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国侯府逍遥了一个月后,陆淮安也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生活。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这个时代没有预制菜,也没有拼好饭,作为侯府世子,他的饮食确实是极为讲究。
每日晨起就有人伺候更衣洗漱,罢了就有一个娇滴滴的侍女端上一碗莲子羹,两碟荤菜,大多是鸭肉和鸡肉之类,遇到初五十五这样的日子,他娘总是特意吩咐厨房头一晚卤了牛肉或是做一碗羊汤送来。
虽然陆淮安现在已经十七岁,在这个时代好多男子在这个年纪都早已成婚,但无奈和他们相交的世家中,却也没有合适的女子与之婚配,陆淮安的婚事就这样搁置了下来。
陆淮安曾试图给爹娘灌输一下人人平等和婚姻自由的思想。
他娘听到这种话,将筷子重重往桌子上一拍:“这婚事哪能自己说了算,从古到今不都是父母之命嘛,你看我和你爹成婚前不是也不相识,现在不也是过得很好。”
“侯爷,你说是不是?”
陆淮安偷偷看了一眼他爹陆长林,陆长林先是放下筷子,正襟危坐,而后脸上堆上笑容:“你娘说的对,我们过得岂止是不错,整个大庆哪里还有我们这样登对的夫妻。”
要说他娘在他爹面前如此硬气,在外人看来,原因就是娘家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陆淮安的娘,是当今皇帝的姐姐,大庆的长公主。
陆淮安也听过这段佳话,据说陆长林年轻时,长的那是相当的一表人才,虽只是一个六品武将,极少在朝中出现,但还是偶然间卫戍皇城的时候遇到了当时还待字闺中的长公主高楚玉。
后来陆长林在宫变之中护驾有功,一路擢升至四品武卫中郎将。
再后来,南越国有不臣之心,皇帝有心让他立下军功,封他做了镇南将军,陆长林凯旋之后,皇帝一日间下了两道圣旨到他的府上。
先是封他为侯,世袭罔替。
而后赐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陆家一日之间,成为当朝新贵,此事也传为一桩美谈。
当然,母亲的身份固然高贵,但他爹陆长林,却也并不觉得自己过得委屈。
不过这次对话之后,他娘也开始对他的婚事开始上心了,就连原先不常走动的人家也开始隔三差五的就去找人家聊聊天。
陆淮安倒是无所谓,现在的日子他就挺满意的,至于成婚他倒是还真没想过。
母亲一连拿了数十张画像让他挑选,陆淮安都连连摇头。
“这可是娘寻遍了整个大庆的王公世家,才选了这些容貌好,品行又好的女子让你挑选,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陆淮安吐槽了一句,“还没萍儿长的好看呢!”
陆淮安说的话也并不假,王公世家的女子确实长相出众的并不多。
“你这孩子,怎么能把这些女子和一个奴婢相提并论,真是荒唐。”
坐在一旁的陆长林见到夫人已有了三分怒气,赶忙出来打圆场,“儿子,你就不想成婚之后承袭了爹的爵位吗,到时候你就是咱们大庆最年轻的侯爷了。”
在陆长林看来,这个诱惑相当的大,但是陆淮安却语出惊人的说道:“爹,我觉得当一个世子挺好的,还不用费那么多心思。”
这番话把他爹也气的够呛,差点没忍住要动手。
当晚,这夫妻二人久久不能入睡。
想不到一场意外竟让原本品学兼有的有志青年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堕落的少年。
真是愁坏了侯爷和夫人啊。
长公主越想越气,从自己的被窝里钻到陆长林的被窝,咬牙切齿的说道:“侯爷,要不,我们再生一个吧。”
当然,这个计划最终以侯爷无力举兵而中道崩殂。
时间一晃,三个月已经过去。
陆淮安终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好不快活。
白露时节这天,陆淮安正拉着青霜的手给她观手相,突然一名仆人慌慌张张的跑到他面前。
“世子,侯爷请您去前厅,说是朝中来人,有要事。”
陆淮安眉头微微皱起,这侯府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这仆人也在侯府有些年头,何至于惊慌至此。
陆淮安随着仆人来到大厅,远远的就看见父亲正在和一个佝偻着腰的人在交谈着什么。
直到陆淮安走到跟前,才看清楚,来的这位客人居然是一位公公。
这位宦官打量了陆淮安几眼,频频点头道:“这位想必就是世子吧,果然一表人才,不亚于当年的安国侯啊。”
陆长林摆摆手,“哪里哪里,不过算是模样周正罢了,魏公公久在天子身边,什么样的人物没见过,这样夸赞小儿,属实是当不起。”
他拉着魏公公坐下之后,示意陆淮安上前奉茶。
陆淮安虽然有点不情愿为一个太监端茶递水,但此时也绝不能让父亲难堪,他走上前去,恭恭敬敬的为魏公公端上一杯茶。
“安国侯府陆淮安见过魏公公。”
魏公公连连摆手推辞:“不敢当呀,老奴一个贱命,怎么好让世子为我奉茶。”
陆淮安心中暗笑,这老油条,是想试试自己的成色。
这种情况下,他要是一言不发,等于认可了他自贬身份,打了魏公公的脸。
好在他曾经看过很多遍一个经典的教学片。
“魏公公时常在天子身边侍奉,天子真龙之身,身边的人如何不是尊贵无比。”
陆淮安此话一出,陆长林在心里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想不到这小子平时老是和他们夫妻顶嘴,马屁拍的倒是很好,是个当大官的料子。
魏公公听了这话,也是喜上眉梢,笑眯眯的接过陆淮安捧过来的茶杯,饮了一口。
三人闲话叙了片刻,魏公公站起身,一脸正色道:“侯爷,老奴茶喝了,也该宣旨了。”
陆长林带着全府上下,齐齐的跪在地上。
魏公公清了清嗓子,展开手中的云梦纸,道:“安国侯府侯爷陆长林,子陆淮安,恭迎圣谕!”
“古来圣王治世赖有贤臣,臣举则君正,天下治焉。安国侯子淮安,奏曰贤德,温良恭孝,着明德二年三月入太学。”