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这江弦小儿该不会不当人吧?”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好想吃薯片字数:4676更新时间:25/04/21 02:09:42
    正如周丽所说,这段时间的文学刊物版面几乎被《你别无选择》这篇霸占了。

    这篇《人民文学》《人民文摘》两部刊物同时以头条位置、超规格待遇刊发的,已在文坛激起千层浪花、万道涟漪。

    但凡和文学沾边的报刊,上面都能看到对这篇的讨论。

    不过和苏童、叶晓湘这些学生们的追捧不同。

    报刊上的发表的文学评论,大多是一些批判的声音。

    就连《文艺报》这部文艺界的权威报刊上面,也刊登了好几篇对《你别无选择》的批判性文章。

    京城,万寿寺西院。

    “就是这个皮箱?”

    江弦接过一只红色的旧皮箱,皮箱表面已然斑驳不堪,依稀可看见“朱自清衣箱到北平清华园”的恭楷毛笔手迹。

    “这是先父的一只衣箱。”

    中年男子客客气气道:“留在家里也没什么用,不如捐给文学馆保存。”

    “感谢您,朱桥森同志,感谢您对文学馆的帮助。”江弦热情的和对方握了握手。

    这位朱桥森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朱自清的三儿子,正儿八经的书香世家后人。

    如今他身居学界高位,官职放到古代,就相当于太子师,因为他教过某位的孙子。

    “倒是我应该感谢你们,”

    朱桥森并没什么架子。

    除了这只衣箱,朱桥森又拿出一副黑边的圆圆的眼镜。

    “这是.”

    “这是先父的眼镜。”

    “哟。”

    江弦捧着这只朱自清戴过的眼镜,颇有几分唏嘘。

    对于一个戴眼镜的人来说,眼镜几乎是陪伴其时间最久的贴身之物了。

    因此,虽未能直接与这位文豪谋面,但此刻通过触碰他遗留的痕迹,江弦仿佛也隔着时空,与朱自清会了次面。

    “唉”

    他见猎心喜,恨不得把这眼镜偷回家里收藏。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

    江弦心里有数。

    接受了朱桥森的捐赠,江弦和杨犁又筹备起文学馆的开馆典礼,这事儿原计划是在3月执行,结果因为工程进度,不得不拖到现在。

    到了下午,朱伟过来了,参观了下文学馆,又拿出一份报纸,道:“主编,你忙着筹备文学馆,可能无暇顾及其他,最近《你别无选择》这篇,在文学界引起的反响很大,这上面有篇文章您看一下。”

    “.”

    江弦一瞧,立马瞧见上面登了一篇《你别无选择》的评论。

    收获评论文章,这是预料之中的。

    江弦接过报纸,细看文章,这篇文章出自于一名保守派的现实主义作家之手。

    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你别无选择》塑造的角色,是音乐学院里一群玩世不恭、行为怪诞的问题青年。

    他对这些角色的评语是:吃饱了撑出病来的,脱离群众的精神贵族。

    最后又指出,中都是黑色幽默,没有意义且荒诞。

    对于这样的评价,江弦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你别无选择》注定是一篇会对旧有风格产生冲击的,必然会引发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

    “老朱,不用太在意。”江弦一脸轻松的将报纸还给朱伟,转移话题问道:

    “第四期现在的发行量怎么样?”

    “特别好。”

    朱伟一说到这个,表情又变得精彩起来,“现在才发行不到一个月,发行量就快破百万了,比咱们之前几期卖的都好,主编,咱们这么好的发行量,真的就没有不停刊的希望?”

    “这次停刊对咱们也是个磨砺,你放心,困难是暂时的,我会想办法。”

    江弦给朱伟甩一张大饼过去,稳了稳军心。

    这次停刊的事儿,算是作协内部对江弦和王濛的一次反击。

    以江弦和王濛目前的力量还没办法抵挡这次反击的攻势,当然,他们也不可能毫无对策。

    于是江弦拿出了这篇准备已久的《你别无选择》。

    文学界的事儿,就用文学的方式来解决。

    这篇极富迸发力的,任谁都能看出,江弦这是竖旗插帜,摆开擂台。

    简单来讲就是,现在谁也别在暗处算计了。

    文以载道!

