蕃兵败身死,就是这个马岱,领兵冲入敌阵之中拼死抢回了杨御蕃的尸体。”

    陈望记忆力在来到这个世界后加强了许多,几乎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只是因为对于三国时代马岱的印象太过于深刻,所以有些忽略,不过有了陈功的提醒,陈望也是想起了马岱到底是谁。

    在历史上的明末,马岱在史书中也留下过较为深刻的一笔。

    山东民变,杨御蕃领兵进剿一股势力很大的农民军。

    马岱单骑冲进阵列,深入敌阵直捣中坚,阵斩其首领。

    其腰部肩膀各被长枪捅伤,血透重铠。

    确实是一员骁将。

    “此人倒是可以重用,日后等到军校开启,可以让他进入军校进修。”

    对于马岱,陈望的观感颇好。

    从马岱能够抢回杨御蕃的尸首,他看到了两处重点。

    一处是马岱确实有情有义,这样的人若是收拢于麾下,轻易不会叛变。

    另外一处则是马岱在乱军之中,众军溃败之际,还能够抢回杨御蕃的尸首,这可不是单纯的勇武可以做到的。

    马岱对于当时战场的局势,还有时机的估算肯定无一不是恰到好处。

    从这一点看来,马岱就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物。

    “稍后,我就让中军部将马岱的名字加入军校的第一批进修名单之中。”

    胡知礼点了点头,应承了下来。

    陈望的安排,无疑是将马岱当作日后的后备师长培养。

    军校是最近陈望提出来的想法,目前还在筹备之中。

    设立的地点暂时准备定在襄阳。

    如今因为没有朝廷的制约,汉中镇的势力正在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各镇军兵的数量越来越多,扩编也是马不停蹄的进行着。

    负责征兵训练的兵务司那边已经的忙得不可开交,甚至为了保证效率,又招募了不少的吏员。

    “山东镇如今差不多已经稳定了下来,刘泽清那边,不知道总镇要作何安排。”

    胡知礼顿了一顿,目光扫过悬挂在军帐正中的淮扬舆图。

    那图上,代表刘泽清部的黑色小旗仍插在淮安府境内,与周边汉中军系的红色标记格格不入。

    山东镇本来可以编练两个师,毕竟刘泽清那里还有一万多的兵马。

    但是刘泽清到底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东西。

    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镇的总兵,靠的都是溜须拍马的本事。

    以前和义军的几次胜利,都是仰仗着杨御藩的主攻。

    刘泽清不过是捡了些现成的军功,打了一些顺风仗。

    更遑论此人品性卑劣,历史上刘泽清利欲熏心,反复无常。

    清军大军压来之前,他还在醉生梦死,花天酒地。

    对于刘泽清,陈望没有半点招揽的想法,他底下的那些兵马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

    招募进队伍反而会让军队的风气和声名都败坏,根本就是得不偿失。

    这批兵油子和刘泽清怎么处理确实是个难题。

    “左光先的第四师现在在滁州府对吗?”

    陈望沉吟了片刻,有些决断,向着胡知礼确认道。

    “六月二十七日,左光先奉军令司的调令已经抵达了滁州府境。”

    胡知礼略一回忆,很快便给出了答案。

    “刘泽清那边,先把他调到六合附近。”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不够,刘泽清如今还有些用处,并不是很好的清理时机。

    汉中镇四师,都是加强师,每营五千人,共计十二个正兵营,一个三千人近卫骑兵营,共计有七万三千人。

    河南镇三师,都是普通师,十三个正兵营,每营三千人,共计三万九千人。

    山东镇一师,与河南镇一样,都是普通师,有一万两千人。

    湖广一师,六个正兵营,一万八千人。

    郧阳社兵、开封社兵共计一万两千人。

    陈望如今能够控制的兵马,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之众。

    但是这个兵力,对于如今他所控制的广大的地盘还是有些不够。

    陈望带兵从英霍赶到了湖广,在长江北部的南直隶地方。

    南直隶如今留下的部队,是陈永福、高谦麾下的河南镇第二、第三师,以及高杰领的山东镇第一师。

    高杰如今领兵驻防在扬州北部的高邮。

    张献忠死在南京之后,李定国领兵返回江北,退往了安庆府,而后收缩兵力,放弃了不少的北部的城池。

    陈望随后命令陈永福出兵,先后收复六安、合肥,重掌庐州府全境,彻底控制英霍山区,使各处辖地再度连成一片。

    三者加上左光先,也只有四个师,四万八千人的战兵,加上八千开封社兵,共计六万四千人。

    高谦屯兵在凤阳还需要留兵守备徐州,因此前线的兵力也就六万多人。

    防守够用,但是进攻还是有些欠缺。

    陈望准备等到解决完武昌这边的事情,到时候回师南直隶,将扬州这颗万民军安置在江北的钉子彻底拔掉。

    到时候,将刘泽清和麾下的那些兵马送去做填线的炮灰。

    扬州这场攻坚战的烈火,熬下来的真金,可以收下。

    但是那些贪生怕死、军纪败坏的兵油子,还有刘泽清,还是直接永远的沉眠在扬州城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