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祖大寿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罗小明字数:4757更新时间:25/04/23 23:21:39
    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日,拂晓。

    乾坤渐清,天色黯明。

    辽东的清晨仍是一如既往的宁静。

    锦州城内也依旧是一片萧瑟落寞的景象。

    距离松锦大战的落幕,已经过去了六个月的时间。

    明军八镇在宁远誓师,九万兵马入援,血战松锦。

    五万余明军埋骨于松锦之间,三总兵亡于阵中。

    松山城在两月前沦陷,辽东巡抚邱民仰殉国。

    清军攻入松山城中,城中守军虽然拼命搏杀,但是终究无法抵抗清军的猛攻。

    城中守军最后退入了松山的武库之中,点燃了武库之中存放的炸药。

    爆炸声惊天动地,也传入了锦州城中。

    在那一天的晚上,锦州城中的一众将校在城头,看着燃烧着熊熊大火的松山城沉默无言。

    或许从那一刻开始,锦州城中的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雪落无声,北风卷着碎玉琼花,在天地间恣意的挥洒着。

    山川裹素,层层迭迭,恍若一卷绵延千里的宣纸,

    虽然已入春时,但锦州内外仍旧一片冰天雪地。

    祖大寿站在城墙垛口处,抚摸着垛口处布满着疮痍的青砖。

    远山一切如画一般的美景,并没有让祖大寿的心情有多少的好转。

    因为就在锦州城的城外,是清军连绵起伏沿线蜿蜒的营帐。

    道道沟壑将整个锦州与外围的天地隔离了开来。

    宁远城中最后传来的消息。

    关内时局仍然动乱不休。

    万民军荼毒南国,李闯横行西北。

    南京危在旦夕,西安被围摇摇欲坠,国家已是风云飘零。

    除去辽镇的兵马之外,入援的各镇兵马大多已经返回了关内稳定局势。

    锦州,已经不可能再有援兵。

    道道炊烟逐渐从锦州的城中升起,孤立在辽东原野之上的锦州城内终于逐渐有了人声。

    “大哥,吃点东西吧。”

    祖大弼的声音从旁侧传来。

    祖大寿并没有马上转过头去,仍然是看着远方的白雪飘零的原野。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

    “我梦到我们在朝鲜的时候。”

    祖大寿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些许的笑意。

    “父亲还在。”

    “你还记得平壤之战吗?”

    祖大弼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但是还是点了点头。

    “我记得。”

    雪花纷纷扬扬,祖大弼的思绪也不由自主的随着祖大寿的言语,重新回到了少年的时候。

    因为朝鲜的虚报信息,平壤城中日本守兵有数万人之众,但是朝鲜却说只有千人。

    他们第一次进军平壤以失败告终,兵马溃散大半,两千骑回来的只剩下了五百多骑。

    不过随后各镇入援兵马相继开赴而来,他们再一次进军平壤。

    第二次平壤之战,三万大军开赴平壤。

    他们大破日寇,收复平壤,杀伤万众,报仇雪恨。

    千军万马,旌旗飘摇,威武之声震天动地。

    上下一心,万众一体,所向之处无不披靡。

    那个时候的李如松将军就如同天神一般。

    只是不过十数年的时间,一切却是急转直下。

    萨尔浒一战,他们葬送了一切……

    辽镇上下一蹶不振,闻奴而逃。

    朝局昏暗,而他……

    祖大寿握紧了拳头,他的心中满是悔意。

    少年从军,他的心中满是建功立业,他想要成为如同李如松一般的将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时局的变化,他的心理逐渐发生了改变。

    千万的辽饷成为大明朝堂诸公的钱袋。

    他不过一介武将,哪怕身为一镇之总兵,在朝堂之上那些王公的眼里,也不过只是一条守门之犬。

    他选择了同流,选择了合污。

    底下的将校也同样加入了进来。

    千万的辽饷没有养出能战的兵马,千万的辽饷养出的只是越来越孱弱的兵丁。

    那些从黑水白山之间走出来的女真猎人,压迫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那名被李如松呼来喝去的奴儿,打的他们丢盔弃甲。

    祖大寿的心中满是悔意,当初在建奴孱弱的时候,他们就应该不顾一切的将其消灭。

    就如同成化之时,将其犁庭扫穴,将其彻底的诛灭。

    但是一切,已经悔之晚矣。

    这个世界,没有可以让人后悔的药买。

    复土已经成为了奢望,起码对于祖大寿来说已经是奢望。

    今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他早已经是力不从心。

    祖大寿闭上了眼睛,他的耳畔再度响起了震天动地的呼喊声。

    “复土!复土!”