    你们既然觉得我们的道路是“错”的,那我们就拿出“错”到极致的这篇《你别无选择》,让整个文学界来共同讨论,究竟谁对谁错。

    “让你写的东西呢?”朱琳抱着江年年,一见着朱虹就朝她伸出手。

    “我写了。”

    朱虹一脸无奈,从包里取出一篇稿子,“你看看怎么样?”

    “年年,先跟着小姨。”

    朱琳把怀里的小小陛下递给朱虹,自己扭头捧着朱虹的文章仔细读了起来。

    她素来热爱文学,近段时间没少读到报刊上对《你别无选择》这篇的批评。

    在朱琳看来,这些文章已经脱离了批评的范畴,完完全全就是诋毁。

    说《你别无选择》是“垮了的一代”的文学,通篇都是形式狂欢与价值虚无。

    说创作存在误区,是对西方文学思潮的拙劣模仿,用一些音乐术语堆砌障眼法,来掩盖叙事逻辑的混乱。

    说这样的能发表,足以见现实主义在受难。

    更有其者,宣称这篇的价值取向偏差恐将误导青年,应该马上封禁。

    这可把朱琳气坏了。

    “胡说八道!”

    “断章取义!”

    “大扣帽子!”

    京城大妞儿向来敢爱敢恨,朱琳恨不得把说出这些论调的人嘴给撕碎。

    当然了,见江弦被批的这么严重,朱琳也跟着着急,她想撰文回击,可她又不是个钻研文学的人。

    于是只好找上自己那个北大中文系的妹妹,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到她的身上。

    此刻,朱琳将朱虹的文章通篇读个一遍,马上发出了甲方爸爸的不满:

    “我感觉写的还是差点意思,缺乏攻击性。”

    朱虹挠了挠头,“姐,我写的是文学评论,又不是骂人的话,要那么强的攻击性干什么?”

    “你俩说啥呢?”

    刚回到家的江弦,朝着正在密谋的姐妹二人发出了疑问。

    “害,没事儿。”

    朱琳知道江弦最近忙着文学馆开馆典礼的事情,不想让这种事情打扰他。

    “朱虹写了篇文章,我帮她看看。”

    “是么?”

    江弦凑过来,“用我看看么?”

    “不用了,你那么忙,有这功夫还不如多休息休息。”朱琳帮他脱下外套,体贴的搭在衣架上面。

    朱虹见状一阵吃味。

    我就很闲吗?

    忙着准备毕业的事情,还要被你催着写这么一篇文章。

    我到底是你妹妹,还是你的丫鬟。

    另一边,江弦扫一眼稿子,也大概看明白了这是篇什么文章。

    知道自己媳妇心思的他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你别无选择》如今在文学评论界处于一个被批判的位子,这事儿他当然也清楚。

    但江弦并不悲观,因为历史已经证明过一次《你别无选择》这篇对文学的意义。

    这篇的优秀,是广大读者们有目共睹的,难道捂着读者们的嘴就能挡住浩浩荡荡的赞誉?

    捂的了一时,也捂不了一世。

    1985年4月24日。

    这一天,沉寂已久的京城西郊万寿寺终于热闹了起来。

    因为今天,这里将正式举行文学馆的开馆典礼。

    典礼举办在大悲坛的小礼堂里头,在江弦看来,这里肯定是简陋的不得了,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不上后世。

    不过今天,这里真是蓬荜生辉。

    因为群星璀璨。

    作为整个文学界的盛会,几乎整个文学界人士都来出席了。

    巴金从上海赶到京城。

    除了他,还有夏衍、沙汀、盛成、周而复、唐弢、林默涵、骆宾基、冯沐、徐迟、林林、王濛等和各方面领导,加在一起竟然二百多号人。

    京城重要的媒体也几乎都来了。

    接待室里灯光闪烁,江弦、巴金被摄像师们紧紧地围住。

    “让一下、让一下。”

    有人嚷嚷着开了条道,一名身躯佝偻的老者在搀扶下朝着江弦走来。

    江弦瞥见他,赶紧迎过去,恭敬握手。

    “您来了!”

