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李翊:徐州科技院的院长非孔明莫属,我就当个名誉教授吧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字数:9361更新时间:25/04/21 02:21:50
    却说楚公刘表用自己当了十五年荆州牧的威望,强行压服众人。

    赌上了自己多年的名誉,要求出兵庐江,征讨孙氏。

    好在孙氏本身就与荆州有仇,兼之淮南富庶。

    所以当刘表摆出坚决的态度时,并未招来群臣的强烈反对。

    于是,楚国上下开始动员,筹备征讨庐江的战役。

    话分两头,

    此时的刘备大军已经行至青州的临淄了。

    青州乃是关羽的地盘,关羽身为青州牧,亦是亲率文武出城三十里相迎。

    兄弟相见,叙礼各毕。

    算上关羽的青州兵,刘备此时手上已经有四万兵马了。

    其余各郡还在整备军马,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刘备却喊停了。

    刘备下令,让各郡太守暂时按兵不动,不必继续往他所在的位置增益人马。

    之所以喊停,是因为在魏国的细作,向刘备及时传回了两个重要的消息。

    第一,夏侯渊接替曹仁,总领了东线战事。

    第二,魏国与楚国联系密切,疑似相约出兵。

    这两个消息,向刘备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是曹魏很有可能向徐州发起进攻,二是楚国有可能夺取庐江,威胁到齐国的淮南。

    徐州是老刘的总部,不可不防。

    淮南是后方的粮仓,肯定也不能受到威胁。

    从曹操的人事安排来看,

    夏侯渊督东线战场,曹仁是南方军区总司令。

    两人皆是曹操的心腹重臣,说明曹操对这两条战线是极为重视的。

    而曹操本人呢?

    他并没有离开北方,而是选择留在邺城,与李翊对峙。

    刘备是想跟曹操在北方打一场大会战的。

    可看曹操的意思,是想分兵多线作战。

    所以刘备经过一番考虑过后,决定让各郡太守暂时按兵不动。

    他的四万人马,也暂时停留在了青州。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刘备可以同时顾及到北方和南方。

    万一南方战事顶不住了,他可以马上南下支援。

    若是北方李翊取得了战略优势,刘备也能第一时间入场,给予曹魏致命一击。

    做下这个决定以后,刘备又召集了王府里的大臣商议,徐州战场的事宜。

    “夏侯渊深谙兵法,善晓兵机。”

    “公等以为,若曹魏当真要入侵徐州,当取何处?”

    刘备目光逡巡一圈,落在了众人身上。

    一人出列,拱手道:

    “禀大王,愚以为魏人极有可能从鲁地掠过,然后入侵东海。”

    说话之人,乃是幕僚陈宫。

    陈宫本为吕布旧臣,吕布被派到辽东去后,陈宫并不愿意跟着去。

    便一直赋闲在家。

    且不论后人怎么评价陈宫的人品,但当时人是认可陈宫的人品。

    就是,“性情刚直,足智多谋”。

    是当时有名的名士兼纵横家。

    而刘备之所以征辟陈宫为幕僚,还是出于欣赏他的才能。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齐国目前已经与魏国关系破裂,两边争锋相对。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谁干曹操,陈宫都要出来帮帮场子。

    当然了,最为重要的原因。

    还是陈宫作为东郡名士,在兖州很有名望。

    几乎代表了兖州士人的利益。

    要知道,兖州虽然被称为是四战之地。

    但它县一级的城池足足有八十一座。

    如果算上县城下面的军事城堡,那么兖州就有百余座城池。

    整整百余座城池,要是硬啃不知得花多长时间。

    而陈宫与张邈在兖州掀起叛乱时,曹操还剩几座城池呢?

    答案是,只剩三座了。

    曹操只剩三座城池,这是连如日中天的袁神都未尝做到的。

    这也意味着兖州当时几乎是郡郡叛乱,县县响应。

    其叛乱规模之空前浩大,可想而知。

    虽然曹操后来平息了兖州的叛乱,但曹操并未跟兖州士人达成和解。

    而是选择了把治所迁到颍川,重用豫州士人。

    这就使得兖州士人与曹操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了。

    但兖州人也无力再掀起一场当年的叛乱,也承担不起叛乱失败的后果。

    所以就这么跟曹操僵着,凑合着过。

    就在这时,刘备抛出来了橄榄枝。

    在诸葛亮等人的建议下,王府需要幕僚。

    刘备立马派人携重金,征辟了当时赋闲在家的陈宫。

    以这种“千金买马骨”的方式,向兖州士人示好。

    常有人好奇,当年陈宫携吕布入徐州时,为什么不跟刘备?