    昔日乳峰山的血战仍旧历历在目。

    只是……

    他们拼尽了全力,拼尽了一切。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赢下胜利。

    建奴早已经成为了猛虎。

    养虎终成患。

    建奴这只猛虎,绝不会肯只待在关外的雪国。

    他们在长城的北境虎视眈眈,他们想要的,是整个中国。

    祖大寿长叹了一声。

    他看不到前路。

    城中久违充斥着饭菜的香味。

    祖大寿回头望乡城中,入目之处皆是袅袅升起的炊烟。

    城中喧哗声一片,满是欢声笑语。

    “陪我走一走。”

    祖大寿转头看向祖大弼,笑道。

    祖大弼脸色微怔,没有反对,他将手中的肉粥递给了一旁的亲卫,跟随着祖大寿走下了城墙。

    原来的锦州还生活着不少的百姓。

    不过后面随着战事的推进,城中早就已经没有了普通的百姓,只剩下了他们这些守城的军兵。

    往昔繁华的锦州,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

    祖大弼跟随着祖大寿,顺着城墙的马道一路而下。

    “大帅!”

    有眼尖的军兵看到了祖大寿,当下激动的站起了身来,呼喊道。

    “大帅!”

    “大帅!”

    一众军兵闻声而起,他们放下了手中的酒碗和粥饭。

    祖大寿走到了一处篝火旁,看着一众站直了身躯,带着敬意凝视着他的军兵们。

    祖大寿的心中冰冷,躲过了众人炽热的眼神。

    他不敢直视他们的眼神,他对不起这些一直以来跟随着他的军兵。

    这些军兵身上穿着的棉服单薄。

    因为寒冷,他们的双手冻的通红,很多人的手上和脸上都有着不少的冻疮。

    但是他们的身躯仍旧挺拔,他们的眼眸之中仍然充斥着朝气。

    祖大寿走到了一名军兵的近前,他避开了那名军兵的眼神,只是伸出手,为那名军兵整理了一下凌乱的衣襟。

    “大帅!”

    那名军兵的神色微变,眼眸之中的朝气缓缓消散,眼眉不由自主的低垂,声音也逐渐哽咽了起来。

    “大帅……”

    “害怕了。”

    祖大寿轻轻的拍了拍那名军兵的肩膀,轻声问道。

    “怕。”

    “但是只要大帅在,我们就不怕。”

    祖大寿有些欣慰,不过旋即心中其他的情绪又将那些许的欣慰给压了下来。

    祖大寿最后拍了拍那名军兵,没有在一个地方长久的停留,而是继续向着前方走去。

    一路走来,所有的军兵都站起了身来,向着他们的大帅行礼致意。

    祖大寿就这样一个营地一个营地的巡视,直到走完了所有的营地,城中的炊烟也已是消散不见。

    “咚!咚!咚!咚咚!!”