    老者笑笑,身旁的人给他介绍:

    “这位就是江弦同志。”

    “大才子啊。”

    老者上下打量他一眼,“出来以后看了你的很多作品,最近听说文学馆的事情,竟然不知道馆长就是你,见谅见谅。”

    “您客气了。”

    江弦讪笑一声。

    与此同时,老者的出现也成了典礼的一个小高潮,记者们的摄像机对准他一阵拍摄。

    因为这个老人叫胡凤。

    自他出狱以后,几乎不在公共场合露面,然而这一次,他竟然出现在文学馆的开馆典礼上,不可谓不令人震动。

    “我带大家参观一下。”身着中山装的杨犁引领着一群人逛起了文学馆。

    “大家注意门上的门把手。”杨犁提醒说。

    众人朝着门上去看,发现所谓的“门把”是两个手掌形状的铸铜件。

    “这个把手是江弦同志的创意,我们把茅盾、巴金两位同志的手形翻了个石膏模,再设计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铸铜件,推着两位同志的手印门把进门,便是与文学巨匠的一次接触。”

    众人啧啧称奇,纷纷朝着门把手看去,发现其上连手掌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这个设计有意思。”

    “不失为一份巧思。”

    “江弦同志不光文章写得好,做设计也是天马行空。”

    一群人啧啧赞叹。

    但也有几人并未吭声。

    他们都是作协的内部高层,近几天被读者们的辱骂信攻击的苦不堪言。

    而这些信件的始作俑者便是江弦。

    因为他的一篇《你别无选择》,害得作协挨起了骂。

    看完门把手,又逛了书库、报刊库、档案库、手稿照片库、摄影室、复印室

    “对作家整批捐赠的文学资料,我们建立了以其姓名命名的文库。”

    江弦介绍说,“这里是鲁迅文库,这里是郭末若文库,这里是茅盾文库.”

    他一一介绍一遍,从鲁郭茅巴老曹到光未然、刘白羽这些作家。

    因资料和文学地位的不同,文库大小也不一致。

    贺井之看的难掩心动,四下搜寻自己的文库位置,看来看去却怎么都没找着。

    又瞥见一间小屋,门口一片狼藉,竟然还有几只野狗出入。

    贺敬之眉头一跳。

    这江弦小儿,该不会.

    他过去瞥了一眼,才发现自己想多了,这间破屋子仍旧空着,并不是他的文库。

    “文库如今还在建设之中,以后会更加完善。”江弦补充一句。

    “.”

    贺井之脸色登时一变,惊恐起来。

    以后有没有自己的文库,那岂不是这小子说了算了?

    这.

    他俩一向不睦。

    《人民文摘》停刊的事,他也在背后多有出力。

    贺井之又瞥了一眼身边几人,发现他们脸上也多了几分沉重。

    再看向江弦,贺井之忽然发现这个小子有些棘手起来。

    古代有一种官职,虽然地位不高,但连皇帝都不敢轻易得罪,那就是史官。

    这会江弦也有些形同于史官的形象。

    他们这些文学家,哪个也没办法做到不顾自己的身后名。

    而这个决定他们身后名的权力,偏偏落到了江弦的手里。

    典礼很快开始,巴金先上台发言。

    “今天我能来我心里很高兴,因为今天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正式开馆的日子,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我们这样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应当有一个这样的文学馆,至少应当有一个。现在成立了,这是很好的事情,虽然规模很小,但是从今以后就会从小到大。”

    “.”

    “我相信中国现代文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文学馆的存在和发展就将证明这个事实。我又病又老,可以工作的日子也不多了,但是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我想,这个文学馆是整个集体的事业,所以是人人都有份的,也希望大家出力,把这个文学馆办得更好。将来不但办一个,而且还办两个、三个,各地大的省市都有分馆,这样发展,我相信这个前景是会实现的。”

    巴金发言结束以后,乔木又上去发言,他代表的是上级领导。

    最后轮到江弦。

    作为第一任馆长,也作为文学馆最早的筹建人,一共设了三个发言的机会,第三个机会理所应当的给了他。

    他坐在座位上,身边是一众大佬,对着麦克风开口道:

    “今天到会的各位前辈,各位作家同志们,我参加这次会感到非常兴奋,非常荣幸。”

    “这馆能够成立,能够在今天开馆,这毫无疑义地应该首先归功于我们大家所一致尊敬的,中国现代文学老一辈的巨匠巴金同志的倡议和大力的支持。”

    “没有他的倡议和实际的支持,文学资料馆的成立是不可能的。”

    江弦说了几句开场白,而后往更深层的方向讲去。

    “我相信中国的现代文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我的新《你别无选择》当中,我写过这么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