    其实陈宫就是东汉标准的士人形象,他只和跟他一个圈子里的士人混。

    就跟刘繇说自己用太史慈,会被圈子里的人笑话是一个道理。

    当时起于草莽的刘备,陈宫压根儿看不上。

    即使是吕布,陈宫也只当他是一个边地剑客,是自己复兴兖州的工具人。

    但如今不同了,

    刘备早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在徐州立足。

    不仅如此,灭袁术、败袁绍。

    是天下当之无愧的第一诸侯。

    被刘协认了族谱,封了王。

    当年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一帮老兄弟也全都吃香喝辣。

    李翊得了冀州,关羽得了青州,田豫、牵招得了幽州。

    张飞、赵云、陈到、糜竺、简雍在齐王府里的最高层用事。

    反观陈宫呢?

    一再追求完美,君主换了一届又一届。

    可兖州却与他渐行渐远。

    连续多年的失败蹉跎,也让陈宫产生了严重的顿挫感与自我内耗。

    他开始思考自己这些年到底在做什么?

    当年来徐州时,没有跟随刘备是不是一个错误?

    虽然很不想承认自己的眼拙,但铁一般的事实摆在眼前。

    陈宫在当时就是站错了队。

    此前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

    陈宫已经错过了投靠刘备的最佳时机。

    当年的刘备才刚刚坐稳徐州,正是求贤若渴,急需招募人才的时间段。

    彼时的陈宫若是放弃吕布,留在徐州,肯定能够得到重用。

    说不定现在已经混上个太守级别的高官了。

    但现在,

    已经位极王侯的刘备,多陈宫一个不多,少陈宫一个不少。

    面对刘备不计前嫌,再次抛出橄榄枝来。

    陈宫肯定不能“一错再错”,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

    进了齐王府当了一个幕僚。

    刚入职的陈宫,也是想要积极表现自己。

    兼之又是干曹操,陈宫也是踊跃发言,为刘备分析曹操可能的用兵方向。

    “……魏军并无水师之利,故不敢用重兵于淮南。”

    “前既割泰山郡与大王,必不敢逾岭犯徐。”

    “故臣料其东线之师,必自鲁出而寇东海。”

    “盖东海邻下邳,魏欲速战而下之,以胁大王。”

    陈宫本身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兼之又是兖州人,对兖州的地理熟悉。

    更对曹操这个人了如指掌。

    他断定曹操肯定会走鲁国,然后入侵东海,奇袭下邳。

    这对于曹魏想要快速取得齐国国都,占据主动而言,是最佳的进军路线了。

    刘备顺着地图上的淮泗沂几条河流,沿线摸挲了一番。

    沉吟半晌,对一旁的关羽说道:

    “云长,汝即刻前往下邳。”

    “徐州之众,交予你来调遣。”

    言外之意,刘备把南线战场交给了关羽。

    这在大伙儿的意料之中。

    毕竟一个片区的总司令,肯定是在李翊、关羽、张飞这三人中选。

    李翊已经总督北方了,南方战区不是关羽就是张飞。

    “喏!!”

    关羽当即领命,带了一万青州兵,便赶去徐州赴任了。

    “让元龙将淮南的舟师分一部到徐州前线,供云长调遣。”

    考虑到徐州也有不少河流,兼之邗沟河道的竣工。

    刘备又下令分拨给关羽一批水师。

    好方便他运输粮秣器械。

    刘备创业至今,手上能够直接动员的兵马大概在十七万人左右。

    这十七万人是在不伤国本,稳定国内局势,所能动用的极限。

    但不到迫不得已,刘备肯定不会举国动员到这种地步的。

    因为动用十七万军队,就意味着还要动用至少四十万到五十万民夫。

    这个代价是刘备很难承受的。

    目前徐州能直接参战的兵马有五万,淮南有两万。

    算上云长带去的一万青州兵,所以南方战场投入的兵力大概是八万人左右。

    八万直接上战场的兵,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刘备望着统计上来的数字,虽然已是久经沙场。