    沉闷的鼓声缓缓在锦州城中响起。

    锦州城内上万名军兵已经做好了战前的准备。

    战马上鞍,刀兵锋锐,甲胄上身,弓弦紧绷。

    锦州北城,仅存的一万两千余名明军已经做好了决死了准备。

    城中最后的军粮已经全部消耗殆尽,他们也已经喝完了最后一碗壮行酒。

    祖大寿换上了一直以来舍不得穿的锦绣征袍。

    征袍赤红,殷红似血。

    盔甲雪白,恰似落雪。

    瓮城之中,数千甲骑严阵以待。

    祖大寿身着铁甲,手执马槊,居于万众之前。

    北风啸啸,卷起了万千飘零的雪花,也卷起了祖大寿身后两面高大无比的旌旗。

    左面的旌旗如血,上书“辽东前锋总兵官”。

    右面的旌旗如墨,上书“征辽前锋将军”。

    身后一众甲骑,皆是罩袍束带,执枪按刀。

    昂扬的战鼓声在众人的耳畔响彻。

    家眷们的哭泣声在众人的脑海之中萦绕。

    没有慷慨激昂的宣讲,没有惊天动地的呼喊。

    祖大寿缓缓的举起手中的马槊,锦州北城的大门缓缓的在众人的眼前打开。

    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至,狂暴的贯入城门的甬道之中,带起一阵猎猎的响动声。

    东方已曙,远方的原野正托着初生的旭日正一步一步升起。

    天地之间,一片清明。

    祖大寿握紧了手中的马槊,轻轻向前一压。

    他的目光从盔沿下向着远方投视而去。

    旌旗摇动,低沉而又苍凉的号角声在锦州城的上空缓缓响起。

    锦州城中,一众甲骑皆是催马向前。

    城门的甬道之中,马蹄声碎乱如雨。

    战马奔驰之间,逆风迎面袭来。

    凌厉的北风刮在面上,犹如如刮骨的钢刀一般。

    但是祖大寿却从未感觉过有如此的良好。

    原本腐朽的身躯之中,似乎又生出了无穷的气力,一如当年之时。

    手中原本让祖大寿感觉颇为沉重的份量,现如今却是感觉轻若无物。

    沉重的马槊在此刻如臂使指,模糊的视野也逐渐的变得清晰了起来。

    这种感觉,让祖大寿的心中颇为惊奇。

    城门的甬道不过数米,转瞬已过。

    天色已明,旭日东升。

    金黄的阳光散在众人盔甲之上,恍如天兵一般。

    朔风吹入阵中,带起旌旗招展,使得无数盔缨飘扬。

    祖大寿手执马槊,悠然回首。

    视野之中,无数马头正在起伏攒动,战马的鬃毛在狂风中肆意飞扬。

    火红的旌旗宛若燎原的烈火一般弥漫而来。

    潮水般的铁蹄声中,一众甲骑皆是高举着兵刃,视死如归。

    祖大寿握紧了手中的马槊,他咬紧了牙关,极力的压抑着心中的痛苦。

    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做到,眼泪缓缓的从他的眼角渗出。

    不过泪水还未落下,迎面而来的逆风便已经将其吹散。

    万千的心绪,千般的愁苦,在最后一刻,都化作了愤怒,化作了力量。

    “复土!”

    祖大寿高举着马槊,歇斯底里的呼喊着。

    “复土!!”

    身后三千甲骑恍若心有灵犀一般,也是齐声呐喊。

    震天的响动声早已经惊动了外围围困锦州的清军。

    清军的营地此时慌乱一片,他们没有想到锦州城的明军竟然还敢主动出击。

    明明松山、杏山都已经落入了他们的手中。

    明明没有任何的援兵来援。

    为什么锦州的守军在这个时候突然出城向着他们发起进攻,还是从北城向着他们进攻。

    就算是要逃命,要突围,难道不应该往西,往南吗,为什么要往北,为什么要向北,

    他们,难道是找死不成?

    其实清军猜的并没有错。

    明军确实是在找死。

    祖大寿之所以选定从北城进攻,就是因为,往北没有生路,是十死无生之局。

    锦州孤城,吊悬于外,困守孤城,不过重蹈覆辙。

    不如放手一搏,殉国而亡。

    清军的营垒一片慌乱,当锦州的明军杀至近前之时,仅仅只有寥寥千人抵达一线。

    结果自然没有任何的悬念,抱着决死之意的明军突破了最外围的营墙,杀入了清军的锦州北部大营之中。

    祖大寿领甲骑在前突破清军阵线,锦州后续大队明军步队从豁口杀入清军锦州北部大营。

    四方,号角声起。

    凶厉的满语呼喝声在四处的营地之中响起。

    大量清军的甲兵被动员了起来,各部的骑兵迅速的被集结了起来,向着锦州北部大营驰援而去。

    血战,整整持续了一个昼夜。

    在第二天的清晨,清军攻破了锦州城。

    锦州城中留守军兵点燃了城中的房舍和事先准备好的引火之物,将整座城池付之一炬。

    清军仓皇退出锦州城,继而将怒火发泄在那些出城作战的明军身上。

    驰援而来的清军最初有三万余人,后续这个数量增至到了六万。

    等到第三天的黎明到来之时,锦州城中的大火已经熄灭.

    清军锦州北部大营也成为了一片焦土。

    最后一支锦州明军,在清军合围之前点燃了栖身的营地,投火而亡。

    崇祯十五年,二月二十三日,黄昏。

    锦州留守明军全军覆没。

    辽东前锋总兵官,征辽前锋将军,祖大寿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