    但还是忍不住写信叮嘱了关羽一句:

    “云长如晤:”

    “徐州之重,托于贤弟。”

    “今以八万之众付卿,非轻也。”

    “夏侯渊乃曹营虎将,深谙兵法,切大意不得。”

    “愿卿察地形险易,量敌而后进。”

    “但有不明之处,可与孔明相商。”

    “慎之,慎之。”

    待写完这封信后,刘备这才稍稍宽心。

    就在临淄静静观望局势。

    又过两日,人报丞相李翊自北方而来。

    刘备颇感震惊,即命李翊来见,问:

    “……丞相不在渤海守冀州,怎么独自来青州了?”

    刘备见李翊也没带多少人,知他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要办。

    李翊乃道:

    “闻大王大军停驻于临淄观望,翊身在河北,特来拜谒。”

    刘备松一口气,又道:

    “虽然如此,然丞相身兼北方军务。”

    “曹贼随时可能用兵,丞相还是先回河北去为好。”

    李翊微微一笑,柔声宽慰刘备道:

    “大王勿忧,臣已遣张郃、高览两位将军守巨鹿、甘陵。”

    “至于渤海,有徐晃、张辽,荀攸、徐庶。”

    “不会有失,愿主公勿忧。”

    北方的大臣不在少数。

    但李翊重用的武将,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张郃、高览等河北老将,一种是张辽、徐晃的徐州旧将。

    同理,荀攸是老臣,徐庶是新人。

    让新老达成平衡,是李翊一贯的用人风格。

    “曹贼集重兵于淮南、东线,其志不独在北疆。”

    “是故北境守备空虚,兵不足以当我。”

    “贼素畏我,若我不先动,彼必不敢轻举。”

    李翊进一步为刘备分析当前的局势。

    他在河北的人事安排已经妥当,曹操没有往北方继续增派人马。

    既然没有兵力优势,那李翊便敢断定曹操不敢向动手。

    也正因为如此,李翊怀疑此前曹操举国动员,往河北增益军马是魏国细作放出的假消息。

    从种种细节上来看,曹操在东线战场与南线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是要大于北方的。

    其实这样也更合理。

    为何?

    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他的魏郡根本没有什么纵深。

    真打起来,基础设施破坏必然极为严重。

    所以想把战线往东线移,反过来威胁刘备的治所,便是曹操打得如意算盘。

    “依照丞相之意,魏国为将兵力集中在东线战场?”刘备问。

    “臣此行,正为巡徐州,以筹攻守之策。“

    “若魏果举国伐徐,可使云长固守。“

    “愿大王益臣偏师,臣当北上取曹氏河北余土。“

    “如此则河北可定,天命必归于齐矣!“

    好罢……

    刘备背着手,蹙起眉头,又问:

    “那丞相在河北想要多少人马?”

    “兵势未明,或一二万,或三四万。”

    “方今战端初启,胜负难料,未可遽断也。”

    李翊十分坦诚地向刘备表示,现在还不能确定。

    如果只是让李翊在北方击败曹操,那他不需要刘备给他增益人马。

    只有河北兵就够了。

    但问题是他不是要打败曹操,而是要侵吞占领曹操的领土。

    如果要完全消化,并控制北方的魏土,使之不会反扑。

    那就必须找老刘多要点儿人。

    “此外,近闻幽州豪族屡弑长吏,树叛旗以抗王命。”

    “然大王勿忧,臣已遣国让往镇之,必不使其乱。”

    “目今幽州稍安,惟欲益豫万骑,以靖边患。”

    “既可弭内乱,兼御鲜卑之扰。”

    李翊一面给刘备汇报幽州的工作,一面又解释了为什么要找老刘继续要兵。

    不单单是给自己要的,也是为幽州田豫要的。

    幽州本来就是苦寒之地,需要靠冀、青二州的钱粮赋税来填补每年的空缺。

    刘备忍不住调侃道:

    “幽州新附,增兵镇抚,固其宜也。。”

    “然丞相何独惴惴于北狄乎?”

    “寡人观鲜卑,岁遣使贡,执礼甚恭。”

    “以丞相百战之威,竟畏此撮尔小虏耶?”

    所谓国恒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随便一个割据军阀,都能暴揍周边的异族政权。

    甚至被李翊刚刚灭掉的公孙度,一个人揍周边所有人。

    也不怪刘备轻视这些异族了。

    李翊顿首对曰:

    “昔匈奴冒顿单于亦曾纳贡于汉,而白登之围,几倾社稷……”

    “方今海内鼎沸,兵连祸结,生民疲敝。”

    “四夷枭獍,虎视边陲,此其勃兴之机也。。”

    “设若天下一统而丁壮尽丧,胡骑乘虚南下。”

    “则宗庙倾覆,岂非社稷之厄乎?”

    “是故臣佐大王,务在休养生息以固国本,轻徭薄赋以蓄民力。”

    “外则绝其互市,以弱其货殖。”

    “亦或离其部落以分其势,筑塞置戍以遏其锋。”

    “如此则中国可安,夷狄不能为患矣。”

    刘备颔首,又问李翊除了去徐州进行战略部署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事要做。

    “……呵呵,大王明鉴万里,臣岂敢有所隐瞒?”

    “然实无他故,惟欲赴徐州,与孔明共议军械革新之事耳。”

    此前攻打巨鹿时,李翊见识到了纯科技碾压,与时间差带来的战场优势。

    从前弱小,不敢使劲往科技上怼。

    如今齐国强大,李翊认为可以在科研技术上更上一层楼了。

    但李翊平时太忙了,要做的事情太多,没办法花太多时间在科研上。

    李翊是个工作狂,这事儿众人皆知。

    相府里的人都评价李翊是“事必躬亲”。

    事必躬亲,倒不是说李翊每件事都要亲自参与。

    而是大小事务都要参与和把关。

    直白点,就是什么事都要管。

    说好听点儿,叫事必躬亲。

    说难听点儿,叫掌控欲强。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吐槽,说李翊看似是事必躬亲,实际上就是舍不得放权。

    但不管后人怎么猜想揣测,刘备是非常赞赏李翊勤勉精进的精神的。

    当下也同意拨一笔款,在徐州搞一个科研所。

    所长便由李翊推荐的诸葛亮担任。

    至于李翊么,就当个名誉校长吧!

    “那不知丞相,有何想法?”

    刘备也是饱享李翊的科研成果。

    什么精盐、双镫、曲辕犁、高桥马鞍、木流流马等。

    甚至是改变人们生活习惯,做饭用的铁锅,李翊都有设计。

    这还是李翊在平时日理万机的情况下,用空余时间发明出来的。

    别看李翊是踩在先人的肩膀上,但真说完全靠他自己整出这些东西也不可能。

    李翊是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的。

    相府的西曹橼、督军等,都是李翊的得力助手。

    李翊提供想法和思路,大伙儿在根据本时代的生活经验,完成实践。

    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大家集思广益的成果。

    这些年,李翊也培养了一批有脑洞、有想法的科研人士。

    也将他们全都了带过来,为的就是亲手交给诸葛亮。

    希望把齐国的科研重任,交到亮亮手中。

    “……主公且看。”

    李翊取出一个木匣子,轻轻推至刘备身前。

    刘备打开来看,里面存放着的是一块铁。

    “此何物也?”

    “……此为马蹄铁。”

    “马蹄铁?”

    “……是,臣观战马疾驰,蹄甲易损。”

    “每行百里,废者二三。”

    “今锻此铁环,覆蹄如铠。”

    “利涉险,耐久行。”

    “可踏碎石荆棘而不伤,日驰三百里而蹄不溃。”

    马蹄铁主要就是用来保护马的蹄子。

    在自然环境下,马的指甲每天都会被磨损。

    更别提战场上的马儿还需要面对到刀枪剑戟,深陷人群中冲阵了。

    就算不上战场,马儿如果没有钉马蹄铁,在负重前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小石头或者其他障碍物。

    这也有可能会导致马蹄受伤,从而报废。

    这种保养马匹,即插即用,功能性极强的铁块,其实李翊早该拿出来的。

    毕竟它没什么技术含量,发明起来并不困难。

    但也正因为发明它不困难,李翊才不敢将它拿出来。

    太容易被周边诸侯抄作业了。

    彼时袁绍雄踞北方,骑兵部队强大。

    李翊只恐发明出来后,反为袁氏做了嫁衣。

    率先拿出高桥马鞍和双马镫,也是一直藏着掖着。

    只为在仓亭战场上,这种极为关键的战役中拿出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但那场战役过后,几乎每个诸侯的战马都给配上了双马镫与高桥马鞍。

    毕竟这些东西不像配重式投石机,用完了就拆。

    它们的使用太广泛、太频繁了。

    如今的老刘,不仅得了大半个冀州,还收复了幽州、辽东。

    战马资源可以说是根本不缺,甚至可以说是众诸侯中马最多的。

    最没马的就是孙权。

    既然马匹资源是最多的,那么拿出马蹄铁后,获益最高的自然也是齐国。

    所以李翊这时候拿出来,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刘备将马蹄铁拿在手中,反复观摩,又问:“何以用?”

    李翊答曰:“将马蹄钉在马掌之上即可。”

    刘备观摩许久,抚而叹道:

    “铁矿难得,遍饰马蹄,岂非奢费?”

    李翊当即回道:

    “一马覆铁,可增三载之用。”

    “千骑装之,可省万金之费。”

    “又何惜焉?”

    诚然,马蹄铁何时发明的一直饱受争议。

    但能确定的一定是,马蹄铁发明之初,一直运用不广泛。

    毕竟古代的冶铁技术不发达,又是国家的垄断资源。

    生产农具刀枪尚且不够,还要给马儿穿两双鞋子。

    的确会使很多统治者望而却步。“

    “河北钜鹿,铁山如林,臣已遣工开凿。”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曹氏邯郸,冶坊昼夜不息,此天赐王业之资也!”

    “此战若胜,割赵地取铁,必得巨万。”

    刘备大喜,即命人先按照李翊提供的样本,打造五千副。

    给幽州骑装了再说。

    随后邀李翊饮酒叙谈,两人聊了半日。

    于次日清晨,李翊接着出发,奔徐州而去。

    由于关羽是率大军出发,虽是先走两日,但不如李翊轻车简行快。

    李翊先至徐州,诸葛亮亲往见之。

    与刘备一样,诸葛亮对李翊会出现在徐州同样感到震惊,问道:

    “丞相身兼北方军务重任,怎会突然来徐州?”

    李翊解释道:

    “北方事务,吾已安排妥当,不会出错。”

    “翊窃度之,曹贼或诈称北线之兵,实欲图我徐州。”

    “故不辞星夜,亲临察势,以筹战守之策。”

    孔明微微一怔,叹道:

    “丞相之所想,与亮相同。”

    “亮亦觉曹操想要将主战场选在东方,而对北方则是以防守为主。”

    整个曹营军事能力最为杰出的,当属曹操本人。

    而曹操却选择了留在北方,何也?

    必是想由他亲自来抗住李翊的攻势,好为东线、南线的战场拖延时间。

    毕竟曹营之中,唯一能够跟李翊掰掰手腕的,只有曹操了。

    曹操还与李翊共事过,对他的用兵习惯与行事风格相对熟悉。

    “……嗯,孔明且随我来。”

    李翊执孔明之手,拉他去驿馆。

    驿馆中站满了人,都是相府中的科研人员。

    李翊一一为诸葛亮介绍。

    “此皆随吾多年之匠作学士。”

    “……孔明啊,汝虽与吾相交未久,然吾深知卿巧思绝伦。”

    “卿在徐州数载,当知吾所创制诸器否?”

    诸葛亮连连颔首,“丞相所制之器,亮已观之。”

    “其构造之精妙,实在令亮汗颜。”

    诸葛亮是打心眼里儿敬佩李翊。

    甚至觉得,李翊就是理想中的自己。

    容貌甚伟,才华出众。

    谦逊有理,善于巧辩。

    能治农、能掌兵、能定战略方针。

    还能发明实用的工具。

    并且,自己也跟李翊一样勤勉精进,事必亲躬。

    在读了李翊的《征辽出师表》后,诸葛亮对那句:

    ——“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简直是感同身受!

    诸葛亮反复研读,时时感慨,这不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吗!

    同时,诸葛亮也隐隐能够察觉到。

    李翊非常器重自己,是有意把他当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虽然常有人猜测将来会是庞统接李翊的班。

    毕竟庞统同样能力出众,而且还当过李翊的功曹,是李翊的学生。

    怎么着也得有个先来后到,比诸葛亮优先级高不是?

    但面对世人的揣测,李翊对此却回复说道:

    “士元之才,经天纬地,固一时之杰也。”

    “然治大国若烹小鲜,非惟才高,更需气和。”

    “昔子产治郑,宽猛相济,此其宜也。”

    “彼临大事而少容物之量。”

    “性疏阔,而乏朝乾夕惕之勤。”

    “大事不可轻付,尚需坐观时变,再察后效。”

    李翊先肯定庞统的才能,又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不适合接替自己的位置。

    当然了,硬要说庞统接替不了李翊也不至于。

    只是李翊性格严谨,有更好的存在自然追求更好的。

    他绝不会把自己,还有大家一起努力建设起来的基业,轻易托付给他人。

    不过也有人猜测,李翊说这话,就是在勉励庞统。

    希望他能够砥砺自己,持续进步。

    毕竟他还年轻。

    李翊虽然否定了庞统,也并未言明谁能够当他的接班人。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翊所提到的“朝乾夕惕之勤”。

    与新生代翘楚诸葛亮,不谋而合。

    诸葛亮在夙兴夜寐这一块,与李翊是最像的。

    可以说,李翊对凤雏、卧龙都是寄予了厚望的。

    而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听说这些话之后,也是时时砥砺精进自己。

    希望能努力配上自己偶像的期望。

    “然吾所创诸器,实不足道。”

    “以孔明之才,必可远迈于吾。”

    话锋一转,李翊直接将话题转到了科研工作上。

    “今齐王已颁诏,拨帑金于下邳,立格物院。”

    “以孔明领院事,总其成。。”

    “吾所携之诸学士,皆听孔明调遣。”

    “冀君有裨于研精覃思也。”

    诸葛亮一惊,暗想自己还在徐州筹备粮草、器械事宜。

    怎么就突然接了一个国家级的大活儿?

    “……孔明毋忧,吾年若汝时,日勤十二之八辰。”

    “吾辈皆如是夙夜匪懈,主上寄厚望于子,子其毋负王命哉。”

    “且夫格致之学,实乃利社稷、济苍生之大业。”

    “孔明岂不欲吾国祚日隆,六合早一,黔首速安乎?”

    李翊也讲清楚了,孔明你这点工作量不算什么。

    我当初刚入职时,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

    咱们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现在齐王对你寄予了厚望,我也承认自己在发明天赋上远不及你。

    所以这科技研究院的院长非你莫属,你就不要推辞了。

    言讫,李翊又拿出来几件图纸。

    将它交给诸葛亮,说道:

    “这是吾闲暇之余,所绘制的图纸。”

    “便交由孔明研制,若待期成,便可为用。”

    还是那句话,李翊虽然来自现代,踩在先人的肩膀上。

    但不是说他知道什么东西,就能够发明出什么东西。

    他必须得去设计它的结构,研究它的运作原理。

    然后还要反复实践,才能发明出来。

    这显然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作量,中间有大量的时间沉没成本。

    李翊一是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用作发明。

    二是在巧思方面,他自愧不如诸葛孔明。

    孔明将图纸一一展开,映入眼帘的第一张图纸,便引起了他的兴趣。

    “……丞相,这是——”

    “这叫损益连弩。”

    李翊马上接话。

    损就是减少的意思,益则是增多的意思。

    损益连弩,便是发射一种由少变多的箭。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子母箭。

    它还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诸葛连弩。

    李翊甚至不想多耗脑力去研究怎么发明诸葛连弩了。

    只是凭借自己的构想,然后加了点自己的理解,绘制成图纸。

    便交到了正主面前。

    虽然内容很抽象,但相信对于正主而言,并不难做。

    “此损益连弩,机巧绝伦!”

    “但得运思,便知可建奇功于疆场。”

    “丞相真乃天授神智,非人力所能及也!”

    诸葛亮难掩激动之色,对李翊给出的图纸赞叹不已。

    于是,又迫不及待地翻看剩下的图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